济源黄河船工号子非遗资源保护价值探析

2022-03-18 04:32李睿芳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船工济源号子

李睿芳

(济源市文化馆,河南 济源 459000)

一、黄河船工号子的由来和种类

河南省济源市境内的黄河流域,自古为黄河中游河段水运的主干线。古往今来,生活在这里的沿河劳动人民一直依靠集体化劳动繁衍生息。济源市下冶镇沿八里古衕河道的古栈道断崖上,清晰地留下了旧时船工拉船时栓缆绳的牛鼻子石孔遗迹,以及纤绳拉磨出的痕迹。当地至今还一直流传着唐朝运西粮的故事。抗战时期,英雄的济源黄河船工为运送解放大军强渡黄河作出过特殊的贡献。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辛勤的船工一度将黄河人力船运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第2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简称非遗。江河号子(黄河号子)于200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09年,黄河船工号子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沿河人民在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长期的船运集体劳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劳动场景,把握黄河和木船的特性,创造出了独特的劳动歌调,其中一人高歌领号,众人随声唱和,这就是黄河船工号子。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统一步子、协调动作、团结人心、凝聚力量。有人写诗赞道:“喊不完的黄河号子吆,撑起脚下踩着的羊皮筏,转不完的黄河水车吆,旋出彩陶罐上的美图画。”[1]

济源境内特定河段的船运环境孕育了黄河船工号子。这种优美的劳动歌调,经河道船只往来、人员交流,随后也流传到河南省的孟县(今孟州)、孟津、巩县(今巩义),甚至远播到山东、陕西一带,成为河道船工争相学习和引用的水上劳动乐曲。

黄河船工号子分为出沿号、打篷号、伸弹号、拉船号(包含漫号、号、老号、爬山虎号)、撑篙号、打锚号、挠船号、开船号、船张号、挪物号、爬崖号、划船号、搅关号、赶角号、带冲号、开头篷号、松大锚号等[2]。

二、黄河船工号子非遗资源内涵

(一)历史背景

早在隋唐时期,京城长安、洛阳所需粮食多经黄河航运送达,唐朝官府在沿河征集大量船工,以应官差。宋朝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西部物资对东部地区的输入更是源源不断,民间船运业也因此而兴。

木船运输沟通着几百年间黄河上下游的经贸交流。上自陕西潼关、河南三门峡,下至郑州花园口、开封柳园口、山东济南,都有船只往来的码头。来往运输的物资主要有粮食、棉花、煤炭、焦炭、矿石、硫磺、石膏、药材等,还有山区特有的烟叶、柿子、核桃、木材、树皮、荆条等作物以及农村的陶瓷、荆编、竹编、苇编、麻织、石磨等传统手工艺品[3]。上世纪三十年代,木帆船在河运中的使用为黄河船工号子的传承演绎增添了新的内容。

济源物产资源丰富,特别是西北部及山区有丰富的煤、铁、铜、铝和石料、药材、茶叶、烟叶等。人们将这些物资通过各处山间乡野小道送至河边码头,再装船外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加强对黄河的治理,下游堤坝用的石料全靠船队从山区运送。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方便调配调运物资和加强对黄河船只的管理,济源交通局在坡头镇坡头村、大峪镇关阳村设立航运管理站,省交通厅也在济源的山河河段专设内河航运站。此后三十年间,黄河航运一直受到国家重视,河道运输船只大量增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煤矿业多数停产,山区小煤矿业迅速发展。上至山西运城,下至济源邵原、下冶以及洛阳新安,皆由山西采购煤炭,黄河船运保证了下游各地的生产生活用煤。当时的黄河运输空前繁忙,上下码头车水马龙,大小船只东来西往,船工号声此起彼伏,演绎成沿河人民耳濡目染的生活乐章[4]。

(二)地理环境

济源市的西部和南部属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层地貌复杂多变。黄河从我国第二级阶梯下泻,落差逐渐减小,流经济源的邵原镇、大峪镇、坡头镇,水中泥沙在不同河段受到地形影响,部分沉积下来,形成沿岸一些比较平坦的地带。先民们选择了这些地区定居下来,汇集为沿河的村落,其中的关阳村、竹峪村、洛峪村便是黄河船工号子的传承发祥地[5]。老一代船工经历了从三门峡、兰考、开封直到济南的黄河险情,并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且其中有许多的故事传说,显示了船运航道艰险及行船紧张的景象,至今仍留在老船工的幽幽回忆中。

济源市境内的黄河流域,水流深急,便于下行,自古就是黄河中游河段水运的主干线。黄河各段有不同的水文特征,山河段落差较大,河床狭窄,航道中多激流险滩:人们把水流湍急、坡度较大的水域叫碛;河宽水浅、水流平缓的下游水域沙河段,则称之为坡河。黄河木船非机动船,全靠人力凭借水力来操纵,各河段有不同的技术规则。黄河航运多数是载货下行,卸完货物空船上行,须人力用篙撑顶牵拉,靠许多人共同配合,才能完成艰巨而复杂的船运过程。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为了能够指挥船运集体行动,济源船工们顺应了黄河和木船的特性,根据不同的劳动场景,创造出能够统一协调力量的劳动歌调,即船工号子[6]。黄河岸的村民“靠河吃河”,积累了丰富的行船经验。他们搏击黄河浪涛的气概为后辈留下了深沉的自豪感。在关阳竹峪一带,艄公叱咤河道、号头号镇山川、缆头一篙定乾坤的无畏形象仍鲜活于大众心里。

黄河船工号子传承区域主要分布于济源境内的邵原、下冶、大峪、坡头等各镇区域原沿河村庄,自上而下有邵原镇的毛田、小沟、大交,下冶镇的牛湾、西岭、长泉,大峪镇的关阳、上寨、竹峪、大横岭、朱谷堆、洛峪、交兑、白沟,坡头镇的蓼坞、河清、双堂、连地、马住、坡头、西滩等地。后来由于修建黄河小浪底水库和西霞院水库,这些村庄大多被库区淹没,群众整体搬迁,分散迁移至济源各地。

(三)基本内容

济源黄河船工号子是用来协调集体行动的音乐口令,它有曲调、歌词、韵律、节拍,气势雄浑豪壮,方言俚语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通常由一人引吭高歌、领号指挥,众人齐声应接、随声应和。大家在紧张繁重的船事中,有了号子感召,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领号者根据不同的劳动场面、环境气氛、水文特点采用不同的号子,变换不同节奏、音调、号词,用来激励士气,振奋精神,统一力量。基本号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1.出沿号

出沿号主要用于船靠岸修理或修整好准备下水时。

2.打篷号

打篷号有三种:一是用于晾晒篷布或启航时,也叫“晾篷号”或“亮篷号”;二是用于紧急升帆,也叫“抢篷号”;三是应急常用的“打篷号”。

3.伸弹号

拉船使用的“竹弹”是用长竹绳连接成的,长24丈,空心,需几挂竹弹连接起来漂于水面,用于拉船人与船距离过远而难以作用船身时的衔接。岸上拉船人一齐猛力拉动竹弹使其脱离水面,中间的人用劲上托接力,使竹弹甩动顺直船身,再拉船前行。

4.拉船号

拉船号分四种:一是老号,用于坡陡水急船行之时。打号时船工要匍匐地面,脚蹬手扒,拼力挣扎爬行,号声催告大家不得泄气松劲;二是漫号,也称二八板,打号时拉船人手背身后,斜身直步。初时号声缓慢稳健低沉,随着船的惯性催紧,拉船人脚步加快,船也在水面快速穿行,也用于船下行时,为使船产生惯性,船工扳动双桨,用漫号提醒大家齐用力;三是号,用于水流平稳、碛不多时,要在短时间内把船拉出惯性,有才艺的号手在使用号时,一边领号,一边表演武功或体操,振奋人心,催动士气;四是爬山虎号,用于平坦开阔的沙滩地面。

5.撑篙号

船行遇到小河沟或浅滩,不便下去拉船时使用撑篙号。船工们撑船使用的长木篙长约丈许,篙的下端装有铁镐尖,上端装一短横木叫篙管。撑篙时人们手持长篙分列船舷两边,号声一响,大家同时下篙,篙下稳妥后,伏下身子肩托篙管用力撑和顶。撑到船尾,号声一转,急速拔篙跑到船头,趁着船前进的惯性再次下篙。如此反复,速度逐渐转快。撑篙技术性强,动作整齐威武,如同古战场征战,又似仪仗队检阅。还有一种跺脚号,据说船在坡河段,快接近码头时船工做的一种表演,边撑篙、边跺脚,跺得船有规律晃动,引得岸上人驻足观看,用以表现劳动的快乐情趣。

6.打锚号

船在坡河段需要不断变换航线时,船末梢两边各拴长铁丝拖到船头,将铁锚拴在铁丝上,叫“梢锚”。锚上再系一条“梢锚顶”的长绳,穿过船前斜立的“头桅”顶端的定滑轮。当船需要跨越河面改道行驶时,船人将锚摘下送到河底叫“松梢锚”。锚钩入河底沙中钩住船尾不能下行,船人再凭借水的惯性使船身横于河面。待船停顿后,急速拉住锚顶绳,把锚快速打捞起再送入水中,如此反复,以达领航的目的。

7.挠船号

船搁浅时,众人一起躬身用背往上拖船,要求稳健用力,不能晃动,似霸王举鼎,一鼓作气。

8.开船号

众人分头操持工具待命。艄公令下,领号一声,众人齐答,撑篙扳棹,拾揽启锚,离岸起航,礼别码头。

9.船张号

上行船受逆水冲击偏斜下滑时使用。此号用于拉船时遇到艰险路段或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大家同时拉紧纤绳,不敢缓气。

10.挪物号

船上需要挪移重型工具或装卸笨重货物时使用。

11.爬崖号

散中求聚,用于拉船途经须小心攀岩的山崖小径,或趟深浅不一的河沟时。

12.划船号

船行经平水河段,水流放缓,更遇东风顶拖,流速下降,船工操持工具划行。

此外,还有一些如“搅关号”“赶角号”“带冲号”“开头篷号”“松大锚号”,以及船工即兴顺口呼出的“哼”“哈”“吭咿”等口号。

三、黄河船工号子非遗资源的基本特征及保护价值

(一)基本特征

黄河船工号子非遗项目主要有以下特征:(1)济源黄河沿岸各地的船工号子表现形式基本相同,是一代代船工在集体劳动生活实践中用血汗浇铸出来的民间音乐形态,为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2)黄河船工号子种类丰富,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作。(3)黄河船工号子代代相传,承载了厚重的黄河文化,并由此反映了沿河人民艰苦卓绝、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保护价值

黄河船工号子根植于黄河历史文化,凝聚了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生活智慧和精诚团结的奋斗精神等优良传统。非遗记录人崔云恒先生有过这样一段朴实的话语:“作为后来人,祖先依靠黄河水运养家糊口的生活不能忘记,先辈经历的艰难不能忘记。那些艄公、缆头、号头虽然没有在村史档案中留下只言片语,但他们为黄河水运拼搏一生的光荣形象还在人们脑海中展现。黄河船运养育了祖祖辈辈的河沿人,我们听着黄河船工号子长大,我们不能忘记黄河中白帆如鹅的场景,不能忘记在那纤歌声中度过的充实时光,更不能忘记在船上劳动时艄公缆头和号头对我们的教诲,是黄河行船的历史文化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如今,278 km2水面的黄河小浪底库区淹没了旧时船行的轨迹,船工号子的喊唱也被游船的汽笛声所掩盖,历史的背影渐行渐远,逐渐模糊。然而,那铿锵有力的黄河船工号子却承载着古老的黄河文化的深厚根脉。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中国劳动人民强劲的生命力,虽历经千折百回却毫不屈服的勇气,折射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无尽魅力。正因为它所依存的现实环境已经消失,抢救性的保护才更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整合黄河船工号子这项宝贵的非遗资源,唯有守正传承、创新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

四、项目保护的具体举措

(一)文本记录工作

在省、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济源黄河船工号子抢救保护工作及时有序、组织得力。2016—2017年,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济源市非遗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对黄河船工号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工作。通过两年的田野调查,完成了民间采访、传承人访谈、艺术创作、实景展示、舞台展演、宣传推广以及数字化记录等工作。工作人员与尚健在的当年亲历河道船运船事的老船工近距离接触,走访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文化志愿者和历史见证者,采访、搜集、记录了他们对船工劳动方式、船体构造与人工技术、船运河道故事的回忆等,经过整理,汇编成册。

(二)创作性重现工作

在文本记录的基础上,积极听取专家的意见,聘请专业人员,认真遵循艺术表演的规律,提取黄河船工号子非遗项目中的传统音乐素材,按时完成了创作培训、导演排练、舞台展示、宣传推广等一系列的工作目标。

济源市非遗中心经过不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对该非遗项目当前的存续状况,包括隶属于传统音乐类项目所具有的音、像、曲、词、程式格律等作了较全面详实的数字化记录;特邀专家李亚文成功创作排演了《黄河船工号子》舞台展示节目,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文化艺术行业不容忽视的专业精神和素养。之后,保护工作人员将该非遗项目的相关资料悉数记录归档,以供保存、传阅、交流、学习、宣传之用。

舞台展演节目《黄河船工号子》,聘请现今依然健在的黄河老船工加入,与艺术工作者共同参加表演。2018年以来,本节目曾先后参加过省内外的大型非遗展演活动,并入选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活动”,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及群众的好评,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宣传效益。

(三)宣传推广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非遗中心)开展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黄河号子保护工作,济源市非遗中心积极响应并予以协助。《黄河船工号子》的主创人员跟随省非遗中心历经4个多月,对河南境内黄河流域的船工号子、河工号子、土硪号子等进行了调查走访、收集资料、撰写脚本、培训排练、编曲排演等,圆满完成了包含济源黄河船工号子在内的舞台非遗专场节目创作,并在省会郑州成功举办了“催人奋进响彻千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河号子专场展示展演”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7]。2021年4月至7月期间,《黄河船工号子》节目也曾先后8次亮相济源、洛阳、许昌等地的非遗展示舞台。

黄河船工号子非遗项目抢救保护工作得到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崔鸿飞先生、记录人崔云恒先生、抢救保护工作特聘专家和舞台节目总导演李亚文以及各位船工前辈们的大力支持。济源市非遗中心在对黄河船工号子保护实践中,实现了创造型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8]。

五、项目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意义重大。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当然离不开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对黄河船工号子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工作实践中,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第一,抢救保护工作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特别是要依靠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配合;第二,项目需要精心规划,科学管理,才能实现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9];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鉴别是学科性很强的专业课题,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做,一定要依靠专家,没有高度就没有远方;第四,非遗创新的举措应呈现高屋建瓴的姿态,需由行业领军人物、学术先锋来参与;第五,非遗保护最后的收益或受益者是广大的劳动人民[10],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猜你喜欢
船工济源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赞船工
我家的“号子”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唱起号子走汉江
河南济源:产业扶贫大格局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瞬间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