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与编码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07-19 08:08蒋志良卢同波孙丽君陈天飞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信息论编码课程

赵 攀,蒋志良,卢同波,孙丽君,陈天飞

(河南工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与领域,例如人工智能、生物医学、遗传学等。信息论与编码作为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是以解决通信的有效性问题和可靠性问题为导向,最优化通信系统为目的,采用概率论、随机过程等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提取、传输、存储、处理等规律的学科[1-3]。它不仅影响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譬如“二维码”),因而,学习并掌握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对通信、信息类专业学生十分重要,毕竟该课程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部分,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也影响着学生的视野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强化信息论与编码在知识结构上的承前启后、体系衔接的作用,让学生站在全局高度掌握信息论与编码的体系结构、发展规律和应用趋势,本课程将从培养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通信类人才为出发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立足地方、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适应能力强的“新工科”通信专业人才为目标[5-6],尤其强调工程方法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新技术的迅速学习的能力锻炼,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专业发展的理解,提升其批判性思考和终身学习能力。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设计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课堂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混合式教学包含三个主要环节: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评价与反馈。在开课之前,教师需要对课程特点、学习对象、教学内容等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学情分析开展教学设计,它主要包含课前导学、课中教学和课后助学三个方面。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依托互联网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平台及其多元化方式开展教学。学习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方面,涵盖了对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全方位的评价,并根据反向设计原则,从学生学习成果出发,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

图1 教学模式总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为了保障混合式教学的高质量目标,需要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动机进行分析,以便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我们对信息论与编码课程进行学情分析[7-8],发现:(1)该课程具有数学推导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知识面广等特点;(2)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不高,这与课程要求相矛盾,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3)以往的教学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际工程技术应用,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学生难以实现学以致用,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对工程技术的掌握;(4)以教为中心的线下课堂缺乏信息化教学,导致师生互动缺乏、教学质量不佳,而且前沿知识的衔接度差、过程考核无法实施;(5)学生价值观多元化,能力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因材施教。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将依据学情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的知识点分解,包括知识点梳理、分析、筛选、重构和整合,以便可以以专题式、隐含式、问题式、任务驱动式等方式进行呈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习资料进行梳理、筛选、归类,以便拓展学生视野和能力的同时降低学习负担;最后,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据学校“扎根中原,立足行业,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制定符合“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9-12],并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和方法。

(二)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下、线上两个方面分为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巩固与升华3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并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

混合式教学将从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助学三个环节方面进行,其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主要负责课程资料的构建、活动的设计、个性化的指导,学生作为主体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实现“自主性的基础学习”“探索性的深度学习”和“反思性的提升学习”。具体流程如下。

1.课前知识传授

教师根据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信源概念、信道容量、无失真编码定理、限失真编码定理、信道编码定理等内容进行知识点分解,并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然后,在学习通平台上发布自制的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大学生慕课链接以及自测题等;随后,学生在学习通平台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测试,例如“香农编码、费诺编码、哈夫曼编码的优劣性”;此外,学生可通过线下或网络随时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可进行个性化指导,并对在线数据进行分析、查漏补缺,为线下课堂做准备。

2.课中知识内化

首先,教师针对性地讲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重难点,例如“信息、消息、信号之间的区别”,弥补自学中的不足,因地制宜地发布具有探讨价值的高阶性任务,例如“当今二维码支付所使用的编码知识有哪些以及如何进行实现的”,构建参与式课堂环境;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式讨论学习,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引发观点碰撞,获得深层次思考,得以内化知识,学生以PPT的形式展示小组成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参与,引导学生相互协作、相互答疑、相互学习,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点拨与拔高,促使学生完成深层学习,构建完善的知识架构。

3.课后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教师以能力与素养培养为目标,发布综合实践类项目应用任务,例如,“设计编码传输系统,其中图像分别用香农、哈夫曼、算术编码、LZ编码方法进行压缩,然后经过二分删除信道传输,并在接收端进行解码分析”;学生根据项目情况选择个人或团队进行探究学习,利用网络进行资料调研、查阅、整理等,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应用中,完成作品与展示;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定时查看学生情况,并进行个性化、多样化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探索。

(三)评价与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任务完成情况、实践项目开发情况、交流互动次数等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地掌握并分析学生状态,阶段性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教学内容,通过持续改革和调整,促进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最终获得终结性测试评价。

二、信息论与编码的教学实施

(一)在线平台建设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在线平台建设如图2所示:(1)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团队,实施协同教学,共同完成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的更新和维护工作等;(2)通过邀请码创建通信工程专业在线班级,方便教师进行分组管理;(3)根据教学知识点分解,制作3-10分钟教学视频用于保障学习兴趣以及碎片化时间的高效性,引入慕课优秀视频用于补充学习;(4)建设静态学习资料,包括作业包、试题库、复习材料、学习笔记以及其他扩展资料,例如信息史话、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等;(5)建设动态互动模块,包括课程通知、随堂测试、主题讨论、分组任务等;(6)设置相应模板的权限,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控制与管理,定期查看学生学习行为的反馈数据,以此为依据调整课程内容,此数据也作为平时成绩的凭证。

图2 教学在线平台建设

(二)课程内容重构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层次化的需求,我们将信息论与编码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包括基础内容、拓展内容、项目实践内容,如图3所示。其中基础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定义、信源熵、失真函数、信道容量以及无失真编码定理、限失真编码定理、信道编码定理;拓展内容主要是本领域新技术的跟踪与探究,包括压缩编码技术、MIMO信道容量、量子信息论、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现代纠错编码技术等;项目实践内容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学习及其融会贯通,主要包括Huffman编译码、图像压缩算法、线性分组码编译码、编码传输系统性能分析、MIMO信道容量分析、卷积码、QR码等的仿真及实现。

图3 教学内容重构

(三)教学具体实施

教师在线上发布学习任务,并推送相关学习资料包括教学视频、预习题目、教学课件等;学生自主预习和学习,并在教学平台进行留言、讨论和咨询。教师搜集整理问题,在线下课堂利用PBL 教学、研究型教学、Topic 教学方法等进行重难点讲解。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深入交流,教师可通过签到、抢答、随堂练习、主题讨论、分组任务等活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统计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在线统计情况,有目的地将优秀学生和“预警”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分组任务,通过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定期开展课程相关的专项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课程考核

为了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督促学生巩固学习,课程采用线上线下过程性考核,如图4所示。线上考核主要包括在线教学视频观看率、在线习题完成度及正确率、讨论区的发言质量等;线下考核主要包括课堂表现、成果展示内容、分组任务的完成情况、协同合作情况、观点的沟通表达、作品的创新性、项目实践的应用等。其评价方式主要通过:(1)在线数据的自动统计;(2)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分,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学习效果,从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多维度进行综合性的过程考核。

图4 过程性考核

三、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平台为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能够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思想动态,实现个性化指导,实时地调整教学活动及内容。针对我校2018、2019级通信专业,信息论与编码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在线数据监测和问卷调查可知,学生通过该课程基本上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能够完成课前预习和测试。小组协作讨论和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参加课程学习的同学很好地掌握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运用知识点进行编译码设计等工作,教学质量得到提升。部分学生将课程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全国大学电子设计竞赛”“互联网+”等竞赛,斩获了国家二等奖1 项、省级一等奖2 项、省级三等奖6项的好成绩。

四、结语

针对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成果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开展评价与反馈,关注课程中关键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反向设计原则持续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线上线下教学的相融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有效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成就,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能力,基于混合式教学交互式、辅助式、信息化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信息论编码课程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Genome and healthcare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信息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信息论在中国社会的经济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