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科学实验 提升学生素养

2022-03-18 04:45:12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轮磁铁科学素养

刘 伟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实验可以增加学科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但实验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实验需要各种器材,准备起来比较麻烦;实验过程可能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实验结果偏离正确结论;会用到一些有危险性的器材,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等等。为此很多教师在科学课堂上逃避动手实验,把教科书上提及的众多实验变成了教师的口头描述或者学生的自学。小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很难接受这些实验现象,内心也不信服。实验过程及结果均源于教师的讲解或教材的陈述,缺乏具体实物和过程作为佐证,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重视教材实验,全程高质演示

教材中提及了很多的小实验,如果能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1]。这些实验,教师不要简单地让学生阅读教材,而要积极准备好相关器材,在课前进行多次模拟,在课上做好这些演示实验。在给学生展示前,教师要撰写实验教案,确定操作流程,掌握操作要领,熟悉操作禁忌,保证在学生面前演示实验时能够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比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即用水冲击水轮来转动,以此得出水流有能量的结论。但是教材中提及该实验时很简单,想要做好这个实验需要教师准备多个工具。首先要制作一个能够顺利旋转的水轮。这个水轮可以用铁片制作,可以用不透水的硬纸板制作,可以用易于定型的塑料片来做,也可以用废旧电机拆卸下来的小风扇替代;第二步要准备可以盛水的水槽,大小应该保证能够完成实验又易于教师搬运;第三步要准备一个能装足够的水来冲击水轮的水壶或烧杯,要保证单手可以持握,还要保证出水量足以完成实验。

教师在向学生展示实验或者让学生操作实验之前,自己要多做几次尝试性实验,掌握好以不同高度倾倒时水轮的流速变化。实验前,制作出实验操作教案,预先设定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写清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要观察的细节,做好实验失败后的备选方案等。实验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做好观察,写出观察记录。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不同流量下水轮的转动速度变化,从不同高度下倾倒时水轮的转动速度等。

二、教师提供素材,学生尝试操作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设备简单、实验效果明显的小实验,教师可以介绍给同学,组织大家动手实验。小学生动手能力还很弱,所以在做这些小实验时,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不要因为学生操作不好,教师和家长精力有限,就不组织学生进行尝试实验。只有在不断地亲自操作之后,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提高,科学素养才能逐渐形成。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材料易于寻找、过程比较简单、操作中没有危险的小实验让学生尝试。

摩擦力实验:用橡皮筋拉动木块在不同材质上匀速移动,通过橡皮筋的拉伸长度变化,判断不同物质摩擦力的大小。这个实验中,橡皮筋比较常见,许多捆装蔬菜的包装用的就是橡皮筋。小木块可以用其他重物替代,比如纸箱、厚书、水壶等。不同材质的平面可以选用地板、餐桌、瓷砖、床铺等替代。

物体形状与浮力关系实验: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再把它们放在不同的液体中,比如水、盐水、酒、橙汁等,查看橡皮泥的吃水线,从而分析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系,和漂浮中的液体是否有关系。

磁铁吸引力实验:找到两块磁铁,让它们与不同物质接触,看看是否存在吸引力。把两个磁铁的同极接近,感受其间的排斥力,把磁铁的异极接近,感受其间的吸引力,从而得出磁铁具有吸引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等性质。磁铁的寻找比较容易,可以通过拆卸小电机、旧收音机获得,商店也能买到各种形状的磁铁。

这样的小实验有很多,教师选择时要注意与教材内容相匹配,要寻找那些用料简单、操作容易、结果明显的小实验让同学动手操作。教师在让同学动手操作之前自己要先做一下,以便在指导学生操作时能够有的放矢。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让同学或家长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通过希沃授课助手投射到班级的大屏幕上,从而把学生的个人实验变成一个公共实验,让更多的人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让更多都人了解实验道理,学会实验方法。

三、用好周围环境,适时开展实验

学生家庭、学校办公室、科学实验室、大自然等随处可见“实验器材”和开展实验的环境,只要我们有心,可以随时随地做各种科学实验[2]。

比如在沙滩嬉戏时,可以做太阳下竹竿的阴影长度实验,分析太阳的斜度与阴影长度之间的关系;在农田引水灌溉时,观察流量与水渠环境,分析流量大小、水渠宽度和上下落差间的关系;抬头看天上的云朵,判断未来的天气变化;夜间观察天上的星星,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情况等。

不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海边树林,都有我们可以实验的器材和设备,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可以就地取材、适时实验,随时验证科学结论。这些实验来自学生实际,来自真实生活,为学生所信服。在生活中随处做实验,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乐于实践的习惯,培养了勤于观察、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网上搜索实验,下载视频观看

互联网上有很多实验视频。这些实验内容丰富,说理清楚,非常适合学生观看。让学生观看这些实验视频,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增长学生见识。为了促使学生思考,可以删去视频中的总结文字或者消去视频的讲解声音,让同学看着这些视频,自己配音,说出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论。

比如视频中的一个热传导实验:把5 根火柴用凡士林粘在一根铜棒的不同位置上。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粘在铜棒上的火柴依次落下。把五根火柴粘在木棒上,用酒精灯加热木棒的一端,木棒一端几乎燃烧了,也不能让所有火柴掉落。停止实验视频播放,让学生尝试总结:不同物质的热传导能力不同,同一物质的热传导与距离有关。

五、观察生活现象,探究实验原理

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场,随时随地在为我们做着各种实验。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乐于探究,就会发现很多科学道理,引发众多人生感悟[3]。

早晨起来照镜子时,看见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此时可以思考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倘若镜子质量不好,或凹或凸,反射出的形象奇形怪状,仿佛哈哈镜。此时就可以思考平面镜和哈哈镜的区别及成像原理。走在街路上,看见树叶飘落到地上,联想到四季的变化,对大自然会有更深的感悟。也要思考,为什么有的植物叶子会落下?有的则不会落下?落叶和不落叶的植物有哪些区别?尝试把耳朵贴近各种物体,去感受声音的来源与大小,探究声音在各种材质中的传播规律。把书平放在桌子上,把书竖放在桌子上,把书展开侧放在桌子上,不同的放置方法哪个更稳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各种摆放方式,物品的中心点都在哪里?

这样的实验不胜枚举,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探究,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会引发我们思考,促使我们探究。教师就要做学生思考的启迪者,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培养者。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准备实验器材,带领学生做好教材演示实验;要提供充足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要提供大量的视频资源,让学生多观察实验;要善于利用周围环境,带领学生开展科学实验;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这个大实验场中发现问题,思考科学原理。小学科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作用,为优秀科学人才的培养奠定思维和行动基础。

猜你喜欢
水轮磁铁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我国第一台分半铸造的3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转轮实制成功
兰台世界(2017年12期)2017-06-22 14:17:25
巨型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甩油处理
功果桥大型水轮发电机磁轭的叠装
中小型立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方法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8期)2014-02-27 14:07:54
磁铁会吸引哪些东西?
电磁新题 吸引“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