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深度学习”实现路径初探

2022-03-18 04:45:12马万忠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深度学科

马万忠

深度学习的提出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小学数学学科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保障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活及学习中所需要的、应知应会的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培养人的科学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实际上这也是深度学习的目标所在。深度学习让学生的成长从提高“解决试题的能力”转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试题”和“问题”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完全不同,前者是培养机械的答题人才,后者培养的是有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可造之才。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学模式,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不断探究小学数学学科“深度学习”的具体实践路径,实现解决问题的教学、生成问题的教学。

一、巧妙设疑引情,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大量汲取知识的阶段,但自身阅历和知识储备不足,虽然对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通常情况下,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很难理解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更没有办法体会到数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循循善诱,以小学生的好奇心为出发点,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目光去看事情、看世界,引导他们发现数学的智慧之美,进而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视角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情境,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与其日常生活起居、交通、学习相关的素材,也可选取时事新闻大事、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同时,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方式,与学生建立起互动沟通的桥梁,通过引发共鸣,以情动人,以情促教,通过情感因素产生的积极作用,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主动学习。例如,在讲授“认识图形”时,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自信心,因为过于陌生的事物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和排斥心理。课程一开始,教师说:“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特别简单,老师在家里找到了几个你们都认识的教学工具,一会儿我画出来,大家猜一猜是什么?”于是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形,学生们纷纷猜测“馒头”“盘子”“钟表……”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放下了学习新知识的紧张感,教师随后在圆形上画了钟表刻度,猜钟表的学生高兴得手舞足蹈,随后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导入:“其实大家猜的都没错,在没有画表针以前,它就是馒头、盘子……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师只画了一个形状——圆,那么,大家想一想,生活里还有什么图形呢?我们请每一个小组画出常见的形状,看看哪一组画的形状、认识的形状最多,好不好?”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开始自主地搜寻自己认知的形状。在兴趣的驱动下,他们自主完成了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引导动手实践,多感官参与深度学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而言,12 岁以前小学生的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并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往往需要借助物质的支撑或者事物的支撑来实现具体的运算。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发现数学规律。为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促进他们通过感官来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样学习的知识不仅直接而且扎实。因此,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乐于主动动手解决问题,乐于参与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够使他们的知识体系更加稳定,甚至固化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掌握数学运算规律和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例如,在讲授“整数加减法运算”时,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5 根小木棍。要求学生摆出1+1和2+3 的结果,然后请学生回答运算的结果,并讲述自己是怎么运用小木棍进行计算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计算3+3 和5+2 的结果,此时,学生手中的木棍已经不足,在教师“可以考虑合作计算”的提示下,学生们两两合作,迅速完成了计算。学生将原本枯燥的阿拉伯数字变成了手中可见的小木棍,他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思维的深度也得到了挖掘。

三、利用学科融合,固化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学习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从人类已有的经验不难发现,未来社会人们将面临更多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调动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来解决,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很难解决实际性问题。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挑战的也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这一角度而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知识的迁移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实现数学学科的深度学习。例如,在讲授“众数”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众口难调、众望所归、众叛亲离、寡不敌众、众目睽睽……”等四字成语,并让学生齐声朗读,随后教师问:这些成语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答:都包含“众”字。教师又请一位同学回答“众”字的含义,“三人为众,而且三不是实际的数学数字而是概数,代表很多”。随后教师在黑板上随机写出一串数字,问:哪个数字“众多”。学生答:7。随后教师引导:那么这个7我们叫他什么数合适?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回答:“众数”。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数学与语文学科的结合,帮助学生深化了对“众数”的认知,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便于应用。

四、正面鼓励评价,树立深度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认知能力和阅历不足,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有一定的畏难心理。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如果不能建立起数学思维体系,学生很难掌握其逻辑性和抽象性特点,应用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学生个体间差异的存在,也需要我们教师“俯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去思考,明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只有教师懂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设计教学策略,去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体系以前,要关注学生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培养,通过循循善诱,耐心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哪个知识点上经常碰壁,哪里是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要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是学生能够真正实现数学深度学习的基础。例如,教师发现一名学生在分数的认知方面比较欠缺,他自己也比较气馁,多次讲解和举一反三练习后依然不能深度理解分数的意义,于是教师送给这位同学一个自己制作的可拆卸圆盘,由10 个扇形共同组成的一个圆形,教师鼓励他用圆盘来解答课后练习题。在初试成功后,教师给予了他爱的鼓励,随后又提升了难度,虽然学生学习过程中依然很吃力,但是在教师的一次次鼓励下,他终于找寻到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起自己独有的学习和应用模式。

小学生的基本学情注定其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问题和困难,深度学习作为当前的热点探究课题,还有许多策略与方法需要我们探索。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还要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将二者相融合,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深度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深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超学科”来啦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