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丽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养成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对小学生的三观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探究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就需要打造全面教育、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将学科教学与德育联系起来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有效的教学互补和分析,于学生教育而言可产生积极的影响。语文教学本身难度不高,但要重视学生的人文性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积极发掘教学中的德育价值,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展,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作为教学的最终受益者,学生需要在教学中主动去发现、理解和创新知识结构,真正认可并接受学习的内容。教师须重视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知识和解决知识的良好品质,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方式,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找到德育的元素,例如,在学习《黄继光》一文时,黄继光的勇敢付出、甘于奉献的精神,就是一种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给学生教授字词、语句,也要让学生接受课本中的德育内涵,净化心灵,提升品质,并在生活中践行良好品德,让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1]。
小学语文教学相对简单,更重视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思想素养的提升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被挖掘出来的德育元素非常少,而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德育内涵,致使德育的机会白白被浪费,非常可惜。通过有意识地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元素挖掘出来,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价值,让语文教育在整体的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往往更重视学生的课业成绩,但是对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的管理较少,导致很多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善于表达,话语中没有中心思想。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处于形成过程中,通过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能引导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用思想的力量武装心灵、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勇敢乐观的生活品质。
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要求教师始终将德育看作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要有明确的德育方向。同时教师还需要找到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深入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价值挖掘出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促进推动学科德育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把握好德育的时机,做好课内外的衔接工作,通过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提升语文教学中蕴含的德育效果。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社会经验,加上自身缺乏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更需要做好语文德育元素的开发与应用[2]。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发现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存在的素质问题,并定向确定德育元素应用计划。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观察,并根据观察情况确定研究方向,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学到知识,也能在出现德育问题的时候达到弥补问题、及时纠错的目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鉴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完善,教师需把握好学生心智发展的规律,有效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思想水平与道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了优先地位,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将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师须努力将德育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不但要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还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需要积极挖掘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元素,针对每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确定一个德育主题,在PPT 讲解时都可以将这些德育元素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
自主发展和提升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教育所得的知识记得更牢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做好教学引导是必要的,但是在得出学习结论的时候,还是要让学生自我发现和体会。教育的长期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小学生的思想素养确定适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教育。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观察一下现实中的豌豆、苍耳、蒲公英等,观察其真实形态,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自我探究和发展中,获得真知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感[3]。
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应当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较重,因此不必单纯拘泥于书本之上,也需要逐渐拓宽学生的认识范围。小学语文德育的重要开展途径是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需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外阅读氛围。打造班级中的“读书角”,读书角中的图书精心甄选,按照学生的年龄、思想特点引导学生多读书。结合学生年龄、思想、爱好等特征,给学生推荐优质的读物,罗列目录引导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持续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效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尤其是欣赏与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收获有益的内容[4]。比如,在阅读的时候,有部分学生更重视故事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读物中的情感和思想等内容,让学生将读物当作一件文艺作品,明确其蕴含的社会意义,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读物内容的感染。课外读物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良师益友,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可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精神。所以,我们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综上所述,重视素质教育,需要落实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培养。我们必须提高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强化语文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产生的积极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须认识到这一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德育元素与学生的价值观融合起来,通过正确引导教学的方式,将教学中的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真正意义上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