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2022-03-18 04:32李小丽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古诗词目标情感

李小丽

古诗词是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有助于了解中国历史,加强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义务教育阶段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而正处于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也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情感、态度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将践行素质教育和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主线,以现代化教学方法为辅,使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得以体现。

中国古诗词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载体形式。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应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古诗词教学体系中,让依托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活”起来,讲解词句释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结构美、形象美。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夯实语文基础的同时,令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深远意义,增强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愉悦性,学生只有主动走进语文课堂,才能从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

一、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设计原则

语文古诗词教学应基于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展现古诗词的意象美、情感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等。所以,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和个体差异等方面,教师应在教学设计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 目标合理性原则

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应符合课程目标,从初中语文教材中筛选出古诗词的文化元素,思考并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原则后优化教学设计。初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部分,其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学生素质,具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教师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践行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应强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以期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阅读理解能力。正因如此,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则是关键,其往往离不开课堂主体的自身情况。如学习语文古诗词总目标为“语言、文学与文化的有机统一”,分目标或阶段性目标则是“根据古诗词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哪些诗句是作者虚构或写实,评析古诗词的艺术表达手法”等,这些教学目标都要契合教学进度,对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 创新性原则

第一,形式创新。语文古诗词教学借助于其他艺术形式展开教学设计,利于课堂创新及调动教学活力,但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古诗词与艺术形式间的耦合性,如描述景色意象的古诗词中,其意境便与摄影摄像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借助于取景方式构建古诗词的意象环境。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通过重点分析古诗词的文化元素与意境属性的特征,并将古诗词的特征进行类比或移植到教学场景,便于展开情境教学[1]。

第二,元素创新。语文古诗词教学元素的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和信息整合两个方式。内容创新是指教师将古诗词文本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主题教学,如以爱国主义、田园雅趣、精忠报国、自然山川等主体的主题,联系当下热点话题,将新、“旧”元素组合起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活”与“趣”。

第三,分解式创新。与元素组合方式相反的教学创新即为分解式创新,将讲解对象进行一定的拆分后找到创新点,如古诗词的情感把握,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词句内容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诗词情境、诗词类别、写作风格等,分析这些元素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和道理,这些都可以成为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创新角度。教师也可以根据古诗词类型,如描写景物的诗词,创新设计提问方式与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身临其境”地介绍古诗词所描述的内容,能加深印象,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语句表达的含义。

(三) 循序渐进原则

依据“新课标”,学科教学的阶段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教学的阶段性与整体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经典文化的激情。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基础上,对作品形象与情境进行描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品味作品的语言表现力。对此,教师根据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顺应学生生理、认知规律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安排古诗词教学内容。另外,教师也应注意教科书中古诗词类别及文体所处位置,如抒发情感、咏物或写景,不同类型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明显不同。古诗词在教科书中所处位置的设计也同样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加以明确区分。抓住教科书单元设计的核心目标,如强调“自然美景”的单元设计,古诗词教学则侧重于从不同角度理解与感受作品及作品中所描绘的美景,教学目标可由流利朗读并背诵古诗词,进阶到发现身边的自然美,善于观察与记录生活。

二、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的实践路径分析

从广泛意义上讲,传统文化元素涉及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德三方面,三者有机统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思想资源,同时也滋养着当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对此,将传统文化元素融于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思想意识。

(一) 把握作者情感,“通古”诗词形式

1.阅读朗诵积累

教师带领学生鉴赏语文古诗词,应注重日常朗诵与阅读量的积累,从泛读到精度,绝不能仅仅进行古诗词的背诵,而是理解古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带有感情地阅读,并积累较好的诗词语言,利于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如古诗词朗读语感和诗词文化鉴赏能力等方面。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因语言词句积累不足而影响阅读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进而深刻体会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学生饱含情感地品读古诗词,在学生了解古诗词韵律结构的形式美、语言表达与内涵美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要求,诗词依据平仄调的变化,给朗读者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这也是古诗词外在形式美的表现方式[2]。学生日常朗诵练习,应保持诵读古诗词的连贯性,同样有利于学生抓住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人生态度。

正因为语文古诗词结构与内容表达的精简性与历史意境的特性,教师在学生朗读古诗词过程中,应指导其把握词句重音、语调等方面,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思想,走进作者的写作语境,才能更好地感受作者当时忧愁、豁达或愤慨的心境等。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学习情况,加以适当鼓励,使其大胆联想或想象,走进古人诗词创作的情境和意境中,以此体会古诗词语言表达的趣闻性与文化属性。

2.解读诗词情境

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厚重感,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变迁,古代诗词歌赋的语言表达内涵显得更为深远与深奥,词句释义与如今的汉字意思也有明显的不同,很多学生刚接触古诗词时感觉难以理解与记忆。对于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需求,重新编排古诗词学习顺序,围绕特定的主题讲述特定的故事。如表现山水田园、闲适隐逸的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中“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表现咏物言志的王安石、骆宾王、陆游;表现征战边塞、保家卫国的王之涣、李贺;表现赠友送别、祝早日重逢的李白、白居易等古诗词。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古诗词查找任务,课前10 分钟内讲述若干个“文化名人”的事迹及其古诗词语句,在听故事和追述历史过程中,感受古代文人用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夯实了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基础,同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3.古诗词语言训练

语言语感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传统文化学习的手段,经过反复训练,进而达到灵活运用古诗词句的目的。教师可利用汉字游戏等综合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将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文的语词意思,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停顿节奏、声调、意象、意境等知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表达手法,并能够灵活应用[3]。

(二) 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道德修养

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咏史怀古、即景感怀等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与情感。虽为诗人却忧国忧民,或保家卫国,或冲锋陷阵等诗词语句,无不体现国家的兴衰、昌盛繁荣与个人息息相关的爱国情怀,如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诗句中便夹杂着这种情感。在有些语文古诗中,描述了主人公为国捐躯的强烈爱国精神。由此,古诗词教学应紧密联系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当下时政热点,并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烘托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引导学生缅怀革命先烈并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4]。

另外,很多古诗词内含道德责任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将这些元素融合进语文教学内容中,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围绕教学主题及目标,教师讲解古诗词后,可启发学生结合诗人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如社会动荡、踌躇满志、肩负国家命运等,以理解诗人的情感[5]。而如今正处于和平年代的中学生,理应奋发图强,注重自我修养,注重集体荣誉,从小事做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 挖掘古诗词中传统文化要素,树立远大理想

教师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将学生带入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中,不局限于教材文本,而是要领会诗人借助于诗句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描绘的意境,这一方面的学习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如很多描绘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的优美诗句,或为抒发诗人的田园雅趣、冷寂孤独的品质,或仅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只有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前进的方向。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关于理想抱负的诗句,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诗人借诗言志,表达了气势磅礴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感。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勇于进取。其实,古代诗人一样也可以成为当代学生的偶像,可以学习他们的信念坚定、高尚情操与荣辱观[6]。教师在教学中,要汲取古诗词中与“理想”有关的词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认识个人理想抱负和实现自我价值,是建立在国家民族理想实现的基础上,二者紧密相连。

结语

可见,传统文化并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其在当代文化教育中仍然能够焕发新活力。对此,挖掘语文古诗词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综合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活力,是语文课程践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引路人,承担着素质教育的责任,立足于“学生本位”,创新教学方法,让古诗词“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内心,使其由内而外地接受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猜你喜欢
古诗词目标情感
踏青古诗词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