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静
“生命的最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心理学者武志红如是说。是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愿望,如果被“看见”、被理解定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和激情。“看见”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能力。如何“看见”学生是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心静”“眼明”“心亮”“眼宽”,去“看见”每个学生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心静”就是要静下心来,“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教师静下心来备每堂课、批每本作业,静下心来总结规律并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乐趣。当教师心无旁骛、静心修身时,就自然会“看见”学生,心怀温暖,潜心度人。
“眼明”就是关注学生、观察学生。不仅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也要帮扶其不足。他们淘气时,看见淘气背后其实是渴望被关注;他们吵闹时,看见他们其实渴望被指点。因为尝试去“看见”,慢慢就会“看见”很多奇迹与惊叹,会发现学生越来越积极乐观、越来越热爱学习和生活。在“看见”的过程中,教师要从理解、尊重、关爱、支持、接纳的角度跟学生对话,在看见学生的同时,保护他们积极的求知欲、珍惜他们想象的丰富性、培养他们洞察的敏锐性并激发他们灵感的活跃性。教育的智慧就在于不断用心察觉和捕捉契机,启迪心智,赋能成长,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心亮”就是内心阳光、温暖、通透,不被阴翳遮蔽,不存有偏见。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成长密码,教师要理解他们的个性与差异,发现他们的长板并帮他们不断进步。遇到自卑的学生,给予鼓励;遇到傲气的学生,及时警醒;遇到特立独行的学生,欣赏并引导;遇到陷入困境的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因材施教,温暖呵护,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眼宽”就是要视野开阔,境界高远,在各方面“看见”学生的好。看见学生的美好姿态、内心世界和不同潜能,更看见学生的未来发展。接班伊始,笔者都会尽快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主题班会、家长会等了解学生情况,以便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笔者会随身带一本叫“闪光点”的笔记本,及时记下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以便晨会或班会总结表彰。学生也可随时查看这本日志,当看到学生因为肯定自己的文字自我陶醉时,笔者也会陶醉在为人师的幸福中。
爱是最好的教育,爱能创造教育奇迹。只有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甚至原因背后的情感需求,才是真正“看见”了学生。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看见”尊重;通过积极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看见”欣赏;捕捉每一个有智慧的教育细节,让学生“看见”关爱。当“看见”每一个学生时,教育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