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红色作品“师生共建”课堂探究

2022-03-18 04:14
读写算(中) 2022年6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语文

陈 毅

(北兴初级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自2016 年秋在部分省市试用,2018 年秋开始全国统一使用,其中红色革命传统作品篇目相对以往大有增加。《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久经考验的经典红色作品重回大众视野,且大多为讲读课文。

本文所讲红色革命传统作品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程及呈现相应革命精神的有关作品。这些作品不局限国内作品,还包括国外一些记述中国革命历史的相关作品。后文简称红色作品。

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从部编版红色作品教学的重要性、当前红色作品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和构建“师生共建”课堂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希望为初中语文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内化红色作品的重要性

(一)蕴含丰富,健全学生人格

部编版红色作品记录了中国近代革命和民族复兴历程,真实展现了革命先烈和人民群众在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征途上爱国救国、艰苦奋斗、坚定信念、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秀精神品质。其蕴含丰富,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航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国人民的红色基因。

学习此类作品,了解先辈事迹,内化革命精神,指导个人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的思想感情熏陶需要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和革命文化就是正确价值取向的部分来源。

(二)体裁多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里的红色作品有着丰富的体裁和充实的内容,有议论文《纪念白求恩》、人物传记《邓稼先》、诗歌《梅岭三章》、小说《驿路梨花》、散文《白杨礼赞》、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演讲词《最后一次演讲》、话剧《屈原》等等,丰富的文体交叉安排,分散于初中六册课本中,与其他课文相得益彰,避免了学生对于红色作品的枯燥学习,也可以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些红色作品的内容互相勾连、互相补充,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各占一半比列,还通过多篇课后的延伸阅读和多本名著荐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学生多重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应对现实,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

当前我国处于相对和平的阶段,艰苦卓绝的战争时代已然远去,但竞争不断的国际形势依然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9 月10 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曾指出:我们的教育一定要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出拥护共产党领导,信仰社会主义制度,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拼搏终身的栋梁。

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富足多样的生活、随处可触的网络,人们很容易被各种信息淹没甚至被不良信息误导,对于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初中生更是如此。他们对各种信息的辨识能力较弱,急需学校、家长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内化红色作品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红色作品中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良品质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

二、当前红色作品教学存在的现实难题

红色作品承载着我国传统革命精神,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大多数都能意识到红色选文教学的重要性,这是红色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红色作品的语文教学,需要用学习语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浸润和熏陶,让学生直面民族回忆、感受理想信仰、家国情怀,但当前教学仍存在诸多难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强调思想性

红色作品大多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政治性、思想性明显。不少教师执教相关作品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特别注重情感目标,强调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介绍背景资料,或将教学重点放在作品主旨、思想感情的讲解分析上。教师在教学时忽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忽视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分析与品味,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构建与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课堂失去了语文味,而更像思想政治课。

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分析、运用能力。红色作品不仅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更有其语文性的一面,教师应该充分发掘红色作品中语文阅读、理解和运用的教学点,让红色作品教学更加丰富。

(二)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

虽然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难以做到“以生为本”。教师们在授课时仍较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一堂课从导入到背景、从品析文字到体悟主旨都由教师讲出。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也相对单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有限。

由于初中生的成长阶段特点,他们更容易对这样的传统课堂产生疲惫感和抵触心理。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红色作品里的优秀精神品质也难以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有效的影响力,学生内化红色作品无从谈起。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红色作品大多结构清晰、内容易懂,情感丰富,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内化红色作品的效果更好。

(三)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红色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反映的年代特殊,时间跨度较大。现在初中生成长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相较作品讲述的年代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再加上他们的阅历有限,视野较窄,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有限,也很难主动加以了解。实际上,初中生对革命、战争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影视作品上,而影视作品的观感刺激和沉浸在文本中的阅读体验大为不同。

诸多因素使得初中生难以对书本上的红色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笔者在讲授《最后一次演讲》时发现,学生对“白色恐怖”不够了解,对于闻一多先生演讲的危险性不够了解,就很难真正理解闻一多先生的英勇无畏。

三、红色作品教学策略探究

落实好红色教育,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责任重大。教好红色作品,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构建“师生共建”的新型课堂。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教学鲜活起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特别是面对学生兴味不浓的红色作品,教师更要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红色教育鲜活起来。

1.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兴趣

利用丰富的互联网等资源,寻找和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史实图片、朗诵音频、符合史实的影视视频等,进行合理地剪裁链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融入文本,在文本情境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在学习《黄河颂》时,学生对黄河的雄姿没有概念、难以发挥想象,如果只是传统单调的朗诵教学,学生难以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更遑论理解作者的激昂赞美之情。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黄河实景图片或视频,以消除陌生感,再辅以经典合唱音频,让孩子们目视黄河的澎湃、耳听《黄河颂》的激昂。创设如此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也水到渠成。

2.巧妙联系实际,搭建共鸣

如果在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可以减轻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更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共鸣。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随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生长在和平富足时代的学生自然对战争非常陌生,对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难以产生心理共鸣。教师可以联系中印边界问题,将相关新闻呈现给学生。看着中印士兵对峙的照片、中方牺牲烈士的面容,学生可以直接认识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在这种心理震撼下,学生对课文中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会产生极强的认同感,会对眼前的和平美好更加珍惜。

3.积极开展活动,拓展能力

“第二课堂是实现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有效途径,相比于传统课堂,第二课堂趣味性更浓。”在教学中,合理设置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红色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可以充分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

结合所学红色作品的特点和当地实际资源,班内、年级内可以组织红色故事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手抄报展、爱国电影观后感交流会等活动;学校内可以开展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听老红军讲座、打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设红色校刊专刊等活动。诸如此类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让红色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融合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将红色基因刻入骨血。

(二)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让教学丰富起来

1.勾连多个学科,深入浅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课堂丰盈充实,教师必须做到“打铁自身硬”。面对相对陌生的红色革命作品,教师要深度备课,适当学习红色文本涉及的多学科知识,可以了解相关的地理、历史、政治知识。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授课时要做到深入浅出,不应大谈其他学科知识,只是化为己用,对红色革命作品的语文学习加以辅助。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写作背景:青年郭沫若响应中国五四运动,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爱国运动,1921 年左右多次回国,忿于国内军阀混战,看不到希望而陷入苦闷,却仍旧不失希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在教学中,这首诗语言浅显,意象与情感的连接也容易被学生理解。教师对五四已过大革命尚未到来的背景只是略加提点,学生即可了解郭沫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立足文本文字,巩固核心

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核心的核心,学习思想性强的红色革命作品也应该立足文本,立足语言,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易于理解,实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浸润。

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中,松骨峰战斗是最让人感动的,字里行间都满溢着战士们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要读出这种精神,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在字句间细细揣摩。“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这句中的“匆匆”“很低的”“光光的”“小”既是对战场环境的真实刻画,又生动地写出战斗发生的紧急和战斗面临的不利形势,更让人看到战士们毅然投入战斗的英勇无畏。“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作者用自己的话进行记叙描写,朴实无华却情感漫溢,一句句细读,让学生也生发出对战士们的崇敬之情。

斟酌字词、吟唱语句,引导学生培养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落实“三位一体”,重方教法

红色革命作品的生命力在于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教材中的红色作品教学,仅仅依靠教师和课堂的有限时间是难以落实的,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才能真正发挥此类作品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要落实“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备好教读和自读课文的不同课型,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补充课外阅读和名著阅读的要求,逐渐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例如《老山界》是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的课文,课后推荐阅读的篇目是杨得志的《大渡河畔英雄多》和杨成武的《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这三篇都是讲述长征故事、体现长征精神的文章。课堂上教师精讲《老山界》后,课后学生自主阅读推荐的两篇文章,系列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对长征及其精神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同时,这也为八年级上学期《红星照耀中国》和《长征》的整本书阅读打下一定的基础。由经典的单篇到系列文章再到系统的纪实作品,学生逐渐积累,对红色作品的学习不断加深,语文学习能力也不断增强。

追忆峥嵘岁月,缅怀英勇先烈。让学生在一行行带血的文字中,在一篇篇带骨的文章中,感受革命的激情与深情,内化红色作品,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国梦,实现复兴梦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语文
虎虎生威见精神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