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妮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福建 南安 362300)
估算不仅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能力,更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内容,因此培养估算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当下在估算能力培养方面仍然需要完善,以便加深学生对估算的理解和运用。估算代表对事物的结果作出大概分析,所以看起来与口算类似,都是比较重要的计算能力,尤其在生活中估算比较常见,因此培养估算能力会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教学时应该选择正确的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充分训练思维、开发智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加强估算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因为估算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关键性作用,并且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要在课堂中加强估算意识与能力培养,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感知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乐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估算意识教学薄弱有关,加上教材中较少出现估算教学内容,内容比较分散,导致学生的估算能力较差。另外虽然新课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估算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但实际上教师很少展开估算训练,只是偶尔在课堂中提及估算,并没有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和探索,因此学生很难明确估算的作用与价值,自然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
估算能力培养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通过某个途径强化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成长。尤其在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会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导致所有问题估算过程、结果类似,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无法找到估算切入点。例如游乐园每张门票为8元,班级共29 人,教师带250 元足够支付门票吗?又如一只大雁从南方飞到北方,总共需要17000 千米,如果每天都能持续飞780米,20天是否能够到达北方呢?这些问题过于单一,学生往往直接估算出答案,对于能力提升没有任何作用,究其原因还是在教师本身,由于对估算的价值认识不全,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把握要求,导致出现形式化教学误区,最终影响估算能力培养质量。
当下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之一,就是有效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因为估算能力与日常生活存在着必要联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将估算能力培养作为主要任务。估算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运用,相比较于精准的计算,估算无疑更加方便快捷,能够节约更多时间计算出结果。比如生活中去超市买东西,需要提前计划携带的现金,就会考验自身的估算能力,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提高估算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学生在估算过程中需要思考、分析,不断挖掘问题的本质,充分展现出了良好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往往具有显著的价值。
在学生具备一定估算意识的条件下,会大大增强自身的数学感知能力,能够在问题中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因此估算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身并没有良好的数学感知能力,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很难获取其中的要素,所以计算问题时才会相对缓慢,不过提高估算能力后,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问题中的数学知识,以及不同数字代表的内涵。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妈妈想买一双高跟鞋、一件连衣裙,分别387 元、525 元,身上共有1000 元是否足够支付费用呢?学生通过思考立刻在脑海中列出公式:387≈400、525≈500、400+500=900、1000>900,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快速估算出正确答案,这也代表学生能够清晰知道数字的大小、运算,充分做到感知数学。
估算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影响,比如部分学生对数量缺乏一定认知,并认为数字只是抽象的符号,受到思维限制计算能力会相对薄弱,通过估算学生能够对数量关系有深入认知,从而不断拓展数学思维领域。其次估算教学与常规数学知识存在很大差异,准确来说估算过程灵活多变,并且对于结果并不要求绝对正确,正是这种开放性的估算过程,往往会给予学生思维更多启发,对估算方法展开深入探究,从而实现思维拓展目标。除此之外估算需要学生发挥适当想象力,能够更加有理有据地计算结果,甚至灵活运用多种不同方法展开验证,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迅速。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使用多样化的估算方法获取答案,在巩固估算能力的条件下,进一步开拓思维。
估算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所以要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培养重心,当下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标要求,对估算教学展开科学合理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学指导,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估算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能力之一,在教学前5 分钟应预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展开估算训练,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组合获得稳定提高。例如教师提前制作估算题卡,在课前随机选取一张并由学生抢答,或点名回答,让学生适当开展估算训练,从而养成善于估算的良好习惯。其次教师还可以开展估算比赛,在课堂教学结束预留3~5 分钟,通过试题的形式或小组抢答比赛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估算训练效果,还能适当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但估算训练必须长期坚持,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经验累积,充分拓展思维、打开思路,对估算有深入理解和认知,养成用估算的方法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的习惯。
作为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估算能力培养效果一直没有得到体现,甚至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采用哪种估算方法,这也导致教学陷入了形式化的情况,而学生对于估算会存在更多疑惑、盲目。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从最基础的估算意识展开培养,同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估算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同时提高自身的探究欲望。很多学生的估算能力薄弱,就是因为估算意识不足导致,当下教师要加深学生的理解,明白估算的作用与价值,包括具体的应用范围等。例如在小学数学《除法》中,教师通过简单的问题进行引导:学校每个月都要定期购买628 桶纯净水,而每辆运输车只能装73 桶,如果想要一次性运输到学校,那么需要多少辆车呢?这时学生会通过笔算列出算式628÷73。这时教师提出:同学们如果在计算这个问题的时候,身边没有纸和笔该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用到笔算,如果将算式更改为630÷70 就可以直接得到答案9 辆车,所以估算速度要更快,只要在实际问题中转化为整数即可。通过详细讲解学生有了初步的估算意识,并且知道估算方法更加方便,因此充分提高了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育技巧上应该以激发兴趣为主,有了兴趣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习氛围变得更加趣味性十足,这样就能为学生增添更多动力。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融入估算能力培养,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体会估算的乐趣所在,例如小学数学《时、分、秒》中,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和爸爸分别在七点和七点零五分起床,小明穿衣服花费五分钟时间,而爸爸则用了两分钟,吃饭时小明用了十分钟,爸爸则用了七分钟,那么两个人谁会先出门呢?学生通过估算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明爸爸先出门!”这时教师又问:“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做才能比爸爸先出门呢?”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在吃饭时快一点!”还有学生说:“我可以早起两分钟,这样就能超过爸爸!”在这个教学情景中,不仅锻炼到学生的估算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从而对数学知识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估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数学知识,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贴近生活,尤其是教学案例的选择,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另外教师应多采用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在面对问题时下意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分析,并捕捉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最终估算出准确的结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马上要举行旅游活动了,学校需要用到大巴车接送全校师生,目前已经预定了8 辆大巴车,每一辆车都有32 个座位,而学校师生一共240 人,估算一下8 辆大巴车是否足够使用呢?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估算知识,把32 转化为30,由此计算出即使每辆车少2 个座位,仍然可以容纳全校师生240 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更多的生活案例,这样才能把数学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同时对自身的估算能力进行检验,从而为后续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时,教师应注意采取多种不同答案,以此起到拓展学生估算思维的效果,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因此问题必须要有适当的挑战性,同时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多种答案会为学生提供不同思路,在估算过程中能够基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多样化。例如在学习完《乘法》《除法》后,教师提出问题:班级需要开家长会,每张长凳可以坐下5 人,目前已知会有33 名家长前来,那么需要准备几张长凳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思考方法多样,有的学生会通过凳子计算,还有学生会通过家长人数计算,并列出公式5×7=35,35>33,或35÷5=7,35>33,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掌握更多估算思路有利于思维发展,同时可以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并验证自己的思路是否存在错误,与其他方法进行比对,最终解决问题并提高估算能力。
准确来说小学数学估算属于开放性活动,估算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需要长期坚持估算训练,同时掌握正确的估算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独特的估算策略。如近似估算法、联系实际估算法等,都是比较常用的估算形式,教学过程中应与问题结合在一起,不断渗透给学生,充分做到感知数学、掌握方法,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汲取其中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例如在小学数学《克与千克》中,教师让学生分析6 个同学的平均体重,这个问题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和挑战性,所以并不急于让学生计算结果,应循序渐进地展开引导:“同学们能不能估算出这几位同学的平均体重呢?”这时学生充分思考并回答:“30 千克!31 千克!”还有学生说33 千克!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这6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否会比最轻的22 千克小,比最重的41 千克大呢?”学生通过总结平均数的特点,明确6 位同学的平均体重只会在22~41 千克之间,这就为后续的估算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学生在估算过程中也不会仅靠猜想,而是借助以掌握的数据和经验,利用更准确的方法推测出结果,充分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最不能缺少的部分,尤其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时,开放练习无疑能够起到重要作用,让学生凝聚力量合作强化自身估算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为学生设计出难度适中的练习题。以往教师会严肃维护课堂环境,所以练习过程中相对枯燥,当下教师要注意课堂练习的开放性,为学生打造轻松的练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讨论、思考以及分析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练习成果。例如在小学数学《面积》中,教师就提出了估算练习题目:学校的小卖部需要重新装修,货架区域为35 平方米,收款区域为15 平方米,还有9 平方米是老板的休息区,目前地面装修预算大概在6000 元,其中沙子总共使用6 袋,每袋100 元,水泥需要10 袋每袋80 元,瓷砖每块1 平方米68 元,6000 元的装修预算足够吗?教师可把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展开讨论,学生通过估算装修材料价格获得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炼出很多数学因素,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会有重要作用,而学生也会更加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估算能力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轻易地汲取数学知识。不过估算能力培养需要长期坚持,并且教师应不断探索、实践,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教学策略,因此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力,取决于教师对估算的教学理解。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先增强学生的估算兴趣,再进一步培养思维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后,估算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强化,从而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当下教师应将估算能力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坚持在课堂中训练、累积,强化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