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实践研究
——以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为切入点

2022-03-18 03:56耿万方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研学家校

耿万方

(邢台市第八中学,河北 邢台 054000)

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格局中,家庭教育位于基础地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下的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实践研究,不仅需要学校与家庭相互合作,也需要家长与教师紧密配合。与此同时,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在课堂教学中宣传中华文化,为学生灌输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经济模式、政治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等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化,主要体现于中国人民的思维模式、行为举止、审美方式以及风俗习惯中,是促进经济发展、引导群众行为举止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华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包括“仁爱、中庸、谦和、真诚”的人生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以及“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观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最重要的是,中华文化是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的文化,是对群众有益、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文化。因此,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革新成为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下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实践的重要性

(一)传承中华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

文化既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也是民族的灵魂所在,对中华文化传承的研究不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还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首先,就目前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因而我们需要提高对中华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视。其次,现代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这为信息获取、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也容易使人们被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所影响,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信息辨别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到侵害,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升文化素养。

(二)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实践的重要性

1.中华文化传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经说过,“要想弘扬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该体系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底蕴,还是促进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包含的民族精神、优良道德传统,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又贯穿于民族创新的生命力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2.研学实践。《关于印发河北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实施意见的通知》(冀教德育〔2020〕6 号)明确指出:“研学实践教育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通过开展研学实践教育,让广大中小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出校园、走进自然,由间接获取知识转向注重直接体验,在研学实践教育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光荣革命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感受地域特色文化和家乡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研学实践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出游,它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组织的有目的的文化教育活动,可通过让学生走进社会拓宽视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游中学、学中思。

(三)研学实践是增强学生文化自觉的有效措施

文化自觉即让学生学习掌握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阶段、文化特点和文化价值等,同时也要对其他国家文化表示尊重、肯定与理解,从而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

家校合作下的研学旅行,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作用,充分掌握中华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发展特点和方向,并主动承担起加快文化发展与实现文化昌盛的重任。中华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在深远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衍生出来的,对每一代中华儿女的行为都起到了极大的引导作用,因此,中小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继承发扬中华文化,了解其所拥有的内涵与精神,吸收其丰富的文化营养化为已用,并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传递发扬中华文化。

三、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下中华文化传承与研学实践的具体策略

(一)统一思想认识,尊重中华文化

在传承研学中华文化过程中,家庭和学校若能达成共识,则可加强两者的协同教育能力,同时也可以保证中华文化教育的成效。为此,学校可以为家长、教师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拉近双方距离,从而统一认识,扫清合作障碍。

1.对中华文化内涵达成一致认识。中华文化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因此,学生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可有效发挥文化的作用,实现教育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中华文化并非是简单的知识掌握,还包含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学生在研学中若不能体会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不能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会降低学习成效,还会削弱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在价值取向方面达成一致。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而有效利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可为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保障。该机制需要两个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协作,即家长和教师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此外,家校还需要做到全过程协作,不管是设计教学方案还是研学实践方案,家校都要紧密配合、及时沟通。

(二)统一内容目标,实现双向协作

1.制定统一的教育目标。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历史教学目标要求“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国家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历史感、道德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能够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家校协同共育的过程中,家校需要共同注重中华文化传承,明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在中华文化传承教育目标的制定方面达成一致。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目标在制定的过程中,需充分协调二者的教育方式,以提升家校的聚合力与团结力。

2.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在选定教育内容时,可采取集体审议的方式,使家校双方的智慧得以有机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家校所选教育内容必须要贴近学生生活,且具备较高的教育价值。比如,家校可以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革命遗址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等,深化学生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可以以“红色经典”“家乡文化生活”为切入点完成德育教学任务,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

3.落实家校双向合作。首先,家长要主动参加学校中华文化传承课程体系的研发、设计,学校要为家长留下一定的参与空间与实践机会,使其和学生一起成长。其次,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社区服务等活动需充分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并对家庭中华文化传承教育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和家长进行互动,相互传授宝贵的教育经验。

(三)拓宽合作空间,扩大合作主体

1.拓宽中华文化家校合作空间。首先,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下,举办中华文化研学亲子游活动。在学生参与研学活动时,家长和教师可充当队长的角色,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中华文化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发掘中华文化在当前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其次,通过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周一的升旗仪式便可邀请家长参与国旗下讲话,或者在传统节日系列活动中可邀请家长作为文化宣传大使进行参与,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

2.扩大家校合作主体。目前,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主体主要是家长和班主任教师,这使得一些优质资源被忽略。因此,我们需要适当扩大家校共育的群体。比如,学校可以将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的任课教师组织起来,共同参与研学实践。家长群体可以呼吁让一些热爱研究中华文化的长辈、亲属、社会团体等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承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研学家校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