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玲
单元主题化教学是当前教学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趋势。相比其他教学形式,主题教学显得更生动、活泼,也更能体现教师对课程认识的深度、掌握知识的广度。其主旨是为了促进音乐的学习和理解,它需要从多角度整体关注教材、研究教材,使一个单元的教学富于完整性和积极意义。随着主题化教学方式的广泛运用,促使笔者在音乐教学中思考如何整合课程资源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化教学中各环节应该如何设置、各教学环节间的连贯性如何、是否是自然的连贯?
作为一名从事音乐教育20 余年的音乐教师,近几年在小学单元主题化教学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律动、表演、欣赏、悟情”四步教学,简称“律、演、赏、情”。第一步——“律”:通过“律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节奏训练中初步感知音乐形象,激发学习兴趣。第二步——“演”:通过演唱(演奏) 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第三步——“赏”:在欣赏乐曲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会音的高低、长短、速度、节奏等要素,并感知音乐形象。第四步——“情”:在音乐中升华情感,使学生体验音乐所表现出的情感内涵,感受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感受,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下面,笔者通过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四册教材第五单元《猫虎歌》 和第九册教材第四单元《牧场上的家》,对此教学步骤进行剖析和阐述。
《猫虎歌》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猫虎歌》 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四册教材第五单元“兽王”一课,本课根据学生喜爱动物的心理特点,聆听作品选编了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 中的第一曲《狮王进行曲》 和民族打击乐曲《老虎磨牙》。演唱曲选编了《两只老虎》和《猫虎歌》。通过分析教材后,在设计“猫虎歌”这一课时,笔者将《狮王进行曲》 《猫虎歌》 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演唱和聆听两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两个“兽王”,感受音乐在描绘动物形态时的妙趣,以及在乐唱、爱唱、玩唱中,树立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进而理解本单元的主题。
教学环节:
第一步:“律”——初见“兽王”
1.师生问好: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教师用响板打节奏向学生问好:同学 同学 上午 好。生:老师 老师 上午好!
2.师:欢迎同学们来到快乐音乐课堂。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朋友。
A.出示猫图片。师:小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给我们的感觉是温顺、可爱,你可以用什么声音来模仿小猫? (四分音符:喵、喵) 学生模仿。
B.出示老虎图片。师:老虎是森林之王,谁能来模仿一下老虎的叫声? (二分音符:嗷……) 学生模仿。
3.模仿:教师领学生听节奏绕圈行进,一边按节奏行走一边模仿动物声音。
4/4 喵 喵 嗷—|喵 喵 嗷—|
评析: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作中的节奏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达到逐步培养小学生节奏感和韵律感的目的。当学生参与这种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自我感觉的气氛中。
第二步:“演”——表演“兽王”
1.歌曲学习
(1) 聆听歌曲:
A.初听歌曲:播放 《猫虎歌》,学生边听边感受。
师: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B.复听歌曲:在这个音乐故事里,猫和老虎之间究竟发生什么事? 出示曲谱,学生回答。
C.按节奏读歌词,理解歌曲内容。
评析:这一环节,通过聆听歌曲范唱,整体感受歌曲,理解音乐中故事的主要情节;通过重点聆听描写猫虎形象的乐句,分析节奏,模仿其语气、动作,帮助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特点,为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做好准备。
(2) 学唱歌曲:
A.教师讲解歌曲的演唱顺序,边讲解边在黑板上做标记。
B.随音乐轻唱。
C.随琴再唱,解决重难点问题,掌握两个结束句的节奏难点。
D.讲解衬词。
E.师生接龙唱。
F.分角色唱,情绪分析:唱出猫和老虎的语气和神态。
评析:在学唱环节中,以故事里的角色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音乐是如何表现出聪明得意的小猫、稀里糊涂的老虎的性格特点,唱出小猫和老虎的语气和神态。重点解决二段歌曲结束句的演唱,同时,很好地把握了歌曲诙谐幽默的风格。
(3) 表演歌曲:
A.创编动作。
师:这真是一只聪明机智的小猫,让我们再来把小猫智斗大老虎的过程回味一下,唱一唱并演一演,咱们给歌曲编上动作,边唱边表演。分四组。
B.小组展示:教师点评。
C.师生合作:共同创编最后两句。
D.表演:随伴奏音乐有表情地表演全曲。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再次提供了想象创造的机会,他们通过揣摩角色的语言、神态,积极创编动作。学生集思广益,个个表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真正地将猫和老虎这两个音乐形象揣摩到位,通过表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第三步:“赏”——聆听“兽王”
欣赏:《狮王进行曲》
1.模仿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的表演太精彩了,一位号称是非洲霸主的超级“猛兽”也被吸引来了,请你从老师的动作中猜一猜我模仿的是哪一种动物? 教师随音乐模仿狮子。(音乐播放《狮王进行曲》 片段)学生回答:狮子。
2.模唱旋律。
师:对,狮子踏着稳健、霸气的步伐来到了我们身边 (出示图形谱)。同学们,请听老师用“beng”来唱唱狮子那有力、稳健的步伐! 师弹琴模唱,学生听赏。
师:你们也来试一试! 老师弹琴,学生唱。
3.初听音乐,画图形谱。
师:从同学们的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头骄傲、神气的狮子王,乐曲的名字叫《狮王进行曲》。下面,让我们完整地欣赏音乐,同时请同学们一边聆听乐曲,一边随老师画图形谱。
4.复听音乐,加表演。
师:音乐还可以用线条和图形来表示,很神奇吧! 请同学们再次欣赏,从音乐背后的故事去了解图形当中的奥秘吧! 在音乐中聆听故事,感受乐曲的情境。
5.介绍乐曲及曲作者。
师:这首乐曲作者是法国著名音乐家圣桑,他用钢琴、小提琴和管弦乐队营造了一个狮子王威风凛凛的形象。
评析:教师通过引领学生用“beng”模唱旋律,感受到狮子稳健的步伐,体会到了“兽王”的威严! 随后,通过教师创编的音乐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快速进入音乐情境,为感悟乐曲、理解图形谱背后的奥秘做好准备。
第四步:“情”——感悟“兽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猫、老虎和狮子的故事里开心地度过了这节课,《猫虎歌》 中的小猫遇到了老虎,凭着聪明、机智,利用自己的长处救了自己,真是“虎口脱险”啊! 《狮王进行曲》 中的狮子威风凛凛,步伐矫健,两首音乐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两个不同的“兽王”。你们瞧,动物世界中的音乐是这样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快乐,让我们最后在《猫虎歌》 中结束今天快乐的音乐课吧,同学们,再见!
评析:情感是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师要有效适时地在音乐的感悟中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与旋律美,最终领会本课的音乐主题。
《牧场上的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牧场上的家》 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教材第四单元“可爱的家”一课,本课以“可爱的家”为主题,是四年级主题“家乡美”的延续。围绕着音乐中所描绘的“家景”和所表达的“家情”,选编了四首中外音乐作品。通过分析教材后,在设计“牧场上的家”这一课时,笔者将《牧场上的家》 《可爱的家》 进行有机地整合,通过演唱和聆听两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可爱的家”,让学生在情真意切的歌声和优美抒情的乐声中,激起对“家”和亲人的爱恋之情。
教学环节:
第一步:“律”——感受节拍
1.师:同学们,在音乐课中老师曾带领大家去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今天,美国姑娘露西邀请大家去她的家乡看一看,准备好了吗? 让我们跟随着音乐一起出发吧。
教师播放《牧场上的家》 音乐,全体学生随音乐律动。
第1 遍:在每一小节的强拍上双脚交替踏步。
第2 遍:在每一小节的弱拍上加入拍腿和拍肩。
第3 遍:跺脚+拍两侧腿、跺脚+拍肩膀。
2.师: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这首乐曲是几拍子? 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呢? (板书)
3.师:下面让我们再次跟随音乐感受歌曲的节拍吧!
评析:通过让学生走起来、动起来使他们感受三拍子的强弱,笔者设计用双脚交替踏步表现重拍,双手拍腿或拍肩来表现弱拍。学生不仅体验了三拍子的强弱,还感受了歌曲的旋律,为下一步的学唱歌曲做好了铺垫。
第二步:“演”——表演“可爱的家”
1.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踏着节拍我们来到了绿草如茵的宽阔牧场,来到了露西的家。这首好听的三拍子歌曲叫作《牧场上的家》。
2.了解三拍子的指挥图式,并跟音乐指挥。
3.讲解曲式结构、讲解弱起。
师:请同学们随音乐张嘴默唱,想一想这首歌曲从旋律上可以划分为几部分?
师:这首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也叫二段体,我们用A+B 图式来表示。下面让我们从音乐中去感悟乐曲的曲式结构吧! (边听边讲解边板书)
4.随音乐小声跟唱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随音乐轻声跟唱歌曲,找找歌词里有没有特别的地方? 学生跟唱。
5.讲解:一音多字、儿化音。
6.学唱歌曲,解决重难点。
师:让我们带着刚才律动时的快乐心情,一起跟琴来试着唱一唱这首歌曲吧!
7.有感情地完整演唱。
师:同学们,你们来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坐在辽阔的牧场上仰望着天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你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教师强调学生要坐端正,提起笑肌,带入感情地演唱。)
评析:在这首歌曲中,音乐知识点比较多,有弱拍起唱、一音多字、儿化音、学习三拍子的指挥,笔者创设了合理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了歌曲,并通过笔者的讲解、引导,使学生声情并茂地唱出了家的温馨和可爱。
第三步:“赏”——聆听《可爱的家》
1.乐曲《可爱的家》 简介。
师:同学们,你们抒情而优美的歌声仿佛在娓娓诉说着牧场的美丽和对家的思念。在每个人心里家是宁静的,是温暖的,是甜蜜的,也是安宁的。对于200 多年前,那个穷困潦倒的美国剧作家约翰·佩恩来说,温馨的家更是他所渴望的。那年他写下了一首短诗《可爱的家》,后来英国作曲家比肖普就用这首短诗创作了一首歌曲《可爱的家》,歌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亲人、对家乡的怀念和眷恋。这首歌曲还被改编成一首管弦乐曲,欣赏之前先让我请出管弦乐队中的一位“成员”让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
2.教师介绍钢片琴。
师:它属于击奏体鸣乐器,是用于管弦乐队中的打击乐器。
3.教师演奏钢片琴。
师:它的音色怎么样? (生回答)。师总结:钢片琴的声音清脆、明亮。
4.唱一唱。
师:刚才老师演奏的就是乐曲的主题音乐,请你们用动听的歌声和我合作吧。教师演奏钢片琴,学生随琴用“Lu”演唱。
5.乐曲欣赏,情感深入。
6.教师总结: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重复了两遍。第一遍,由中提琴主奏,中提琴的音色柔美、婉约、朴实无华,更能突出我们对家的无限怀想。第二遍,则用钢片琴演奏。钢片琴的声音很清脆、明亮,更能突出温馨、甜蜜、可爱的家。
评析:教师通过出示钢片琴并演奏,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了乐器清脆、悦耳的音色,从而激发了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兴趣。
第四步:“情”——感悟“可爱的家”
1.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甜蜜、温馨的小家,同时,我们又共同生活在“幸福桓台”这个大家庭里,相信大家都和老师一样爱我们自己的家乡,让我们通过观看短片一起来简单地了解我们桓台。
2.改编歌曲,师生共同创编并演唱《桓台我的家》。
3.小结下课:同学们,今天老师从你们优美委婉的歌声当中听出了你们对家浓浓的深情,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在温暖的家的怀抱中幸福快乐地成长吧!
评析:家是每个人最向往、最依恋的地方,教师要有效地适时地从“情”和“感”切入,让教学更富有情感化。通过歌曲创编,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拉近音乐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结语
总之,这种主题式的音乐活动,需要教师对音乐教材的内容、背景、蕴含的情感进行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从单元整体出发,对教材进行整合,注重细节进行精心设计主题音乐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课的优势,使学生不光爱音乐,更爱上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