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成
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个方面,很多教师只是给学生讲解相关概念、原理,缺少具体操作方法的传授。这种概括性的、理智层面的教育指导,犹如隔靴搔痒。因此,笔者多年来一直将心理游戏用于指导学生认识与调节情绪作为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心理游戏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体验性。由内而生的体验最容易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做出调节和改变。以下是笔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的心理游戏,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调节自己的情绪。
对于刚上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最先外显的变化就是各种情绪的产生。所以,教师首先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认识情绪。正确认识情绪,是合理调节情绪的基础。教师可以制作情绪卡,把抽象的情绪通过心理游戏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情绪。
心理游戏:情绪有张可爱的脸
游戏材料:硬纸壳数个,水彩笔一盒,两脚钉数个,A4 纸数张。
适用对象: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二年级
游戏过程:
1.借助情绪卡让学生了解基本情绪。教师可自制情绪卡,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人的基本情绪。
2.制作“百变情绪脸”。教师可用硬纸壳剪出圆脸、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指导学生用两脚钉把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固定在圆脸上。
3.教师描述情境,引导学生说出此种情境下的情绪,并在圆脸上转动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表达出相应的情绪。教师应注意描述情境一定要贴合学生的年龄,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4.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把这种情绪画成各种东西,比如狗、树、花朵、小丑等,用它们来代替情绪,并涂上颜色。通过这种方式把抽象的情绪具体化。
在设计此类心理游戏时,教师应注意尽可能多地列举各种情绪。学生认识得越多、越详细,越有利于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加以应对与调节。
教师应坚持利用心理游戏将情绪具体化的教学理念,通过和学生描述情绪情境、分析应对方法、制作情绪应对卡等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学会应对各种情绪。
心理游戏:我的情绪应对卡
游戏材料:空白卡片
适用对象:所有年级
游戏过程:
1.教师向学生描述设定的情绪情境。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情绪应对方法,教师也可以传授一些应对方法。学生对于教师提供的方法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
3.将得到学生认可的应对方法写在空白卡上。小学生不会写,教师可以帮忙。
4.学生熟悉、演练这些方法。
(示例:愤怒情绪应对卡)
把能想到的应对愤怒情绪的方法写在空白卡片上,并练习实施。
A.先做两个深呼吸,缓一缓再说话。如果能做到,可以想象吸进来的是“冷静”,呼出去的是“愤怒”。
B.情绪没有对错,我可以愤怒,但不能打人,也不能伤害自己。
C.如果想骂人,可以用表达情绪的词来替换脏话,比如“我现在很生气,因为我没有做你说的那些事”。
D.如果我的父母在场,他们会对我说什么? 他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E.如果此时我的好朋友非常愤怒,我会对他说什么?
F.我想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力量。其实不吼不叫,不打人,平静地说出心里想说的话,这正是一种更有力量的表现。
G.我的脖子、四肢都变得僵硬。跑步可以让身体松弛下来。
人的愿望和需要导致其情绪的产生与变化。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语言表达中了解他们情绪背后的愿望和需要。但在某些情况下,或许因为其愿望和需要有违常理、伦理而难以启齿,或许因为其愿望和需要被当事人直接压抑到潜意识里,连他们自己也难以发现。基于这种状况,教师可采用投射性心理游戏去引导学生寻找情绪背后的愿望和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
心理游戏:是谁隐藏在情绪的背后
游戏材料:国画颜料一盒,A3 纸10 张。
适用范围:所有年级
游戏过程:
1.学生取出第一张A3 纸,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随意在纸上涂鸦。可挑一种颜色,也可挑多种颜色。涂鸦时各种颜色可以相互覆盖,也可以不覆盖。随意涂,直到满意为止。
2.学生取第二张A3 纸覆盖到涂好的第一张A3纸上,轻轻按压,让空白的A3 纸上沾满颜料,再轻轻揭下来。然后取第三张A3 纸覆盖到第二张A3纸上,再次拓印。取第四张A3 纸覆盖到第三张A3纸上,再次拓印。如此反复,直到纸上的颜料颜色变淡但还能看出图案为最佳。
3.教师让学生面对最后拓印出来的尚能看出图案的纸,将自己看到的图案画到一张空白的A3 纸上,并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
4.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你第一次挑了什么颜色? 为什么? 接下来又挑了哪些颜色? 为什么?
B.在涂鸦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
C.在最后拓印出来的纸上,你看到了什么? 说说你看到的画面或故事。
D.这个画面或故事跟你有什么关系? 你对画面里的人或事物有什么期待? 你想对画面里的人或事物说什么? 你希望他(它) 怎样回应你? 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为什么会起这个名字?
E.如果他(它) 不回应你,你能做些什么去达成自己的期待?
F.你愿意跟老师或同学分享你看到的画面或故事吗? 分享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G.老师或同学们在分享之后是怎么回应你的?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个游戏是根据人的投射心理设计出来的。投射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人会把自己的感受、想法投注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感受、想法。我曾遇到一个案例,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男孩由母亲带来做心理咨询,他的症状是开学一个月后开始咬指甲。父母想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右手的三个指头被咬得血肉模糊。咨询过程中,我发现男孩的母亲脾气比较暴躁,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比如,星期天孩子做完作业想出去玩,必须征得她的同意。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里的电视线、网线都被掐断,不经她的允许不能看电视……我指导男孩做了投射性心理游戏,他总共拓印了六张图纸,拓印时动作缓慢,按压力度很轻,小心翼翼。最后,他根据拓印的第六张图纸画了一幅画。他画的是羽毛和鸟,他给这幅画起的名字叫《我要飞》,并表达了要像鸟一样自由的想法。当男孩说出他给这幅画起的名字时,母亲瞬间流下了眼泪。男孩通过这个游戏活动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母亲也看见了孩子负面情绪背后的愿望,当然就找到了正确的调节方向。
以上结合实例阐述的三方面是心理游戏在指导学生认识、调节情绪的基本应用步骤。笔者认为,在实际应用中,还要重视发挥心理游戏对于某些特殊情绪的调节作用。
首先,大家要清楚,抑郁情绪是不会突然发生的,从初露端倪到症状难以控制,其间会出现许多警告的信号。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忽视了这些信号,教师和家长对孩子情绪不好的最常见说法有三个:矫情、不爱上学和叛逆。当家长带着症状已很严重的孩子来求助时,咨询目标也大都是要解决孩子的厌学或叛逆问题,根本不知道孩子的症状已严重到超出心理咨询的范围,需要去正规医院的精神科接受药物治疗。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了解、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学生的异常表现,就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痊愈。
对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而言,面对出现抑郁情绪的学生,不仅要提醒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而且要耐心对待那些仍能够坚持上学,社会功能尚未受到太大影响的学生,要做好长期陪伴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抑郁情绪的诱因一般是触发事件加上从前的创伤,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对于创伤的溯本清源也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对于经医院确诊为抑郁但还可以回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抑郁症的确诊并不是坏事。例如,一个学生因同学关系紧张导致无法上学,并触发其他的一系列症状。经确诊并接受药物治疗就有助于他脱离倍感恐怖的同学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大多会变得温和,对其要求会不再像从前那么严格……而这一切都是该学生内心深处所极度渴望的。每个人在理智上都希望自己好起来,但潜意识里又无法轻易放弃内心深处的渴望,所以他们在很长时间里会不自觉地展示他是多么痛苦。只有在经过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之后,内心淤积的情绪才会得到宣泄,创伤才能得以平复。因此,一旦学生出现了持续的抑郁情绪,不论是对教师、父母和学生自身都是一个挑战。尤其是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更要有耐心,要跟着学生的节奏走,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和时间,帮助他们慢慢地恢复。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尝试恰当运用心理游戏来引导学生调整、缓解和释放情绪。例如,下面这个结合舞动、绘画等表达性技术的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我的情绪是一只动物
适用范围:有持续抑郁情绪的学生
游戏材料:A4 纸两张,彩色铅笔和水彩笔任取一支,自己喜欢的三首音乐,第一首节奏略舒缓,第二首和第三首节奏略快一些。
游戏过程:
1.准备好游戏材料之后,你就可以找一个不被人打扰的地方。你可以坐在椅子上,双脚踏在地上,让自己有一个踏实的感觉。然后,双手自然下垂,慢慢闭上眼睛,做几个深呼吸。你可以给自己放一段舒缓的音乐,主要目的是让自己平静下来,关注当下,关注你自己。
此刻,你的情绪是怎样的? 如果让你给当下的情绪来命名,你会怎么称呼它? 是快乐,烦躁,还是焦虑,还是兴奋,还是其他? 请你静静地来感受此刻的情绪,并确定它。
如果让你用一种动物来代表你当下的情绪,你会选择哪种动物?
2.请你闭着眼睛继续想象:这种动物有多重?多高? 它的毛是什么颜色的? 是纯颜色的呢,还是颜色有变化? 它的耳朵是立着还是耷拉着? 如果胖的话,它是微胖,还是中胖,还是肥胖? 越详细越好……当你想象出来以后,请你慢慢地睁开眼睛,把它画在纸上。画完以后,请你看着这只动物,它代表了你的情绪。请你仔细地观看,直到你能在它身上体验到这种情绪为止。
然后请你走到镜子前,对着镜子模仿这只带着情绪的动物。如果此时它要叫,它会怎样叫? 请你对着镜子来模仿它的叫声,做它此时的动作。要多做几遍,直到你觉着你已经表达出了它此时的情绪为止。
3.开始播放第二首音乐,你可先随着音乐在客厅里像你想象的这只动物那样随意走动,并逐渐地跟随音乐节奏来舞动身体。你想怎么跳都可以,只要跟着节奏。
第二首音乐结束后可继续播放第三首,还是跟随节奏舞动身体。你想怎么跳都可以,尽量让你的身体各个部位都动起来。如果两支曲子结束后仍然意犹未尽,你可以重复一遍。
4.请你坐下来,看着你画的那只动物,再来感受它。在你跳完了舞之后,它是否出现一些变化。如果有变化,就加以总结和修改。比如,原来它是纯色的,我现在感觉它的毛发颜色有变化,它的耳朵应该有点红。于是你可以用彩笔将耳朵涂上红颜色,依此类推。如果没有变化也没有关系,保持原样就可以。
5.修改之后,请你看着它,记住它,再闭上眼睛想象你和它正在手拉手地跳舞,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不到,也没有关系。你只要静静地看着它就可以,看着它,停留几分钟。
6.你可以把自己画的动物留在身边,也可以把它撕成碎片扔掉。它属于你,你说了算。
这个心理游戏运用了表达性治疗中的绘画治疗和舞动治疗。在游戏过程中,有持续抑郁情绪的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将自己的情绪具体化,通过舞动把情绪宣泄出来,再通过修改绘画来感受情绪的变化,直到可以与情绪和平共处,或者把情绪放下、扔掉。
总之,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调节情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心理游戏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让他们从中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会发生由内而外的真实改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