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研究

2022-03-18 04:04:13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美育新课标小学生

李 丹

对美的追求贯穿人类文明的始终。音乐是人类追求美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肯定了音乐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1]小学是学生知识、技能及情感成长的关键期,也是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期,美育不可或缺。新课标中更是明确指出,小学音乐教育要将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然而在对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中发现,以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仍未能彻底得到扭转,这一方面源于小学音乐教师对美育认知上的偏差,另一方面源于其在音乐教育与美育融合上的乏力。在音乐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前期探索中,受到理念、模式及方法等多方面的影响,致使音乐教育与美育结合的形式化、浅表化倾向比较严重,出现了审美性不足、内容丰富性不够、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对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展开深度的探索,重新认知融合教育的价值,并从中找到深度融合实施的策略及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新课标中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淡化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转而提升小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成为一个新的风向。[2]这也就意味着音乐在小学美育中的作用将被进一步放大。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的重要关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阵地。音乐教育不是单调的知识讲解、技能演练,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推动下所经历的一场发现、创造、表现及享受音乐之美的过程。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十分丰富而鲜活的,而这些丰富而鲜活的内容都可成为小学生美育的重要切入点。如在音乐试听或学唱的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觉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进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二是音乐教师是美育的引领者。音乐教师通过自身对于艺术和审美的理解和经验,向小学生传达美的价值及审美的方法,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教学内容的呈现以及行为的感染,让小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知到美、感受到美。同时,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德育内涵的挖掘和延展也是其工作内容之一,而这也会使得小学生的审美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让审美向更高层级进发。[3]

二、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

(一) 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是在新课标理念下对前期音乐教育与美育的一种修正。从一定维度上讲,小学生也是一个具有自然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的个体,只是在发展阶段上处在一个相对靠前的位置。而这不能够成为忽视尊重个体的美育需求、漠视发展个体的美育需求的理由。一些教师往往在教学实践中错误地认为小学生不具备对于音乐教育中一些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而采用舍弃或带过的方式来处理。这也是小学音乐与美育融合成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内因。在深度结合的实践中,要从学生的美育需求和美育发展出发,找到并放大音乐教育的审美元素,让小学生在经历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成为更具思想内涵、审美能力、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少年。

(二) 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论断已然从一种方法上升到一种理论,成为小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价值观和方法论。在小学音乐与美育的深度融合过程中,也需要深刻地把握好这一中心问题,以兴趣为导向驱动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渗透和发展。对于这一原则的坚守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对形式化、浅表化植入的纠正,使得美育以更为契合小学生兴趣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这一原则的加入,也能够实现对传统音乐教育课堂上的美育实践的主体扭转,使其教育模式和方法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让小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美育接受者向一个主动的美育探究者转变。

(三) 情感性原则

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小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要远远优于理性思维能力。触动小学生的情感将是打开音乐教育中美育之窗的关键。情感是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从心理层面所反馈出来的变化。小学音乐教育的美育实施中,要遵循情感性原则,通过情感的感染和情感的共鸣,来实现作品内涵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进而实现对学生固有价值观念的改写和重塑。在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中,要将情感体验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指标,来实现在设计及实施层面的发力,将情感体验和以情感人贯穿音乐教育的始终,采用生动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审美内涵的传递提供支点。

(四) 体验性原则

在对小学音乐教师及学生的走访中发现,美育的内涵无论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小学生而言,都是一个较难以表述清晰的话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教师对音乐教育中美育的渗透只停留在单向的思想教育层面,而鲜有以丰富载体为明确支撑的美育实践。这就导致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之下,小学生很难获得“美”的体验,美育不知所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中,要逐步地实现向体验性美育层面的靠拢,要将其作为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将教学的目标和过程直指音乐审美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以音乐教育体验梯度的提高推动音乐教育与美育融合深度的提升。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 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感知力是审美的重要基础,若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感知能力,那么审美能力的获得也就无从谈起。缺乏了应有的审美能力,美育也就失去了突破口和切入点。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坚持以“音乐美育为核心”,要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师要在新的教育思想引领下,以崇高的审美观念、出众的教学能力、严谨的教学设计、丰富的音乐联想提升学生对音乐审美的认知和理解。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实现对小学生审美意识、能力、情感的激发、培养和浸润。如在节奏教学中,一些曲目的旋律较慢,能够使人较为放松;一些曲目的旋律较强,容易使人感到兴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旋律以适度的语言点醒,来加深小学生自身的感受,从而实现对审美的点醒。[4]

(二)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审美能力

在小学音乐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中,注重对学生审美策略的培养,才能够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联想和想象是美育的翅膀。学生只有在音乐的审美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更好地感知作品的内涵,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因此,小学音乐教学的美育渗透中,要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它的想象空间才会被放大,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和想象。在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激活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外显标志作为起点。如部分音乐本身的音乐内容与文字语义是一致的,学生可以立足于音乐的文字语义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营造一个较为贴合的欣赏心境,这样对于提升对曲目的审美是十分有益的。[5]

(三) 设置丰富且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般情况下,音乐曲目都有着丰富的情感、炙热的思想,而这些情感和思想深嵌于故事背景或历史时空之中,这给小学生的作品感知带来一定的困难,进而导致其审美体验受到一定的影响,美育的目标难以达成。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丰富且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仅可以还原曲目的背景,更能够在情感的提前介入下让小学生的感知力、审美力得到提前的激发。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运用好这一策略,确保学生的内心可以产生对音乐更为深刻的感受。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音乐教育情境的信息化创作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认知、情感的基础。[6]

(四) 将作品的内涵贯穿于教学中

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中,除了兴趣的点燃、感知力的提升之外,专业审美知识的跟进也是十分必要的,前两者是美育的发生基础,而后者才是美育的终极目标。[7]小学音乐教育中,要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这将是破除美育瓶颈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小学音乐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内涵,从美学、文学及历史等多个角度进行讲解,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慢慢培养学生对于不同音乐的独特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趣;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曲式、和声、旋律等优秀作品中对于这些元素运用的规律,引导小学生在共性中体会差异,在差异中理解风格,让学生从内心中升腾起对于曲目理解的自信,并从情感中生发出共鸣,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育。

(五) 强化音乐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小学生有着其独特的认知规律。一些强加的、外化的体验虽然能够实现对学生审美情感、审美体验一时的点醒,但音乐课过后也就云消雾散了,未能形成技能上、情感上的留痕。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美育的过程中,要通过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让审美成为学生的审美,让体验成为学生的体验。在这一探索中,小组合作方式开始被应用于小学音乐美育的实践,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合作探索、交流分享为主要实施点的小组合作模式,能够让小学生之间达成审美体验上的自主交流,由美育的外部传达变为美育的个体内省,提升了美育整体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8]如在《义勇军进行曲》 的教学过程中,可鼓励各小组从中国革命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等角度让小学生在合作中探索词曲的深刻内涵。

(六) 寓美育于丰富的活动中

音乐是一种于生活的实践中升腾出的艺术形式,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于生活的回归中去经历和升华美育,可视为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融合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方略。这不仅可以使得小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对于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审美力、创作力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在关注学生第一课堂习得后,实现对于第二课堂的开发和延展。为小学生展现才艺搭建平台,让学生的音乐教育和美育在这一平台的支撑下得到充分的融合。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第二课堂的开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端口。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可通过与新媒体的全面对接,以此来推动第二课堂的区域影响力。

结束语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美育的重任。在前期的探索中,受到教师美育认知、美育实施方法上偏差与不足的影响,形式化的美育和浅表化的美育较为突出,导致学科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效果堪忧。在新课标的导向下,在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将美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够在教与学的框架下,所获得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及艺术表现的技巧,更能够获得人格上的健全及情感上的升华。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通过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审美能力、设置丰富且有效的教学情境、将作品的内涵贯穿于教学中、寓美育于丰富的活动中等策略的不断践行,深入推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的深度结合,推动学校美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也要能够在这一进程中主动担负起美育的重任,用行动去迎合新课标和新时代的新感召、新要求。

猜你喜欢
美育新课标小学生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我是小学生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