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课程项目化促进五育并举

2022-03-18 03:43徐爱君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京剧国学校本

徐爱君

(厦门实验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学校是文化传播主阵地,必须秉承“古为今用”“去糟存精”的态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通知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厦门实验中学根据校情研究学校发展的现状,寻找快速发展路径,高瞻远瞩,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内外课程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根据一贯制学校的特点,构建学校校本课程框架,开发适宜学生发展的“端德、精智、强体、劳育”校本课程,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厦门实验中学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确立“素养为基,五育并举,精新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标,开展课题研究,开发京剧、书法、围棋、闽南语讲古、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涵养学生核心素养,开创“德智体美劳”教育新格局。

一、端德——国学经典校本课程校本化

中国“国学”博大精深,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包含道家、释家、法家、墨家等多元思想体系,学校构建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体系,开发国学校本课程。通过国学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与文学经典碰撞中获取中华经典中所涉及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丰富传统文化底蕴,培育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其一,汇编国学校本教材。国学课程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而言,都有较大的助益,语文课堂更是传播国学的主阵地。国学内容博大精深,种类数量繁多,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开发小学、初中、高中12 年的国学校本教材,并积极推进国学实践。其二,创新设计国学主题活动。设计有实践性、趣味性的活动驱动学生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乐之者”,在项目活动中学生切身体会、感受先贤的精神与思想,例如,开展“美文共享、经典回味、好书推介、读书方法大看台、国学经典诵读”系列活动[2]。其三,国学经典阅读成果多元评价。借助“阅读软件”有效测评学生阅读效果,通过阅读知识闯关打卡,评选“阅读之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高效推进传统国学诵读,培养学生不慕荣利、浩然正气的品性、独立精神、隽永品格,不断对照自省,端正德行。

二、精智——围棋益智熠熠生辉

一张张棋谱,像一张张精美的艺术品,是我们先辈追求“无言之美、无声之美、无色之美”的审美理想,也是实现学生益智的重要途径。学校创新开设围棋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国粹“围棋”,掌握围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发民族自豪感;在围棋的学习、对弈中,体会围棋文化的丰富蕴涵,培养心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不断对弈中,培养心理调节能力、面对挫折调整心态的能力和奠定平等、包容的意志品质。学校运动会举办围棋常规赛、擂台赛,各班参赛学生在运动场集体开赛,场面宏大,可以成为运动会一大盛况。

三、强体——武术传承铸魂健体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铸魂强志,更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即开设武术课程,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品德,强化学生民族精神的传承,增强身体素质。在武术课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现了强体健身。武术运动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教师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九年级对学生系统进行武术训练,全面锻炼了学生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实现了强身健体的目标。

学生每天利用大课间、课后延时服务等时间开展武术基本功练习,一年365 天,考验学生的恒心,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韧性;武术一招一式反复训练,学生要克服招式单调枯燥关,培养吃苦耐劳、守拙精进的品质;学生在武术竞技比赛中,更是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意志。

四、趣劳——非遗劳育传承并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深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中的文化根脉,是历经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播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校教育责任。神奇的蜡染工艺、精湛的竹藤编织技艺、承载古老民族气息的结绳编织、栩栩如生的刻纸、充满创意的扎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学校按照年级开设扎染、绕线编织、竹藤编、古法造纸等非遗课程,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的器具、材料,通过系列循序渐进的课程,劳动变得生动有趣,不仅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更以劳动体验的方式达到传承文化的效果。

学校通过学习、引导和创造,让更多学生能分享这些传统民族工艺的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走进现代生活,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真正的流传。

五、美育——京剧书法,塑形塑心

(一)弘扬戏曲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学校大力弘扬传统戏曲艺术,通过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和国粹艺术京剧,传递东方审美情韵,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京剧作为中国国粹,本身所包含的民族艺术、道德观念、传统习俗和历史知识等多方面的价值就是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的优良资源,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传播人文精神、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

学校依托中国戏曲学院专业师资,构建优质的京剧课程,以专业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形式,以点带面地渗透京剧文化艺术。京剧课程创新,京剧班学生保质保量完成省颁课程外,每周还须进行十余节专业京剧课训练,内容涵盖形体训练、声腔唱法、戏曲文化知识等;非京剧班学生,可选修戏曲文化课或参加社团活动,使用专家为他们量身编写的京剧入门校本教程,演绎中国优秀传统故事,感受“仁义礼智”,完成人格塑造。

(二)传承书法艺术,溯古望远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璀璨明珠[3]。学校创办了浔江书画院,开设书法课程,编写书法校本课程,传承汉字字体的演变发展历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其一,基于非正式学习理论,创新建设书法非正式学习空间。着力构造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物理空间营造书法教室、书法长廊、书法地刻等,使空间成为集教育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人格熏陶的场域。为展示中华书法文化的底蕴,以人为本,雅俗共赏,既满足书法教师聚会、交流、展示作品和拍摄的需求,又可为学生普及书法,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实践的场所。

其二,基于项目式学习,构建非正式学习场景,通过“走进社区、春联义卖、书法作品鉴赏会、书法擂台赛”等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德育活动、学科时间活动创造真实具体的情境开展书法项目式学习,学生们在习字、创作书法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和情感的熏陶,意志品质、审美能力得到陶冶和提升。

其三,开发书法课程本资源。学校因学情制宜创新传统书法资源,开发书法校本特色课程,遵循“一致性”和“全体性”的原则编订并出版校本书法教材,包括硬笔教材和软笔教材。课程设置上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12 个年级明确书法课时间,把书法兴趣小组和书法课程相结合,从浅显的书法理论知识学习入手,着重于书法笔法实践,兼顾书法艺术欣赏的指导,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书法艺术素养。

猜你喜欢
京剧国学校本
“垂”改成“掉”,好不好?
京剧表演开始了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