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2022-03-18 03:06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初 艺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作出明确指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高校不仅要发挥教书育人功能,更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协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切实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基于此,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协同,使得二者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育人合力以达到同向同行的效果?这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

1 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社会价值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是为了更好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充实补足高校思政课程育人结构与环节,达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效果。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受教主体,因此教师要在课程思政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重视学生个体知识的学习,满足个体对于知识向往、开发个体身心与智力,促使个体多方面多维度的发展。其次学生作为个体,在课程教育中对于知识的获得是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一个过程,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和当然”的发展过程。“知其必然和当然”是课程教育的终极追求,也是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价值追求。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不仅要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专业能力得以提升,也要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找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影响作用和导引方向的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从而促进学生“三观”的正确形成与发展。

专业课程教学一方面使个体的发展在专业领域的认知高度逐渐提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不断学习更加了解社会,使个体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实现社会认识与个体认识有机统一,并使个体在学习中突破当前知识的局限达成创新,推动着社会认识的发展,实现学生主体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有机统一。

2 思政课程通过对其本体的学习,实现学生社会能力的政治价值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政课程其教育内容来自社会,其教育目的是使学生适应社会、贡献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培养社会能力成为思政课程的本体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教育的内在特性和社会价值责任是为国家培养出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对于我国来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主渠道,通过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思政教育,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使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在满足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发展服务,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着思想意识的更新迭代,思政课程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同时,社会的发展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意识形态领域因受国外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思潮、政治观点都给思政课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思政课程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而是要在此基础上主动面对社会,主动回应学生需求,主动解决学生疑惑,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此同时,社会主导政治思想通过思政教育在政治、道德、法律层面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使学生主体认知逐渐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

3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统一于思想教育过程之中,落脚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

思政课程通过课程内容的传授强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系列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其增强了政治觉悟,从而发挥了课程的思政教育本体作用。而课程思政通过深入挖掘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个专业课程发展相联系,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在传授知识,二者对学生的思政作用不同,但又辩证统一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之中。

首先,思政课程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显性教育,凸显社会价值引领,成为“大思政”育人的重要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自觉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力军。在“大思政”育人工作中,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通过与课程思政的协调发力,形成“大思政”育人体系。

其次,课程思政通过隐性方式寓思政教育于专业知识中,使思政教育融合于专业能力之中,成为“大思政”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专业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隐性育人课程,要明确专业课程的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在完成课程能力素质目标的同时,着重完成对学生价值目标的塑造。在专业能力培养上,一方面要使学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才,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通才。因此无论是实现育人目标还是进行能力培养,都需要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聚焦课程思政育人价值本源,找准价值定位、问题症结和努力方向,实现价值引领,形成“大思政”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课程思政的隐性培养是一种潜隐无形、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质,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进步的人才。

再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辩证统一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之中。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育人问题上,虽然发挥作用的形式不同、传授的内容不同,但二者辩证统一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之中。一是培养人的价值指向是统一的。一方面在培养人的价值定位、价值实现、价值属性方面,二者是一致的,都是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另一方面在发挥作用的共同性上是统一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发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无论是思政课程的思政显性育人,还是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都对学生共同发挥作用。二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需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同向发力。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责任田,两者的配合融合从打通主渠道,通向责任田,最终实现畅通主渠道,种好“责任田”,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互动。

4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体系正在构建,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还待完善,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一是存在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难的问题,造成“两张皮”现象;也有本末倒置把课程思政“显性化”、把思政课程“隐性化”的错误倾向。二是还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教师能力不足,无法将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思想上排斥将思想政治教育带入课堂。三是一部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导致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佳。

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打通两个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贯通。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想在教学中达到价值引领之目的,实现铸魂育人之功能,必须依托于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手段等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其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开好开足思政课程,除此以外,其他所有课程均要设立课程的思政目标。具体实施上要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于课程设置、教材创新、教学设计等教育教学环节之中,真正打通“两个体系”,使二者融合贯通,为思政育人奠定牢固的体系基础。

其次,把握原则,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就是在专业课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先进文化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及各类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教育等思政育人元素,达到育人目标。专业课不仅要完成专业教学的既定目标,也要结合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的思政目标。由于专业课门多类广,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有效思政元素融入便形成了课程思政体系。以《新一代大学英语》Unit 6:单元主题To be or not to be(主题:人生选择)为例,其思政目标就是在做重大的人生决定方面,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旅游概论”课程的“走进旅游”板块中,通过学生分享家乡的旅游资源,达到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使大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生态意识和文明旅游意识的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为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必须紧密围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热爱伟大祖国、坚定民族自信的思政要求。

构建好课程思政体系一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教师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爱党、敬党、拥护党的领导,树立对党的信赖,做到立场坚定毫不动摇。二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学生对中国道路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拥护。在课程思政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下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秉持优秀的道德理念,激发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三要热爱伟大祖国。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站稳中国立场不动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课堂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精神力量的伟大,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出共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四要坚定四个自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牢固坚定四个自信,其根本所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再次,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素质,强化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切实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功底。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适应课程思政全员育人的新形势,通过自学、集体学习等多种途径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领会,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水平、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自身思政功底。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造培训、参观、研讨等学习机会,助力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提升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坚定专业课教师的政治信仰,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质。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之任务,做一名合格的传道解惑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过硬的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鉴别力。现阶段要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用科学理论解决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的能力。三是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对教师提出的终身要求。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终身学习作为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才能获得新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有新的知识去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和知识的前沿。知识更新不仅是本专业知识,还包括对党和国家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理想信念教育、先进文化教育等知识的及时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用最新的知识做好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工作;只有这样,专业教师才能用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吸引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最后,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思政目标。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统筹协调的关键环节,也是两者同向同行的最后一公里。一要优化教学设计,强化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首先要考虑思政育人目标,这是课程整体不可或缺的主要目标。实现育人目标,优化教学设计,要使专业教师明确肩负的双重职责,即不仅是学生的专业导师,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两者要兼重,不可单打一,不可偏废。只有这样,专业教师才能从内心深处想方设法找到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突破口。要在课堂上基于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高度关注的思想倾向、学习态度等问题。如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设计中,不仅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城市绿地进行合理设计的能力,还要通过“讲”“析”“评”“改”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的生态理念,使其成长为“生态人”。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专业课先天的兴趣,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通过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潜移默化,不仅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启之以思,做到润物细无声。三要实现思政目标外化于行。思政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学生的言行去检验的,不仅要听其言,更主要是观其行,以促进学生实现由经常到日常的变化,最终实现持之以恒的定力效果。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