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秘密的“尴尬处境”及其“解救”

2022-03-18 03:07:55陶志琼施丽娜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秘密成人儿童

陶志琼,施丽娜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秘密是人类的共同体验,也是童年经历的一个显著特征[1]167。有学者基于社会学中关注“关系”的分析视角,探究儿童秘密的起源、内涵和类型[2],以及儿童秘密的积极和消极作用[3]。也有学者基于儿童心理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儿童秘密的教育意义,儿童秘密能创造出自我和他人空间、内部和外部空间,同时,对个人性格的形成也起着积极作用[4]。还有学者认为,现实教育中过分的监督、闲暇时间的缺乏以及成人文化的入侵对儿童的秘密造成了巨大的威胁[5],因此教育者应加强与儿童的沟通和交流,加以适度监督,并还给儿童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6]。那么,当前儿童秘密处于何种处境?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又会对儿童秘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育者又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儿童秘密?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秘密与儿童秘密的内涵解析

“秘密”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Secretus,意为“分离、拆散、隐秘”[1]15。从秘密这一术语的词源上可知,秘密是一种个人内心意识的体验,是不愿与别人分享或者只愿意与个别人分享的信息[6],它不以实物等外显形式存在,而显现于个体的内心世界或人际关系之中。从这一角度出发,范梅南和莱维林将秘密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生存秘密。从人类关系的本质来看,没有哪个人的内心能向他人完全敞开,他人完全是神秘的,是永远也无法敞开或被人完全了解的生存秘密。第二,交际秘密。交际秘密指的是某些藏于内心或者难以表达、无法触及的东西。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分享的东西总是有限的,没有谁能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交际秘密与生存秘密相关,但又不等同于生存秘密。生存秘密是把整个人都看成一个秘密,交际秘密则更多地倾向于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秘密感觉。第三,个人隐私,即通常所说的保守个人秘密。秘密可以帮助我们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隐私则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同伴倾诉和分享秘密时,彼此往往会变得无话不说、亲密无间;反之,保守隐私性秘密常常致使双方不再坦诚相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显得自然和亲密[1]13-14。

秘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指向性的行为,并非是自然产生的,它起源于儿童时代。儿童秘密是指儿童自身所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而且不能与他人分享或只有特定的、亲密的人了解的事情[7]。与成人秘密相比,儿童秘密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儿童秘密的内涵较为单一,成人秘密的内涵较为复杂,可运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其次,儿童秘密的建构与再建构方式类似于制定一种暂时的游戏规则,而成人秘密的建构与再建构方式类似于订立一种社会契约;再者,与成人相比,儿童秘密泄露所产生的危害性较小,不会带来人际关系的破裂,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2]。

由此可知,儿童秘密的独特之处造就了儿童时代秘密的独特教育价值。从孩提时起,当儿童不再愿意将某些感觉告诉父母或家里其他人的时候,即儿童开始隐藏自己的真实感觉时,他们会第一次体验到秘密的分隔力,会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可能获得一种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是促使儿童内心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助推器。儿童隐藏真实感觉的过程是他们走向独立的标志,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并在儿童此后的社会交往中循环往复地出现[1]77,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塑造以及融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秘密的“尴尬处境”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及,儿童沉浸在一个充满秘密的世界里[8]118,如果没有了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8]110。那么,当前儿童的秘密又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之中呢?

(一)成人文化对儿童秘密的冲击

儿童时代是个与秘密紧密相连的时代。范梅南在《儿童的秘密》一书中对儿童时代提出了如下定义标准:儿童时代即尚未接触和知晓成人生活的文化秘密的时代。其中,成人生活的文化秘密包括了两性知识,性行为、暴力、抽烟、喝酒、赌博等成人娱乐,进入军事、政府等成人机构和工作场所,使用各种形式的通信和交通工具等[1]170。在传统社会中,传统的课本媒介可以保护儿童免受成人文化中不良信息的洗礼,避免儿童过早地发现、体验成人世界的秘密。父母和其他教育者往往也能事先预判不同来源信息的好坏,根据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与特点,隐藏那些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筛选并展现对儿童发展有利的信息,以期帮助儿童获得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体验。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以成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成年人对主流文化秘密的控制程度在不断加强。

随着现代社会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限制逐渐放宽,互联网、儿童电子设备不断兴起,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型传播媒介或技术正在不断冲击传统课本媒介和教育者们为儿童竖起的保护屏障。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逐渐成为展示暴力、恐怖、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中介,难以再向那些年幼的、脆弱的、缺乏经验的儿童保守成人世界的秘密[1]170-171。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现代媒介成为儿童学习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儿童习惯在虚拟的空间里学习、游戏、休闲。《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中指出,无论是在上学日还是周末,电子产品的使用都位列儿童校外生活的前三名。儿童在上学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为43.23 分钟,其中,利用电子产品看抖音、动画片、快手等进行娱乐的时间为16.60 分钟,玩网络游戏、进行网络聊天的时间为12.75 分钟;儿童在周末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更长,平均为92.76 分钟,其中看抖音、动画片、快手进行娱乐的时间为38.30 分钟,玩网络游戏、进行网络聊天的时间为33.72 分钟[9]26。电子产品的适度使用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与娱乐活动,然而一些电子产品或媒介中包含的暴力、恐怖、灾难等负面内容,致使成人世界的秘密过早地渗入儿童时代。

班杜拉研究发现,儿童极易模仿他人的侵犯行为[10]。一些暴力、恐怖倾向的动画片和电子游戏会在儿童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儿童,从而给儿童的认知、行为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可可(男,三岁半)非常痴迷于一些含暴力因素的动画片,在这些动画片中,常常会出现用枪打人或动物的情景。可可在观看这些节目后,不知不觉地对一些暴力行为进行了模仿,在成人未能及时满足其需求时,便以打人、哭闹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除此以外,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他一言不合便与其他小朋友产生摩擦,打架事件时有发生。结合以上实例可知,成人世界的文化与冲突本该是儿童时代的禁忌之地。但随着成人文化无孔不入的肆意入侵,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儿童过早地闯入了成人的世界,误打误撞地接触了成人的秘密。长此以往,儿童在成人文化所彰显的秘密面前逐渐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儿童时代的文化中也越来越多地渗透着成人秘密,儿童自我的空间越来越小,儿童的秘密世界也将成为过去式。

(二)过度监督与无处隐遁的儿童秘密

秘密试图掩饰,不让人看见,而监督试图洞察一切,防止潜在的伤害[1]179。监督中所包含的留心和警觉成分能够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必要的支持[1]181,过度监督则会造成儿童的困扰,不利于儿童自我个性的形成与内在能力的发展。

首先,学校常常通过物化的监督使儿童的秘密透明化、公开化。过去的学生完全依赖自己的纸和笔来完成作业、寻找答案,教室内的学习是一个个人化的过程。黑板的发明则完全改变了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随时邀请学生在黑板前演示解题过程,学生也可以将黑板上的解题过程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教室内的学习过程变得愈来愈公开化,教师对儿童学习的实时监督也成为可能[1]191。同时,学校等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成绩正逐渐成为区分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重要标志,家长也在不断向儿童施压,鼓励他们向高分冲刺。一部分孩子会把考试看成积极的挑战,但仍有一部分孩子把考试等看成对他们自我感觉和认同的践踏,这揭示了儿童某些不愿公开的秘密,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1]93。

实际上,一些课堂表现或考试成绩并不突出的儿童,也许会对其他方面抱有极大的兴趣、展示出极高的天赋,追求高分的教师却很少能停下脚步关注这些“普通”孩子的秘密。

其次,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父母有时也会对儿童的秘密感到盲目恐惧,进而产生过度的监督行为。例如,欣欣(女,十一岁)在进入四年级以后,发现自己的日记本总有些不对劲,比如上学前放在柜子里,回家后发现离早上摆放的位置向左移了几寸。她询问妈妈时,妈妈很爽快地承认:“的确是我看了,但是你写的日记我为什么不能看?”欣欣感到很生气,认为妈妈侵犯了自己的隐私,便和妈妈争论起来,但是妈妈坚持认为母亲看孩子的日记是很正常的事。实际上,父母与孩子之间与生俱来存在着亲密感,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我们与父母外的其他人不可能有的[1]13。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父母之间会逐渐出现隔阂,成为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父母在感到亲密无间的同时,又会觉得与孩子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不安感促使父母萌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孩子的欲望,进而产生私拆信件、偷看日记、监听电话、私自翻看孩子的聊天记录等行为。渐渐地在孩子看来,家庭不再是可以安放秘密的隐匿之所,反而变成了吞噬秘密的野兽。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原来无话不说的儿童和家长终将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三)儿童缺少自主体验秘密的时空

秘密的日记本、只有自己知道的藏身处、只能藏在心底不能和他人倾诉的话,这些秘密的存在对于秘密的拥有者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秘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也为涉世未深的儿童提供了独享秘密的机会。但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日常生活被精细安排,缺乏自主的闲暇时间,活动空间也被严格规划,仅被允许在固定的空间内活动,儿童的秘密变得无处躲藏,儿童逐渐缺乏自主体验秘密的时空。

从时间来看,现代教育在不断压缩孩子独处或闲暇的时间。学校有着固定的日程表,教师按照日程表引导儿童上课或者活动,儿童也需听从课表及教师的安排,不容偏差。在学校里,儿童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课间的休息时间也会被拖堂、布置作业等环节占用。在校外,许多儿童同样没有自主的闲暇时间,他们的课余生活往往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课外活动班所占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显示,从课外班参与比例来看,儿童上学日占比最高的是学科辅导,为66.5%,其他依次为文艺特长(58.2%)、体育特长(53.9%)、科技兴趣(35.7%),在周末也呈现类似的趋势。暑假期间,占比最多的课时仍然是学科辅导,平均为15 个课时,其次为体育特长,再次为文艺特长和科技兴趣[9]23。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教师和家长,往往会替孩子提前规划好时间,在这种被周密安排好的时间表里,孩子始终在“外求”[11],在教师或父母布置的一项项外在任务中疲于奔命,很难再有“内求”的时间[11]。

例如,伊伊(女,十岁)的双休日被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这些补习班多以学习和特长培养为主,丰富且有规划的校内和校外活动充斥着她的一日生活,她的生活里有学习、做作业、练习乐器等,却唯独没有属于自己的、可以随意规划的闲暇时光。范梅南认为,尽管空闲的时间看上去对儿童学业成绩的提高没用,但对有些孩子而言,过于缺乏这样无所事事的时光,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看似无所事事的业余时间可能会对儿童自我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1]188。儿童越是缺乏这些可自由支配的、随意挥霍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其主动性、积极性,进而错过自我成长和反省的重要契机。

与此同时,严格规划的空间也在不断侵占儿童的秘密空间。以学校为例,儿童在教室内的空间规划需遵守严格的章程,整间教室常常被传统的秧田式排列法整齐的分割[12],这种精心编排的座位安排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实时地观察、监督每一位学生,及时制止学生开小差、讲话等不符合课堂规定或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学生的一举一动皆在教师掌控之中。

除此之外,儿童在户外的活动空间也存在着极大的限制。考虑到各个班级的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及安全因素,一些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在学校走廊中乱跑、乱喊[12],这些措施严格管控着儿童在校的活动空间,儿童的自主空间也在不断缩小。所以,在学校中,一些过于严苛的规矩和纪律就像锋利的刀片,尽可能细致又严格地划分儿童的秘密时空,瓦解儿童的秘密世界。

三、“解救”儿童的秘密

儿童秘密所处的“尴尬境地”,迫使我们思考该如何正视儿童秘密,“解救”儿童秘密,以期形成对儿童秘密所蕴含教育价值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秘密的教育意义。

(一)尊重儿童秘密

成人有成人的秘密,儿童也有儿童的秘密,秘密作为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电子媒介的兴起使得一些不良的成人文化逐渐渗入儿童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以教师和父母为代表的成人总在有意或无意地刺探儿童的秘密。针对以上的现象,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世界、儿童秘密不受侵害?首要的任务是尊重儿童的秘密。

先前,人们习惯从生理的角度来认识儿童,认为儿童是缩小版的成人,于是人们对儿童成长的秘密熟视无睹,忽视了儿童对秘密的需要以及秘密对儿童未来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人逐渐开始意识到儿童时代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儿童时代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儿童和儿童时代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然而,随着儿童概念的产生和明确,作为社会产物的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也在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下逐渐模糊。正如前文所说,现代媒介的内容无所不包,电视和广播节目等过早地向儿童展示了成人世界的秘密,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控制孩子触碰成人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本身不再有童年的秘密,也不意味着孩子们以及童年时代的现象不再对成年人理解儿童构成挑战,更不意味着成人可以随意地刺探儿童的秘密。成人仍需尊重儿童时代,尊重儿童的秘密,尊重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秘密的理解及相关的行为,认识到儿童本身的秘密及其秘密体验仍然是秘密。成人应该更敏感地意识到儿童的秘密在其日常生活中,在儿童整个成长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与此同时,成人应清楚地认识到,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并不是相互对立、互不相容的,两者应是相互联系的,成人曾是儿童,儿童也终将会长大成人。

因此,尊重儿童文化就是尊重成人文化,如果我们把儿童当作成人看待,社会将失去儿童,也终将失去成人[3]。

(二)辩证看待和处理监督与儿童秘密的关系

从教育意义上观照,秘密与监督都是极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对成人而言,监督即常说的“看住”孩子是必要的,因为它是体现成人的教育责任心和责任感的重要表现[1]180-181,且来自成人的监督能引领儿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范梅南认为,不能真正看见或理解孩子的教师和家长是无法正确履行他们的教育责任的。对儿童而言,合理的监督也很重要,因为来自成人的监督能为儿童内在能力与个性的形成提供条件[1]181。然而,当我们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上时,我们又会发现儿童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孩子们一方面渴望独立,希望不再受到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但在另一方面,当他们遇到棘手的个人问题时,他们也会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持。由此可知,良好的教育关系既不产生于成人对儿童的漠不关心、完全放手,也不来源于成人全方位、无休止地刺探和督察儿童的秘密,教育者应辩证地看待监督与儿童秘密的关系。

教师和父母又该如何处理好秘密与监督的关系呢?范梅南在书中提及,孩子们想要被看见但又不希望总是被“看透”,因此成人往往需要对出现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洞察理解能力又不被看做是出面干涉。这一原则不仅家长需要遵守,教师也应遵守。好的教师应当敏锐地捕捉儿童遇到困难需要成人帮助的时刻,主动了解寻求帮助的儿童经历了什么问题、遇到了什么困难,而此时的他们与教师的沟通是多么的难[1]182-183。除此之外,成人应当认识到辩证地处理秘密与监督关系的关键在于恰当的教育关心,而恰当的教育关心又来源于对孩子本身的真正兴趣[1]196。这也意味着,教师或者父母不应该过分地挖掘孩子内心的秘密,因为挖掘出来的秘密有时候反而会破坏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加剧儿童对成人的不信任感。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成人应当避免过度监督,尊重儿童的隐私,给予儿童独处的时间和不被打扰的秘密空间,避免踏入儿童专属的秘密领地。

(三)为儿童创设自主体验秘密的时空

强调竞争的社会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部分教师和家长较少同意儿童进行休闲活动,“补课”活动在节假日盛行,一些孩子的生活里只有学习、做功课等一些“严肃”的活动,几乎没有可以随意挥霍、无所事事的空闲时光。但是,这种额外的、没作任何安排的时间往往能促使儿童秘密发挥出积极的教育作用,因此,教育者要认识到闲暇时间的重要性,摈弃闲暇只是工作的补充、闲暇不需要教育等错误的认识[13]。实际上,闲暇时间可以为儿童提供做“白日梦”和自我反思的机会,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儿童的精神和思绪可以漫无目的地游荡,这可能是形成儿童自我个性的一个重要教育因素[1]188。同时,当前很多儿童的空闲时间里充斥着各种电子产品,他们沉溺于看电视、玩手机和电脑等活动中,这些儿童虽然拥有了闲暇时间,但是失去了体验自我和秘密的机会。

因此应鼓励教师和家长不仅要为儿童腾出闲暇时间,还要在这段时间里帮助儿童从消极的、无意义的休闲活动中摆脱出来,培养儿童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休闲活动。

除了给予儿童充分的闲暇时间,教育者还应为儿童创设自主的秘密空间,进行秘密体验。儿童往往会通过周围的一些场所体验秘密,如秘密的藏身处、秘密的通道、衣柜等。因此,抽屉、衣柜、箱子里都可能存在着儿童的秘密空间,而这种秘密空间的存在对儿童具有特殊的意义[1]23。秘密的空间不是迫于压力和威胁而不得不找的藏身之所,秘密的空间可以帮助人们短暂地避开世间纷杂,感受真正的独处,并在独处的过程中发现和意识到真正的自我。对儿童而言,这样的地方可以是自己的卧室,也可以是家里的任何一个隐秘的角落,只要能独处、不被人打扰就可以了。

除了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儿童创设秘密的空间,教师也可以在学校生活中为儿童营造轻松的氛围和环境,适时地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儿童创设心理上的秘密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秘密体验。

四、结语

现代社会中,成年人对主流文化秘密的控制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1]170。电视、广播、计算机、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和娱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无所顾忌地进行着爆炸性的知识传播,我们不可能完全隔绝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快速流转的成人文化也在不断冲击着本就岌岌可危的儿童世界。

同时,快节奏的生活中,成人常常会忽视儿童日常经历的、极其普通的秘密体验,甚至对儿童的秘密时空进行精细且严格的划分,不断挖掘、入侵儿童秘密的藏身处。“解救”深陷“尴尬”处境的儿童秘密,关键在于成人应当意识到儿童有自己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并不能与成人的生活划上等号,儿童应当在他自己的世界和生活里实现成长[14]。

成人在敏锐地认识到儿童秘密价值的同时,应付诸实践,为儿童创设存放秘密的单独空间,而不是事无巨细地视察、搜刮儿童内心世界的角角落落,实时刺探儿童不愿言说的秘密。

猜你喜欢
秘密成人儿童
成人不自在
愿望树的秘密(二)
手心里有秘密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我心中的秘密
第十三章 进化的秘密!
小学科学(2015年11期)2015-12-01 22:25:22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