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资源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创设

2022-03-18 02:45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永吉县媒材工作坊

何 兰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地域性艺术内容被融入不同版本的美术教材中。在此大环境下,学校应关注并建构助力美育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拓展中小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着重打造 “一校一品” “一校多品”的美术特色,把开发地域性的美术课程资源作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找准立足点,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拓宽渠道

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找准立足点,开通渠道,带动学生积极实践。要基于课堂主阵地,探究艺术实践活动项目。要基于本土,挖掘丰富的地域性美育资源,进行内容与形式的深度开发。

(一)立足课堂,加强专业知识传授

课堂是学生获得艺术教育的重要环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应不断地探究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生进行富有趣味性的实践学习。应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延展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活动。

(二)立足本土,广泛获取创作媒材

大自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源,许多植物、矿物质材料都能被巧妙地转化为艺术媒材,丰富师生的艺术实践创作。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经常走进生活与自然界,从中获取有益的创作媒材、创作灵感,并努力实现有意义的、过程丰富的审美创造。

(三)立足国情,挖掘民间文化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建构形式,优越于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艺术。学校可将剪纸、刺绣、泥塑、皮影等多种民间文化遗产作为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传承项目。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探索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增强学生对优秀文化艺术的理解、尊重之情怀。

二、把握关键点,做好校本艺术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学校应重视和搞好课堂教学活动和校本艺术活动,建立相关的操作制度,确保活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形成具有美术特色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

(一)基于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的子课程设计与实施

美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校本美术课程去设计适合工作坊建设的子课程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差异,进行分层指导,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学习活动。学校还应定期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示,开展评比活动,表彰奖励优秀学生,促进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建设。

(二)协作区教研组观摩与交流

围绕美术课程资源的应用与开发,建立校际之间的联动。以教学协作区教研组的形式搭建校与校之间合作学习的平台。教研员深入各协作区指导工作,推选凸显特色的学校工作坊,组织协作区各校美术教师观摩学习活动。定期展示协作区成员校的美术特色作品,做好展评及其宣传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四个原则:实施全员活动覆盖。面向所有学生,分层实施,整体推进;强化活动实效。注重地域资源开发,关注学生发展,杜绝形式化的高价投资建设;加强团队合作。工作坊建设需要各学科团队的助力,需要美术教师的合力,需要班主任的积极协助配合,需要校际间的交流分享,共同打造有班级风采、有年段主题、有学校特色的艺术实践工作坊;确保持续开展。学校要坚持长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保障美术校本特色的完善与创新。

三、侧重着力点,以典型课程助力工作坊建设

地域性美育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不断采集、搜索、整理、编辑,形成校本美术课程的资源包,为后续的美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构建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的文化内涵奠定基础。

(一)重视非遗艺术,传承地域文化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应努力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传承、创新的内容,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地域性。例如,吉林 “松花浪木根雕”“柳编艺术”“满族旗袍”先后进入永吉县三所学校,成为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的教学项目,也成为永吉县的县本美术教材典型课例。

1.弘扬家乡奇绝的 “松花浪木根雕”艺术。浪木,这种千年沉睡于水中的瑰宝有当代 “出水文物”之美誉。松花江浪木与吉林的陨石、雾凇、松江奇石齐名,也是人参、鹿茸、貂皮之外的又一自然瑰宝。学校在设计这一课程时,发挥美术教师的专项特长,向学生传授自己所掌握的根雕技艺,如筛选、阴干、吹烤、碳化、切割、清理、定型、油浸、上蜡、抛光等工序技法,使学生在小雕大琢的艺术实践中得到精神启迪。学校还开设了创意根艺课程,与水墨等多元文化艺术融合,激励学生“真、奇、古、怪、绝”的创意想象。针对低年级学生,学校特设了根艺线描课,引导学生观察根雕的造型并进行写生,提升其造型表现能力。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本土根雕艺术家创作基地,引进根雕艺术家到学校跟踪指导。

2.让扎根乡野的柳编艺术绽放异彩。2008年6月,柳编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开设了适合乡村学校就地取材的柳编课程。永吉县口前镇春登中心校结合课堂教学传授柳编技艺,从编织柳条筐、柳条篮开始,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 “米字底” “十字底” “井字底”等造型,教会学生平编、绞编、勒编、砌编、缠边等柳编工艺。师生在掌握传统柳编技法的基础上创新技法与形式,进行装置艺术创作,拓展创意之梦。

3.发扬满族旗袍文化的工艺特色。满族旗袍传统工艺在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满族旗袍显现了东方古朴、典雅之美,它从选料到手工缝制、细节装饰,都展现出传统技艺的精湛。永吉县一拉溪镇中心校聘请非遗传承人陈玉秋老师定期入校辅导,美术教师在掌握了满族旗袍的制作技艺及各种配饰的制作方法之后,根据不同材质设计了纸艺旗袍、布艺旗袍、陶艺旗袍等校本课程,开展了满族旗袍创意制作活动。教师还引导学生利用书签、瓷瓶、葫芦等多种资源点亮旗袍工艺创意之星火。

(二)利用乡土资源,展现地域特征

我校对富有地域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进行了规整和提炼,切实解决因学生个体差异、地域特点限制等方面的影响而导致美术教育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实际问题,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进行了地域性补充和完善。师生们就地取材,把乡土泥、石、秫秸、玉米叶等可用于艺术创作的资源,作为美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1.河卵石的时空对话。建立以 “石情画意”为主题的工作坊,赋予河卵石新的生命,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情,爱上人类赖以生存的离不开泥石的世界。永吉县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校地处口前镇,距离温德河约500米。学生们在河边的沙滩捡拾一块块石头,观石、赏石,了解石头的形、色、质、纹,在尊重石头原形的基础上,画石、 “话”石、玩石,顺应石头固有的纹路神采进行创作。“石情画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抽象与具象进行完美融合,在石头的造型和塑型方面大胆创新,开拓思维渠道,极大地发挥出人的主观思维能动性,塑造出各种各样充满灵性的石头作品。

2.玉米叶草编的装置构想。东北盛产的农作物是玉米。金黄的玉米养育着一代代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人。田野里随风舞动的玉米叶自然是师生就地可取的重要创作媒材。玉米叶可撕可剪,可编可塑。运用编辫法和包缠法等技法,可将玉米叶编制成拎挎包、收纳筐、花瓶、鞋垫、座垫等美观实用的文创物件。同时,还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加以组合,进行实验艺术创作。永吉县三家子中心小学校以废弃的蛋壳托、纸箱板、麻绳、草编绳、藤编网、太空棉、小树叉等多种媒材,开展了 “星月夜”主题草编工艺的装置艺术创造。乡土资源的巧妙开发,让普通的玉米叶在学生们的巧手下焕发新意。

3.演绎童真童趣的木艺。东北林地面积丰富,连绵起伏的山脉树丛繁密,四季交替。利用林木衍生的技术媒材,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树的根、枝干、树皮、叶都是创作的素材,辅以其他植物的叶、果等天然材料,通过剪、切、粘、贴、刻等制作方式,赋予古老林木崭新的生命色彩。永吉县口前镇第一小学校 “顽趣木艺”工作坊有效利用地利用本土的自然资源,从发展学生想象力、创新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角度出发,将木艺与相应的媒材相结合,集设计、制作、美学及情趣为一体,指导学生创作了 “踏浪渔歌”“动物交响”“植木静雅”等系列艺术作品。

4.探索 “卯榫结构”的秫秸艺术。 “卯榫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其特点是在架构木质器具时不使用铁钉,而是通过 “卯榫”技术完成加固。对于这种濒于失传的民间技艺,学习可以通过开设 “秫秸立体架构艺术”工作坊来再现卯榫结构的技术原理。通过学习让孩子感悟中国古老的民间文化和智慧,体验祖辈先人精确完美的技艺之严谨与精细。永吉县西阳镇大岗子九年制学校通过秫秸艺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享受生态之美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传承之情。

(三)探寻丰富材质,实现创意构想

艺术的媒材并不是单一的,需要师生放大审美的视野去发现。我校在推动师生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师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在稳步传承中迈出了创新的步伐。

1.水墨童心的铸造。在小学开设传统国画艺术实践活动存在着很多困难,如传统技法不易掌握、学生兴趣点不容易激发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我们可利用水墨本身表现性强、充满意韵和美感等特点,基于传统水墨进行水墨实验创作,即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更多贴近生活的思考与尝试。永吉县第二实验小学在水墨游戏活动中不断突破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局限性,让学生带着游戏的心情大胆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知与情怀。此外,教师还利用吸管、瓶盖、三角板、废旧玩具等辅以创作,发挥水墨韵味及点线面等造型元素的作用,把作品呈现的偶然性、必然性融于深度思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对丝巾、抱枕等生活日用品进行装饰性水墨文创设计,使学生更加喜爱水墨艺术,逐渐对我国的国粹艺术国画进行更深、更远的探索。

2.皱纹纸锻造的创意奇彩。作为创意媒材,皱纹纸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获取的创作资源。永吉县口前镇中心校的教师指导学生将裁剪好的纸条搓捻成绳,编成小辫,借助皱纹纸艳丽醒目的色彩进行缠、绕、结等容易操作的技法进行组合创意,完成了“青花器皿”“有益昆虫”“花点心”等很受学生喜爱的作品。学校重视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把满族文化融入艺术创作之中,如 “满族火锅”“拨浪鼓”“萨满鼓”等都是采用皱纹纸来完成的。学生们还自发创作了 “花色眼镜” “小闹钟” “发夹”等生活中常见的装饰品,让普通的媒材绽放新的容颜。该学校 “纸艺奇彩”工作坊与春登中心校 “柳编”艺术坊的合作坊参加了在苏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吸引了许多参会师生参与工作坊的艺术实践互动。

助力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的美育课程因地域不同,自然资源也不尽相同。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民间风俗等都会对美术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支撑,是学校艺术实践创作取之不尽的优质财富,有待于美育工作者大胆探索,着力开发。

基于地域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离不开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离不开业务部门的指导,需要美术教师具有深厚的美术专业功底,更需要学校厚重积淀,不断寻找、完善具体的教育实践方法,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助力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建设。

猜你喜欢
永吉县媒材工作坊
赋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单元课程教学探索
残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儿童线性写生实验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永吉县农业农村局挂牌成立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混凝土媒材在城市雕塑中的潜在特性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永吉县芹菜沟水泥用灰岩矿床地质特征
例谈美术“造型·表现”领域作业媒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