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云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庄子》是道家经典,又具独特的文学魅力,被国内外学者翻译多次,现有全译和选译本多达几十种。《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塑造了多种生动鲜明的意象,体现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意象的选用也是其最大特点之一。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1]。张英伟探析了《逍遥游》中意象隐喻的特点,认为此文宛若一个巨大的隐喻系统,通过描写各种奇特的“象”,用隐喻认知手段,折射作者要表达的“意”[2]。意象能使读者在故事中体味哲理,意象的处理对翻译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张琰和高明乐认为异化是保证意象忠实原文的最佳选择[3]。杨焱对比了《逍遥游》三个英译本若干不同之处,指出典籍汉英翻译应重视场景还原、运动事件再词汇化、融合译法、弥补文化空缺等[4]。于雪棠论述了《逍遥游》英译若干问题,认为从关键词如“逍遥”“游”“鲲”等的英译可寻绎中西学术及文化语境的差异,在英译改动方面也提出应当尊重文本本来面目,不要对文本做主观任意的改动[5]。本文则从对比分析中探讨《逍遥游》意象的翻译策略和效果。
Terebess[6]网站的亚洲专区收录了许多在亚洲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及其英译版,包括道家、儒家、佛家等经典著作,其中《庄子》的英译版有12个,译者分别为Burton Watson、Victor H.Mair、Martin Palmer、汪榕培、James Legge、冯友兰、A.C. Graham、Gia-Fu Feng and Jane English、Robert Eno、Paul Kjellberg、林语堂和Nina Correa。笔者将这12个版本中的《逍遥游》作为语料,对比研究其意象翻译,尤其是各版本相差较大之处。《逍遥游》中的意象大体可分为三类:自然界的事物、神话中的事物和现实人物。以下是典型例子分析。
意象能让读者比物附情,留下深刻印象。《逍遥游》中大部分意象源于自然界,这些意象深刻的体现了《庄子》诗性哲学的象征色彩,其翻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情感表达。如:
北冥有鱼:冥,同溟,指海,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7]。
12个英译本中,将“冥”直译成海,即ocean或sea的共6个。而突出“冥”幽暗深邃的特点,译为darkness的有3个。兼顾海之意与暗之特点的有2个,即the darkness of the ocean和the dark sea。另有一个版本为an unexplored area。对于这几种翻译,笔者认为ocean或sea能较好的传达原文意思,但就全文荒诞无稽的意境来说,缺乏一丝神秘色彩。若将冥换译成darkness则失去了海的本意,因此,将二者结合,既有“海”的意义,又有“暗”作修饰是最佳选择。而an unexplored area不够明确,弱化了意象抒发情感的功能。
源于神话的意象让《逍遥游》更添几分神秘色彩,对这些奇特怪诞的意象,译者们也见仁见智。如: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冥灵,大海灵龟,一说树木名[8]。
对于冥灵,两种注解都有,或为龟,或为树。12个译本中,将冥灵作为龟的有3个,树有4个,其余分别将冥灵译成caterpillar、vast creature、Ming-ling、lizard called the Dimspirit和fabled elf。显然,caterpillar(毛虫)、creature(生物)、lizard(蜥蜴)和elf(小精灵)均与龟或树不相干,也不具有长寿特征,而音译Ming-ling只保留了其语音形式,没能凸显冥灵这个意象。对于冥灵是龟还是树,笔者认为龟更准确,原因有二,其一,在前文“北冥有鱼”中,冥同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9],因此冥灵即指海中的龟。其二,根据上下文,庄子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和彭祖说明“小年不及大年”,其中,朝菌和蟪蛄具有寿命短的特点,分别为植物和动物意象,冥灵、大椿和彭祖具有寿命长的特点,大椿为植物,彭祖为人物,因此冥灵为动物意象更贴切,若为树,则与大椿重复。
《逍遥游》中还有许多意象源于神话,其翻译也不尽相同,又如: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大鱼名[10]。
鹏在此处则表大鸟之名。12个英译本中,将鲲和鹏音译成Peng和Kun的有9个,另有1个采用威妥玛氏拼音,即Khwan和Phing,这是由于译作年代久远,而当时中国和国际上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便是威妥玛氏拼音。另两个版本采用其他策略,第一种将鲲和鹏译成Minnow和Breeze,第二种译为Vast和Roc。对于这几种翻译,笔者认为拼音法直截了当,再加上根据前文“其名”可知此处鲲和鹏是鱼和鸟之名,而对于名字的翻译,音译法被广泛使用,在此处亦为不错之选,并且音译能够更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特色,增添鲲和鹏的神秘感。
Minnow为“小鱼,米诺鱼”,根据下文“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可知将鲲译成“小鱼”不合适。Breeze为“微风”,学者多认为朋、鹏皆古文凤,也有可能因为同为神鸟,使古人认为凤鹏相近,而凤在甲骨文中又借用表示风,凤和风两字音同、形近,故通用。而在该译文的注解中,译者提到该鸟的准确名字不详,但是其发音与风相似。因此,译者将鹏译为Breeze。笔者认为虽然鹏、凤、风在古文中通用是有考究的,但在此处将鹏译成Breeze却有不妥。一方面,在现代汉语中,凤与风并不通用,另一方面,Breeze为微风,给人以轻柔之感,而《逍遥游》中无不体现出鹏的神力无边和巨大无比,故将鹏译为Breeze不恰当。
Vast为“巨大的,浩瀚”,Roc为“巨鸟,大鹏”。Vast能体现鲲之大,但与鱼没有实质联系,使意象翻译显得突兀。Roc在阿拉伯神话中是一种食肉巨鸟,因此roc和鹏这两个意象的相似度比较高,此处将鹏译成roc是合适的,能让西方读者更好的理解该意象。
《逍遥游》中人物意象也较多,如汤、棘、宋荣子、许由等。各译者对人物一般采用名字音译,或音译加注,亦或音译加表明身份的词。如:
汤之问棘也是已。
汤,商汤,商朝第一个王。12个译本中,汤均音译为Tang或Thang。在音译的基础上补充其君主身份的有5个,其中emperor3个,king2个。在译文后的注解或评论指出汤的身份的有3个,另外4个则没有指出。英语本族语读者并不了解汤,因此在音译基础上指出汤的身份有助于理解,同时也潜移默化的传播了中国历史文化。
意象的翻译影响读者对原著的理解,翻译中对这些词句的斟酌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比研究《逍遥游》中意象的翻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特色鲜明的自然物质意象,在翻译时加修饰语效果更佳。第二,对神话中的意象,或指代不明确的意象,可以通过参考上下文及揣测著者意图等,选择适当的翻译。如果在译文本族语中有类似意象,也可采用换译法,来弥补文化空缺,减轻读者对原文理解的困难。第三,名字可采用音译法,如果是人名,音译加表示身份的词会更好。当然,在实际翻译中,使用一种或仅仅几种方法会产生片面性,因此,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融合各种方法,既让原文的意义再现于译文,又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