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娜
(福建省浦城县石陂中心小学,福建 南平 353400)
数学教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较直接的密切联系,它属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工具性课程,能够增加学生认识程度。但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并被实际应用于日常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强调通过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引导,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生活逐步意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与实用价值,并切实把抽象而不易掌握的教学内容于生活化的课堂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与品质。
数学本身就来源于实际生活。学习数学并不仅仅是为掌握知识,最后的目标是回归日常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在现实生活中广泛使用。人们都知道,数学家根据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题目,不断进行试验与运算,已经证实很多的数学公式与定理。所以,新数学课程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种全新的理解,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新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优化应试教育,并引导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正确运用,同时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十分有帮助。它将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培养自身独立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小学阶段学生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而数学经验又有很大的逻辑性和推理性。教师将生活化发展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采用更简单的方法掌握基础知识点,从而有效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原来抽象化的问题更加形象化,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有效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教育的根本教学目标是不断培养广大学生的综合抽象思维表达能力和学生综合运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把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充分运用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中,从而大大加深小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使得小学生在每次碰到类似的数学问题时也同样能够迅速地寻找出好的解决办法。所以,应用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利于使我国小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并充分利用其中学到的知识有效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将生活化教育逐步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引领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内容,使学生改变传统思维能力,并利用日常生活经验重新探究数学,从而从不同的视角体验数学的魅力。“以人为本”的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业目标,明确生活学习的基本理念,积极思考与探究课程中的新问题,全面发掘课本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思考能力,养成优秀的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指的是由教师在创造一种和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情境,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点。这种情境教学模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吸引其投身到课程当中。作为小学生,本身就对于任何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但是由于没有大量的生活经历,使得多数学生基本上都无法将教学与实际生活问题加以融会贯通。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赋予学生更加生活化的课堂引导,并创造更生活化的情境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这些情景的创设是学生从不曾体验或感知过的,然后利用这些情境便可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帮助其独立思考和逐步处理数学问题。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讲授《四则运算》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模拟这样一种情景:一个学生最近购买一些桌子,里面有2 张书桌、5 把凳子,当时一共支出195 元,而此时已知每张书桌的价格为每把凳子的四倍,那么如何将每张书桌的价格都计算出来呢?在这种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踊跃地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四则运算的原则与方法加以运算。这样的数学情境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点和自己日常生活工作进行更加紧密联系,从而大大增加小学数学课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积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联结与融合,以促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教师要从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将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延伸并扩展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将原来抽象、死板而乏味的理论知识教学形式转变为更加趣味与生动的生活化课堂形式,并以这些方式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知识点,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对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掌握与熟悉,进而在课堂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生活化课堂引导。比如,教师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为要使学生对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都有一种准确而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同造型的东西,如,小闹铃、文具盒、手表、小水杯等,利用这些物品加深学生对图形具体的了解,从而提高对知识掌握的兴趣,让其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知识。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生活性教育形式也开始获得广泛应用,将逐步从应试教育思想过渡发展为素质教育,并认真落实与贯彻“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以提升数学教育的品质与成效。所以,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采用引入大量生活案例的方式,合理地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加以扩展与延伸。这主要是希望在把某些烦琐、抽象或不易掌握的知识点加以简单化的同时,还可以使学习者从这些生活案例中感同身受,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生活中购买东西的实际经历,介绍这样的例子:“王阿姨以2元钱6 个苹果的价格买进,然后再以3 元钱6 个苹果的价格出售,如果王阿姨最后赚得16 元,那么她必须卖多少个苹果才行?”这样的例子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调动学生参与思考过程和问题中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把这个例子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进行扩展和延伸,以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点了解得更深入和全面,从而掌握到处理这类问题的正确方式。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有效考核与检测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这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在处理这些日常生活问题的同时有所启迪和体会,从而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价值。所以,在课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完成知识点的迁移,让其会运用所学的公式、定理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比如在学习“平均分”的概念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出一个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爸爸在超市买10 个橘子,家中却只有5 个人,怎么平均分配这10 个橘子呢?以这些简单生活化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学到的知识解答问题,能更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也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处理。
在新中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建设过程中,教师应以传统素质教育教学精神与新教育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结合引导,尽快改变传统教育课堂教学观念,树立以“教育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教学指导思想,重视学生在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增进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方法,深入研究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并以此为教学出发点制订合理的教学生活化个体发展心理教育教学方法,指导全体学生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并自主参与探究,并充分运用所拥有掌握的教学知识有效处理教师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实际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熟悉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包括学生生活实践经验、知识体系结构、学习活动方法以及学生人格道德素质等。此外,教师还应及时纠正自己的教学错误和教育学生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平等待,必须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以个性发展的学生视角正确对待学生的各种错误,深入分析学生错误的根本成因,有利于帮助广大学生有效纠正错误,从而为今后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石。
数学本来就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而学习数学终极目的也是为更好地处理现实问题。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意识地让学生把知识点和现实事物相联系,并列举相应的实例,以便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通过让全班学生观察自己的座位在班级中所处第几行、第几列,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又例如在学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部分课的内容时,笔者就随意拿出一个学生们都比较喜欢吃的“冰糖葫芦”对其加以进行举例说明,因为这里的每个山梨都其实是用一根竹签直接串出来的,串好以后才会变成酸甜苦辣美味的山梨冰糖葫芦,而这里的一条直线和一个圆之间就是处于射线交叉的一个地方;当学习“射线”这部分课的内容时,学生们很快就可能会顿时联想起看到手电筒的反射光线。教师采用这种方法,使学习的知识点与实际情景相联系,不仅与“学校课程论”中的“最近发展区”原则相符,还能够把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充分利用起来,并转变成学校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习者在自身生活经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快乐。
对于数学教学,切忌把学生拘泥于教师的讲授方式和单调的教学方法之中,而应该尽量缩短学生和知识点之间的距离。当学完某部分知识以后,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设置若干难易适当的课后练习题目,从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生活问题。比如在刚学完“物体表面积计算”的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可以布置一个课后练习题目,让学生们先回到家用尺子量一下自己家里的门和窗的边长,然后利用所学内容估算它们的双曲面积。通过这样的课后练习,不但能够检测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状况,还能够提高学生内在知识水平,使他们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从而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