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甫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五四运动是划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河南红色文化在五四运动中萌芽。五四运动时期,河南人民积极投身其中,在开封、信阳、洛阳、许昌、安阳等地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李大钊曾多次到河南指导工人运动。1921年,陇海铁路洛阳同人俱乐部成立并领导全路工人总罢工,揭开了河南早期工人运动的序幕。同年,陇海铁路总工会罢工取得了我国北方工人斗争史上第一次规模最大的胜利。在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浪潮中,中共洛阳党组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的第一个党组组织。同时,在党的领导下,河南的农民运动发展迅速,居于同时期北方农民运动之首。
1.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国土地革命战争兴起。1927年冬,中共豫南特委组织和领导了“四望山农民暴动”,揭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1929年5月爆发的商城起义成为河南省第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被誉为鄂豫皖边区三大起义之一。商城起义创建了河南省第一支工农红军武装、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河南省第一块革命根据地。1930年形成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在河南新县,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从这里诞生。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形成,与川陕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并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做出了重大贡献。
2.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中,河南位于南北战场结合部、华北沦陷的近后方、华中抗战的战略支点。在党的领导下,河南人民与兄弟省军民一起,创建了太行、晋豫边(后并入太岳区)、冀鲁豫、豫皖苏、豫鄂边、豫南、豫西(河南)等抗日根据地,到1944年,各抗日根据地河南部分的总面积为7610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5%;根据地人口13 252 800人,占全省人口的39%。抗战胜利结束时,河南抗日武装由抗战爆发时的50余人发展到10万人,民兵发展到20余万人;解放人民2000余万,建立了90多个县级抗日政权,为八路军、新四军输送10万余子弟兵[1]29。中共中央中原局在河南竹沟建立,竹沟成为中原抗战的大本营。
3.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河南是我军重要的战略决战地,也是我军前进的重要后方基地。1946年国民党当局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起点是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中原解放军突破重围,创建了鄂豫陕和鄂西北根据地。在战略进攻阶段,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为中路,直奔大别山实施中央突破;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以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河南永城陈官庄地区歼灭战是淮海战役的最后一个阶段。
4.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顶住了帝国主义经济、军事的全面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成就。河南涌现出焦裕禄、史来贺等先进人物,创造了红旗渠等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涌现出任长霞等时代先锋。
“从内在结构看,红色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化文化层次,包括历史遗存的遗迹、遗址、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二是制度文化层次,包括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这些制度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各项文献与政策法规中;三是精神文化层次,包括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精神等。”[2]90
河南省共有2407处革命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9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处[3]82。我们依据空间分布、主题内容对其分类:(1)以信阳大别山区为中心的资源: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和革命烈士陵园、鄂豫皖中央分局和航空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等;许世友、郑维山将军故里,吴焕先烈士故居等;光山县花山寨会议旧址、王震旧居、邓颖超故里与四望山革命旧址群等。(2)以何家冲为起点的长征精神物化文化资源: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地、荆紫关革命纪念馆等。(3)以确山县竹沟镇为中心的中原抗日物化文化资源:竹沟革命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中原局旧址、杨靖宇烈士纪念馆等。(4)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主线的红色文化资源:鹤壁市石林会议旧址、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等。(5)承载着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的红色文化资源:红旗渠纪念馆、焦裕禄烈士陵园、辉县太行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史来贺纪念馆、任长霞纪念馆等。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检察制度的最早发端地之一[4]18。1929年12月,鄂豫边革命委员会颁布了《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政纲》和《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1931年7月,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河南新集召开,通过了土地法令等决议。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婚姻法在全国根据地中有许多先进的创举,甚至我国现今采用的婚姻法里也有所借鉴[5]。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了司法制度,诞生了具有人民检察机关性质的国家公诉处并产生了国家公诉员。根据地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和工农监察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下设革命法庭和政治保卫局。根据地先后通过了《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会条例》《革命军事法庭暂行条例》《革命法庭的组织及其与政治保卫局的关系》等法律条例,规定工农监察委员会、革命法庭、政治保卫局是根据地的司法机关,三者构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检察制度体系。工农监察委员会是与苏维埃政府平行的法律监督机关。革命法庭是地方执法机关,主要是审理民事刑事案件。政治保卫局机关设在河南新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最早形成了具有人民检察性质的司法制度,比其他革命根据地最短早3个月,最长早达4年[6]22。在税收制度方面,1930年9月,中共鄂豫边特委发布《关于征收累进税问题的通告》,这是党的历史上最早正式发布的税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首次在根据地提出税收主张,开展税收实践[6]21。次年7月,较为完善的鄂豫皖苏区基本税收制度体系形成。这一制度体系有力支持了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并为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政权和经济制度建设方面成为各抗日根据地的样板。1941年7月,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制定和颁布了《晋冀鲁豫边区施政纲领》以及《边区政府组织条例》《边区土地使用暂行条例》《边区统一累进税条例》《边区劳动保护条例》《边区军事支差条例》《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条例》等。在政权建设上,边区临时参议会提出了“三三制”原则和精兵简政政策,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先河。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及边区政府的成立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
1.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精神一般被定义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为了民族解放、人民独立,在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信仰、革命行动、革命品质的革命精神总和。”[7]“‘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胸怀全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团结奋进’是大别山精神的根本保证;‘勇当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品质保证。”[8]
2.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曾为纪实文学《焦裕禄》题写书名,江泽民曾为焦裕禄纪念馆题词。胡锦涛曾指出:“在新时期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应该像焦裕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事事相信和依靠群众。”[9]习近平曾5年3次赴兰考,他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并指出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3.红旗渠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河南林县人民在政府的带领下,在工程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仅靠人力、炸药和简陋的工具,在绝壁悬崖下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毛主席曾经称赞直接领导、组织红旗渠修建的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治水很有一套”。从1963年到1991年,李先念针对红旗渠建设、红旗渠精神和杨贵的文字批示有19件,在各种场合对林县工作和杨贵的讲话有30多次。江泽民曾指出:“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10]胡锦涛曾两次视察红旗渠,指出:“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仍需要大力弘扬。”[11]习近平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12]
1.政府重视
2010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打造红旗渠等旅游精品景区。2017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推出薪火相传红色旅游线,指出要持续发展红色旅游。2018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持续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2019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快打造文化强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2019年11月,河南省出台《河南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专门指出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2020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2020年5月11日,全省文化旅游大会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意见(讨论稿)》,指出依托大别山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做强红色研学、茶食品鉴等产品,建设全国知名的红色生态旅游目的地。2020年6月5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鄂豫皖苏区这一重要建党基地和红军重要诞生地,高质量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设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游基地;推动新县以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首府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为核心创建国家5A级景区;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规划》。2021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挖掘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时代价值。”“以全域旅游为主导,突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等内容,促进文旅融合发展。”2021年10月1日,《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实施,为河南红色基因传承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2.资源开发有成效
对物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有成效,红色旅游开发有效果。河南于2005年初启动红色旅游工程,编制出《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并重点推出了千里跃进游、将军故里游、时代精神游、党性修养游、革命圣迹游等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根据《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河南有14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8年,信阳市新县箭厂河革命旧址、浉河区四望山新四军第五师师部旧址、商城县红军洞群、新县将军故里4个项目获批,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8272万元,重点用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13]。2019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专门将第三季度作为“红色旅游活动季”。全省已有红旗渠游览区入选5A级景区、兰考焦裕禄陵园、临颍南街村等进入4A级景区。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彭雪枫纪念馆、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20年国庆节假期,新县3天共接待游客55.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4.2%,红色游人数达31.2万人次。2020年7月,河南省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命名第一批河南省红色教育基地的通知》,郑州二七纪念馆等20家单位成为第一批河南省红色教育基地[14]。《永远的焦裕禄》《红旗渠》等8部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3.形成区域特色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南形成了以“大别山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三学院三基地”红色教育体系,打造了集“研究、保护、开发、传承”于一体的党性实践教育系统和红色资源利用平台。“三学院三基地”成为全国党性教育的新亮点。焦裕禄干部学院被中共中央组织部确定为全国13家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大别山干部学院自2013年建院以来,先后吸引全国各地党员干部22.3万人次来此学习[15]。
4.辐射力日渐凸显
资源合力效应凸显,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大多位于经济尚不发达的山区,社会发展整体滞后。根据统计,河南85个革命老区县中,有红色资源点654处;24个曾是国定扶贫工作重点县,10个曾是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河南把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信阳罗山县坚持以持续开发建设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纪念园红色景区为重点,引导、鼓励旅游企业和周边群众利用当地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和农家特色等独特条件,开办以农家乐、旅游商品服务和土特产品加工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业。2015年,何家冲村实现整村脱贫,这是以红色旅游带动脱贫的典型[16]。焦作市十二会村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带动绿色生态产业,打造了“红色+绿色”的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河南信阳新县,全县37万多人,旅游从业者5万多人;大约84%的贫困群众依靠旅游业实现增收。2018年8月,新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宣布新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年新县旅游人数突破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8.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对GDP贡献首次超过42%[17]。鹤壁市浚县屯子镇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成红色特色镇。
1.资源深度挖掘不足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匹配。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富集,但还没有像江西、湖南、贵州和陕西等地那样在全国产生影响。对红色旅游而言,有些地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大量红色资源常年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目前河南未定级别的革命遗址高达1700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70.63%[3]83。对已开发的红色遗址、博物馆等而言,大多开发模式单一,缺乏深度,以展陈观览、说教式解说为主要内容,参与性、体验性活动少,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文化受众群体的需求。河南城镇化率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使得有些红色革命遗址、博物馆基础建设和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落后,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游览群众过少。红色旅游景点投资不够,目前,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都是政府投入、政府主导开发,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地经济水平较低,投资环境差,社会资金投入少。贫困地区的红色旅游财政投入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数量、品质、地位不成正比,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低。红色旅游存在过度重视商业利润、红色主题不突出的现象。红色文化资源综合管理体制需要优化,管理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协调不畅现象。对物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根据统计,河南省2407处革命遗址中只有212处保存完好,402处保存较好,保存一般的542处,保存较差的347处,保存差的334处。另有570处已经完全损毁,占遗址总数的23.68%,已失去了保护利用的价值[3]83。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欠缺,河南尚未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红色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
对无形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时代价值挖掘欠缺。首先,制度文化内容挖掘不足,在中国知网搜索“河南红色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内容几乎找不到研究成果。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检察制度的发展》[18]等少数成果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河南红色文化中制度文化的部分内容,但对这些制度文化内容的内涵及时代意义研究缺少。其次,对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挖掘不充分,河南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感染力不够。
2.红色品牌相对缺乏
河南至今仅有红旗渠一家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缺乏像延安、井冈山、韶山等国家级的红色旅游精品,除了焦裕禄纪念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旗渠系列红色景点较具有影响力外,其他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没有大的影响力,也没有形成较大的文化品牌和统一完整的文化形象。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其红色文化影响力与其历史地位、历史贡献不够匹配。从2004年开始,在政府的重视下,河南开发了一些红色文化品牌,但绝大多数是作为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很多是对革命时期文化精神的简单解读和物质遗址的简单修复,品牌内容重复,形不成大的影响力。
3.新兴媒体技术利用不足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进入21世纪,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19]。微信、微博、音视频直播平台都可以成为红色文化基因传播的重要平台。2019年6月,中国正式进入5G元年。5G技术正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深度融合,触动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将5G技术与VR、AR和MR技术结合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可以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立体化,增加受众的参与性。目前,陕西省首个“5G+VR”红色文化体验馆已经正式对外开放。河南红色文化网站、数字化平台数量少,对于动漫、游戏等新的信息媒介较少利用。
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政府、社会、市场的多元合作,结合《河南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与《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充分开发闲置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大对已开发的红色遗址的保护力度与利用。以政府为主导,整合河南全域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动河南全域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合,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尝试打造跨省红色旅游线路。
以政府为主导,打造更多的学术研究平台,结合河南红色文化特点,挖掘河南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使红色文化更具时代亲近感,转变红色文化资源为文化软实力。
依托河南省加快建设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的契机,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创新红色文旅体验方式,利用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文旅模式。拓展“红色+”旅游模式,推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突出河南特色,打造有感染力的、大众喜爱的“红色+”旅游。依托河南文化强省战略,提升大别山、太行山、伏牛山等革命文物片区的知名度、影响力。以政府为主导,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吸引专业人才,对河南红色文化品牌合理定位,推动红色文化开发与电影、电视、动漫节目、河南戏剧、文创产品设计等的有机结合,创新红色文化产品形式,打造出大众喜爱的、突出河南特色的红色文化IP。
统筹省、市、县全媒体传播资源,构建一体化传播体系。鼓励传统媒体深化改革,利用传统媒体形成的知名品牌栏目、知名主持人和知名记者的优势创新传播形式,打造更亲民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加大对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运用,围绕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强化河南红色文化网站建设,构建线上河南红色文化展览馆。以河南红色文化IP为核心,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建立河南红色文化公众号,通过专家讲座、论坛、视频推广等进行红色文化传播。依托“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活动和中原海外文化发展中心等平台推动红色文化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