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锋 孙飞冉 徐平秀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在五代之前,剪纸的效果在一些皮革以及布匹绢布上开始出现。古代时期的金箔技术对剪纸技术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在纸发明之后,因其可塑性强,在短时间内迅速在全国传播,流入寻常百姓家[1]。自三国两晋时期起,北方人口大量迁徙到南方地区,南方剪纸艺术开始将中原的许多风俗同南方当地的原有习俗逐步融合。在南朝时期,重阳节这个习俗已经流传到南方地区,重阳兴盛登高,重阳节时人们会做重阳糕,糕上会插有各式各样的小彩旗。而这种彩旗就是出现在南方地区的早期剪纸形式。[2]这种形式在南方一些地区保存至今。
从隋唐时代开始,因为政局稳定,经济得以发展,因此南北方交流日益频繁,导致民间剪纸艺术得到大面积普及,在一些节日活动、日常礼仪、宗教活动等中体现出来。民间剪纸因为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成了节日中装饰环境、美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明朝末年,剪纸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到了清朝达到鼎盛时期[3]。清代南方地区的绘画,特别是写意花鸟的盛行,对剪纸艺术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这个时期保留下来的剪纸,其艺术风格都有很强烈的绘画艺术特点,无论是从民间剪纸的使用方面还是从形式表达方面来看,民间剪纸艺术都已经达到巅峰时期。在此时期也涌现出许多著名民间剪纸艺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包钧等大师。包钧是江苏扬州人,擅长剪纸书画,为人所称道,所剪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无不入妙。
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机器工业逐步取代传统手工制造,再加上殖民地的黑暗统治且战乱不断,大量传统手工业惨遭摧毁,剪纸艺术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剪纸艺术渐渐受到破坏,艺术家们流离失所,进行剪纸的艺术家也日渐减少,中国剪纸艺术从此走上下坡路,日渐式微。
连云港地处江苏北部,北接山东,在陇海线最东端。古代称为“海州”,因面向连岛,背靠云台山,又因有连云港港口,得名连云港。截至2016年底,连云港地区下辖3个市辖区、3个县级行政区:海州区、连云区、赣榆区、灌南县、东海县、灌云县。连云港的地理区位特征和副热带海洋性气候,共同形成了连云港刚柔相济的人文特色。其中,剪纸艺术就是这一人文特征的重要代表之一。连云港剪纸艺术作为我国最富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形式之一,有着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连云港的剪纸艺术来源于民间,在古代海州,剪纸艺术曾是女孩、媳妇们的拿手好戏,逢年过节剪上几幅窗花,结婚时剪个喜花、鸳鸯戏水,表达祝愿。如今连云港地区妇女中还保持着做鞋垫的传统习俗,从传承下来的“鞋样”中可窥探连云港地区早期剪纸的雏形。早在汉代,连云港地区民间女子中就有用金银箔和彩箔切割成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渐发展,在节日中还用色纸切割成各色花卉、动物形象和人物故事,可以粘贴在门窗上、门楣上或用作装饰。清朝中期,剪纸艺术在连云港地区的农村流传开来。而现代所谓的中国传统剪纸则是在传承民间剪纸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入手,就地取材,选用各种各样的色纸,通过剪刻等方式加工制作而成,折射出连云港自古以来的民俗风尚和环境,以及各种审美。
20世纪50年代后,民间艺人和高等院校都加大了对中国剪纸艺术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剪纸民俗艺术。在1955年,连云港市还组建了剪花队,使传统的剪纸艺术逐渐在群众中盛行开来。21世纪伊始,连云港的剪纸艺术蓬勃发展。在连云港的新海实验学校、大庆路学校、赣榆市罗阳中心小学、墩尚学校等都先后开设了剪纸文艺班,并聘用著名民间剪纸艺术家和专职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剪纸艺术,培育了一大批喜欢剪纸艺术的中小学生,在国内、省级的各种比赛中频频获奖。连云港市还组建了民俗社团,专门组织剪纸的民间艺人参加各种大会以及交流活动,并进行了剪纸技术演示。2007年,连云港剪纸项目被列入连云港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一门相当普遍的民间艺术,连云港民间剪纸的主题很广泛,以表达生活中的人、事和古代人物、历史事迹为主。而这种主题多以形象、夸张、谐音、寓意等艺术手段来表达,最终传递的也多是祈福纳祥、趋利避害的主旨。一般而言,剪纸的人物题材多为民俗信仰中的仙人、历史人物和戏剧故事中的各种人物形象;花卉题材则多为带有象征寓意和吉祥含义的花卉;动物题材则多为龙、凤或是谐音吉祥的动物。还有具有传统意义的几何纹样和文字。根据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和传说直接发展而成的各类组合剪纸艺术,如鱼跃龙门、琴棋书画等,也受到了民间百姓的广泛欢迎。近年来,剪纸的主题内容虽仍旧以中国传统图案为主,但许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主题的剪纸形式却日渐丰富,而另外一些借用了其他美术主题内容的新剪纸形式不断地出现,例如在近几年出现的借鉴了国画样式的剪纸,以花卉、草虫、人物、山水等为主题内容,形似国画而不失剪纸情趣,让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连云港的传统剪纸技法结构工整、形状简单、内涵朴实深刻。一般来讲,剪纸有阴剪和阳剪两种。阴剪是线线相断,而阳剪则是线线相交;阴剪是裁掉等值线,而阳剪则是留下轮廓线而剪去剩余的部分。阳刻以线为先,把形状的线全部留置,将其余部分全部剪去,而且线线相接,将形留住,把形之外的线剪除,叫作正形。阴刻则以块为先,把形状的线剪去,而且线线相断,并将形剪空,叫作负形。阴有阳刻,是阳刻与阴刻美学的融合。连云港地区剪纸整个图案纹样配合融洽,富有“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美术特色,主要有人物、花卉、鱼虫等。连云港地方剪纸的另一个主要特色是结构上疏密有致、对比强烈,且富于韵律感。剪纸艺术包括南方派、北方派、江浙派等风格流派。南方派为佛山剪纸、武汉剪纸和上海剪纸,北方派代表是山西剪纸、陕西剪纸和山东剪纸等。连云港的剪纸艺术既有江浙派的细致明晰特点,又不乏北方派的粗犷豪迈,融合了诸多剪纸流派的特点。这主要取决于连云港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连云港地区的剪纸艺术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夸张变化而不变形,简洁而不单调,朴实而灵秀。既忠诚于大自然,又不拘泥于大自然。剪纸艺术家有时还会大胆地突破常规,恰当地使用特殊手段,以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4]。
我们研究剪纸艺术的意义在于使其走国际化之路,但是必须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找寻创造出属于本国的当代设计。先传承后开发,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我们传承剪纸艺术的目的,即是为了将剪纸艺术从文化的沼泽中拯救出来,为它寻找新的生存契机和开辟出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用当代的方法、当代的工具进一步发展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代表着各地历史文化,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传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通用性,这是其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大多数图案和纹样兼具形式上的美感,还具有成熟和完善的设计手法,体现出较高的审美价值[5]。而剪纸艺术丰富的题材,使它的审美价值与现代审美价值相融合。
剪纸艺术要在当代寻找新的生存土壤,同时要充分运用剪纸艺术中的优秀传统元素,将之与当代设计融合。剪纸艺术的发展应包含多重含义,不能局限于剪纸艺术原来的范畴中,而是取其精华,融入当代设计理念,让剪纸艺术与当代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于连云港剪纸艺术来说,人们一面高呼着保护、传承、发扬的口号,但另一方面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迫局面。目前,我国抢救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脚步明显加速,对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重视,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地方剪纸艺术的推广与保护,于2007年成功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同时随着中国剪纸博物馆在扬州成立,中国南方各地剪纸艺术也步入了高速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并开始试水市场的快速发展道路。一时间,涌现出了大量的剪纸旅行纪念品、高档礼盒等产品,可是由于剪纸受到市场经济商品化和机械产业化制造的冲击,所生产制造出来的产品粗制滥造,完全没有创造意识和发展眼光,看似当前的剪纸艺术蓬勃发展、红红火火,但实际上处在停滞不前的状况。
由于擅长民间剪纸的老艺术家陆续病逝,他们的后代也大都不再传承祖业,剪纸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目前剪纸艺术陷入了人才缺乏的困境,一批名师都年事已高,而中青年剪纸人员短缺成为制约剪纸艺术发展的最大瓶颈。
目前不少地方都将剪纸课程引进中小学教学中,但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特点和传统口授心传的传承方法,剪纸艺术的传播大多通过拜师学艺和家庭传承的方法完成,能进行剪纸技术训练的机构很少。同时人们对剪纸艺术的了解不够,也不了解剪纸艺术真正的含义。从调查中得知人们越来越想要借助博物馆的渠道认识剪纸,但是目前这样的场所很少。
连云港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条件相较其他地区来说比较富裕。从事剪纸艺术是一个投资回报率非常低的工作,设计出一个好的剪纸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因为这些剪纸艺术家并不擅长剪纸产品的销售,产生了剪纸作品有价无市的现状,结果导致不少艺术家舍弃了剪纸创意,也导致不少剪纸学者舍弃了对剪纸艺术的研习与传播。据笔者在采访中调研得知,除去部分的剪纸旅游商品之外,承载连云港地区剪纸艺术的商品少之又少,而且通过剪纸艺术所获取的收益也不高。就是由于剪纸商品的类型单一,没有生活承载体,所以无法进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同时旅游剪纸也无法真实反映连云港剪纸的风貌特点。
不过,倘若艺术仅是单纯地寻求革新、寻求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却摒弃绽放自我个性的火花,把中华传统文化弃之于不顾,那它就终究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牢牢抓住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开拓创新,牢牢抓住本国特点才是长久之计。优良传统和技术创新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优良传统才是技术创新的根本,而创新亦是在传统之上绽放的花。
没有相应的行政部门对剪纸市场进行监督,也没有一个行政部门对剪纸的行业规模、从业者、资金投入以及经营运作的方法和经济效益等作出定量分析与评价,当然更谈不上有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合理利用。连云港剪纸虽然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但各类公共新闻媒体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与推介很少。近几年来,在各类广播电视、报纸上虽有大量报道,但大多是由新闻记者慕名采访写些专访,对剪纸的广泛推介与深入研究只存在于专业人员、研究者等很小的范围内,使得实际能认识连云港剪纸的人非常少,更别说被广大群众欣赏与关注。产品的存在与发展依靠的是市场与知名度,因为没有必要的推广、展示平台与营销途径,“养在深闺人未识”是连云港剪纸艺术目前的真实写照。倘若这个状况一直没有改变,或者缺乏政策、市场的支持,连云港剪纸艺术或许将会趋于没落。
年轻剪纸艺术家创意的缺失,使连云港剪纸的新花样更加匮乏,对纹样造型的抄袭比比皆是。在进行实地调查时,许多小作坊的负责人也都说出了类似的问题:在花样相似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的市场上,唯有最新的花样才比较抢手,才可以挣到大钱。大家都发现了这一机会,因此在新花样还并未投放市场以前都拿来炒一炒,结果导致了大批相似剪纸诞生并争抢市场,最先发明新花样的作坊也赚不了大钱,慢慢地缺少了再创造的动力。连云港剪纸艺术要想不被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抛弃,就应该牢牢地跟随时代前进的脚步,并力求改变自身的弊端。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使剪纸的用途有了改变,装饰性不仅是其主体功用,也提高了其可收藏性,其用途也急需后人的开拓。就连云港剪纸艺术的传统与现代两种时期分别加以分析:传统时代的剪纸技术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制造工具的落后、单薄的纸张无法运送与储存、生产率低下、单调的题材纹样没有新意等等。新时代的剪纸艺术最突出的问题是实用性不足。因此针对上述不足,人们需要在不损害人类原始文明和精神世界的情况下,寻找出新的突破来促进它的发展,使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它的价值魅力。
面对连云港民间剪纸现状,应该全面而有重点地做好抢救和保护工作。
首先,对连云港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全面探寻,发现具有剪纸技艺的能工巧匠,及时做好相关采访和调查档案备案。在调查过程中最好能运用多媒体调查方法,以便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更好地建立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方便日后更加清晰地了解其传承路线、家世、作品的归属等。
其次,重视连云港市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建立起连云港市民间剪纸理论体系,填补连云港市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空白,这对建立连云港民间剪纸文化网络系统也大有裨益。
将民间剪纸纳入地方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旅游胜地展示窗,宣传地方艺术文化底蕴,向国内外人士系统地介绍民间剪纸文化。建议在旅游景点开展民间剪纸艺术节,全方位地宣传展示民间剪纸文化艺术,更好地发扬工匠精神;举办技艺技能大赛,鼓励和支持民间剪纸协会团体和个人到国内外交流参展,推动中外民间剪纸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以确保剪纸工艺的成功传播,并缓解人才短缺的现状。其中的人才并不仅仅是指剪纸技术者,还包括创作剪纸图案的设计师、剪纸新产品开发的设计师和研究剪纸理论的学者。而连云港地区剪纸要在社会上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和认可,还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推广。
近几年,教育部指导全国各地学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引导“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例如,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与剪纸丫丫艺术传承基地开展双向对接活动,邀请剪纸传承人课堂授课、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连云港民间剪纸纳入地方文化教育体系刻不容缓,剪纸教育不单单涉及基础教育,还应在高校各个层面设立非遗相关院系、专业,开展剪纸特色课程,培养专业性人才,让人人争做非遗传承者,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连云港地区剪纸艺术在连云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已成为连云港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母体,有着独特的文化含义。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剪纸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消失的危机。大量传统题材被遗忘,传统剪纸的表达方式未与时俱进,使得传统剪纸的使用价值遭到质疑,甚至被其他艺术形式所代替。尽管如此,人们对生存繁衍的需求、人生价值的追求、趋利避害的愿望以及装饰美化生活的要求仍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当代人们的基本需求与民间剪纸的艺术功能仍有某些契合之处,民间剪纸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余地。连云港剪纸艺术未来的发展除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其技法和内容外,还应该考虑怎样把剪纸艺术以全新的面貌和形式融入现代社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