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学专业史料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2022-03-18 01:44孙善根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学档案资料报刊

张 跃,孙善根

(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校的历史学专业教育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史学基础,较高的文化综合素质,既能胜任历史教学、科研、文博等工作,又具备进一步深造能力的复合型历史文化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衡量这一培养目标实现与否,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与初步的科研能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历史学专业学生是否具备继续深造能力的重要体现。而在这两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史料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关于高校历史学专业史料教学的意义、原则与方法,近年来学界给予了一定关注。何成刚以史学阅读为中心,阐释了史料教学的意义与方法,并提出在实践中实现对史料的辨析与考证[1]。严润成认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史料教学应遵循史料的整体性、客观性、启发性和思想性的原则[2]。虞志坚提出以发掘档案史料为中心,力使史料教学内容特色化,并构建优质高效的教学体系[3]。郗玉松以“中国古代史”课程为例,探讨了高校历史课程实践教学的方式与意义[4]。总的来看,学界对史料教学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意义与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讨,但这一重要问题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二、史料在历史学习与研究中的重要性

历史往往丰富多彩,加之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很强,这决定了历史问题一般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大学历史学专业教学的功能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取一般要通过大量阅读、思考和对史料的深入解读、分析与运用来实现。所谓的史料,按照史学大家梁启超的说法,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流至今日者也”[5]。人们遗留下来的一切物质载体,如史书典籍、建筑物、墓穴、碑刻、文献、报刊、日记,乃至小说、戏剧等都可以作为史料。史料不仅是我们分析历史问题的工具,也是一种方法论,“将史料的重要性从原来的工具层面,提高到方法论层面,才能真正认清史料在历史学研究中的价值”[6]。

大学阶段的学习尚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问题意识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造就。培养历史学专业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既是历史学专业培养的目标,也是学生继续深造的要求。具备初步科研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学会选题。而在选题时,需要特别注意史料的价值。正如学者李良玉所言,“要留心史料,在读史料的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课题。课题以出新为好,课题出新以后,就要注意史料出新。所以,学生在选题时,一要有材料意识,二是要有选题意识”[7]。所谓的材料意识,就是要具有判断、甄别史料是否具有研究价值的能力,并且具备解读、分析与运用史料的能力。所谓的选题意识,就是要具有发现新问题、新视角考察中心问题的思维。

在历史学习与研究中,史料分析法和考据学方法是历史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运用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前提,需要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如档案资料、报刊资料、日记、书信、文契、账册、租约等;搞古代史的还要重视考古文物的发掘和考证。光用二手资料难有创新研究,因为新的史料往往是与新的视角和新的观点联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选题时要特别注意新史料的价值。新史料的发掘与否,发掘量有多少,直接决定着选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这是我们获取新的学术思想与观点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当然,新史料的发掘、解读与运用,对人们更新历史问题的认识,同样意义重大。

三、学生史料基础薄弱与史料教学的困难

专业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指向标与具体措施。其中,课程的开设与课程内容直接决定学生可以学到的知识结构与学习方法。对众多国内高校历史学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不仅高校开设史料专业课程不普遍,在相关史学课程教学中更是缺乏史料教学的内容。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对史料教学重视不足,不注重对史料的搜集、解读与运用的教学”[8]。

史料教学不足致使学生史料基础普遍薄弱,这进一步制约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研热情与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更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求学术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而高校史料教学的不足,相当程度是由史料教学本身存在的困难决定的。

(一)学生史料基础薄弱的表现

长期以来,在大学历史学专业学习中,很多学生还没有突破高中学习阶段的习惯与方式,死记硬背现象严重,以为记住了教科书上的内容,就是学历史了。加之史料教学不足,学生史料基础普遍薄弱,这一现象在课堂交流和论文训练中都相当明显。

首先,检索与收集史料的能力相当有限。有关某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史料,往往以多种形式存在,或以档案资料的形式收藏于档案馆之中,有的记载于近代各类报刊之中,有的则是记录于个人传记或日记之中,或以其他形式存在。零碎散落于各种形式的史料载体之中,往往是史料存在的常态。由于是初学者,同时受制于史料使用权限的约束,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检索、搜集自己所需的相关史料。对此,不少学生经常是手足无措乃至一头雾水。从这个角度来说,部分学生在史料搜集方面几乎是没有入门的。

其次,解读与分析史料的能力不强。受制于古文基础、外语水平、理论功底或者表达能力的限制,学生对史料往往存在读不懂、读不透的问题,以致难以理解其中的真正涵义。例如,在近代中国史研究中,《申报》是人们常用的报刊资料之一,早期《申报》中的新闻报道并没有断句,学生由于古文功底以及信息解读与提炼的能力不足,往往难以解读,以致很多好的史料难以应用到学习与研究中。在近代中外历史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大量的第一手外文资料,包括中外报刊、档案史料、往来书信、回忆录、外文书籍等远没有被开发利用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教师的外文不过关,看不懂、不愿看,不能从外文资料中发现新资料、新证据,以致学生得不到相关的教学与辅导,而难以利用大量外文资料。

再次,甄别史料价值的能力较弱。众所周知,许多学术问题相关史料非常丰富,不仅有大量的系统性的档案资料,还有很多报刊资料以及其他形式的史料载体。与此同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对此,很多学生往往陷入史料的堆砌中,对重复的、时人带着个人主观臆断乃至错误的记载难以进行取舍、判断与甄别。这种情况的存在不能不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研究偏离正确的航道。

(二)史料教学存在的困难

国内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史料基础普遍薄弱,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史料教学和科研训练不足。而史料教学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史料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各类史料中,历史档案资料最具价值,特别是政府、社会组织或企业的内部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是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关键。现代史学者张宪文指出“历史档案堪称历史学习与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从整体上说超过了其他种类的史料,在各类史料中占据第一位”[9]。有学者甚至认为应该把档案资料“放在研究历史的最高地位,就是说,离开历史档案无法研究历史”[10]。但是,在大学课堂上开展档案资料教学存在不少困难。

首先,档案资料往往收藏于各地的档案馆之中,难以在大学课堂中进行直接查找与搜集,致使教师难以直观地在课堂上进行介绍与讲解。其次,档案资料中有很多非常潦草的手写的毛笔字记录,对于没有经过毛笔字训练的学生而言,在开始之初,常常因为看不懂而被弄得一头雾水,甚至知难而退。再次,在档案资料中,有很多习惯用法或专业术语或各种会计记账法,由于专业性较强,而难以解读。

报刊资料是研究近代世界史或中国史的重要史料。报刊资料的特点是:当时新闻不仅对历史人物、事件过程有相关报道,还有时人的社会评论。报刊资料的价值在于让人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的观念和信息。如何较好地把握、解读与运用这些史料,对作为初学者的学生而言,是有一些难度的。例如,研究侧重点的不:使学生在阅读史料时,关注与筛选的史料内容是不同的。可能囿于思维限度,或受制于经验与知识结构的不足,以致很多重要的史料常常被忽略。因此,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报刊史料的教学同样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近代报刊资料中还有很多外文史料,对外文资料解读的难点在于受时代语境的影响,如何精准翻译与准确理解,同样有一定难度。

其他史料,如日记、书信、文契、账册、租约等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也和档案资料、报刊资料一样,在搜集、解读与运用上存在各种困难。比如历史人物的日记与书信,不仅搜集相对困难,如何读懂、辨明作者撰写的真实意图与情景背景,也是需要仔细推敲的。这些都需要初学者一一加以克服。文契、租约、账册的教学难度更大,前两者的难点在于如何精准读懂每一条款中的精准要义以及背后蕴含的真实意图与相关依据。账册史料的特点在于专业性强,要求初学者掌握一定的会计学基础,因此如何能够读懂各种会计记账法、数字记法、相关商业术语等都具有较大的难度。

四、史料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史料的丰富多彩与表现形式的多样复杂决定了史料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具体来说,要根据不同史料的特点及其存在的方式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教师指导提高史料阅读的能力

档案资料大多收藏于档案馆内,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档案馆合作建立教学基地,每至史料课时,由代课教师带队前往档案馆进行现场教学。每位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研究主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档案资料查找与学习。教师也可以指定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研究主题,让学生进行查找与学习。在查找档案资料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辅导与协助,例如对不认识的毛笔字、看不懂的数字记法、相关的专业术语等给予指导与解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查找档案资料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启发学生发现新资料、新问题,慢慢形成主题研究的思路、框架以及新认识。

如果高校所在的地方没有档案馆,或者因为种种原因,难与档案馆建立合作教学关系,档案教学同样可以进行。任课教师可以下载、扫描与抄写一定数量的档案资料,并将这些档案资料在课堂上与学生“共享”。在“共享”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与在档案馆中的工作基本相同。尽管没有档案馆可以查询的资料那样丰富,但教师可以对既有的档案资料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向学生讲解如何深入解读档案资料,如何从档案资料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如何从档案资料中提取到蕴含的逻辑关系,如何将档案资料运用到科学研究中。

随着史料电子化的普及,很多近代中外报刊被收录到一些数据库之中,这为人们史料的搜集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些线上史料数据库,非常有利于史料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登录学校图书馆,即可实现报刊资料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上进行报刊资料的史料教学,同样需要先确定一个或几个研究主题。然后,教会学生如何尽可能多的搜集到相关史料的方法,如多搜索几个关键词,从相关史料中发现研究对象的相关记载等信息,其实这些工作并不难进行。当然,指导学生从众多史料中如何做到史料的筛选、甄别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教学内容,则是如何在课堂上教会学生从史料中发现新问题,如何提取服务于主题研究所需的关键史料。

(二)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在史料教学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从史料中解读出隐性信息,这往往是我们进行历史学习与研究创新的关键所在,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所谓隐性信息,是指史料没有明确记载的,阅读者却可以从中解读出的信息。要读出史料中的隐性信息,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无论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哲学等学科,更遑论历史学本身的理论。

理论学习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理论认知高度,同时还给我们提供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当然,受制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时间约束,相关学科的理论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专业性的理论学习。只有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够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对史料进行深入解读,从中发现容易忽略或难以发现的隐含信息,这是提升学生史料功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史料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史料运用的能力

史料课堂教学因为受时间与场地的限制,教师传授史料知识总是有限的。因此,要提高学生自身的史料功底,还需要在课后做大量的有利于提高史料功底的工作。这一工作最好以科研训练的方式进行,因为科研训练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要求学生必须重视史料的价值与运用。科研训练不仅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与辅助。指导与辅助的内容,既包括科研训练主题的选择,也包括平时对学生史料学习中存在困难给予指导,还包括对学生在科研训练中运用史料能力的评测与反馈。科研训练的主题,可以是教师的命题“作文”,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自我选题,当然,学生的兴趣应该是在史料的解读与分析中培养出来,而不是拍着脑袋临时起意。

同时,以科研训练为核心的史料实践教学效果,需要有一定的测评标准。这一测评标准不是硬性规定的,而是需要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科研经验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成果给予测评。测评的标准以史料的搜寻是否齐全、解读与分析是否到位、理论与史料结合是否恰当等为主要指标。通过测评,可以大体检测出学生的史料功底与水平是否得以提高,开展的史料教学成效如何。

五、结语

史料形式的多样性、历史活动的复杂性、科研训练的专业性使史料课堂教学的开展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这也是造成国内高校史料教学普遍开设不足的重要原因,史料教学不足又导致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训练普遍薄弱,这种现状客观要求担任史料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历史学科是基础性学科,史料教学质量提升需要苦练内功,没有捷径可寻。因此,史料教学质量的提升仍然需要以大量的、长期的练习为主要手段。同时,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极大地改善进行史料教学的内外条件。为此,我们有理由对于摆脱目前史料教学的困境进而努力提升其教学质量持乐观态度。

猜你喜欢
历史学档案资料报刊
展览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探讨
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现状及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思路探讨
百强报刊
地质档案资料的保密工作探析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历史学
建筑工程档案资料有效管理措施的应用研究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