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内涵、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2022-03-18 00:44张天添赵彦彬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分层分类农民

张天添,赵彦彬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开展职业农民培育需“按照‘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的思路,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职业农民培训是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形式,是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建设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的重要途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村社会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职业农民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同质化倾向和“漫灌”现象导致职业农民生源结构与培养模式不匹配、职业农民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间存在差距、职业农民就业方向模糊等问题,削弱了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支撑作用。因而改善职业农民培训的现有局面,深入推进差异化的分层分类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农民的个性化优势、提升职业农民培训的精准度、创新职业农民的培训形式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将深入探索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确切内涵,厘清其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为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一、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内涵

2005年,《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首次提出“职业农民”的概念。职业农民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现代职业类型,也是农业内部分工、农民职业分化的必然结果。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比,职业农民不再是一种世袭的身份象征,而是一种自由的职业选择。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职业农民是通过自主选择以农业作为终身职业,运用现代知识、技能从事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和经营,并以此获取报酬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收入的现代特性。按照职业农民的职业属性划分,职业农民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形成了“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专业技能,有较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直接从事园艺、经济作物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服务技能,主要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由此可见,每种类型和层次的职业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所从事的农业领域都不尽相同,他们拥有特定的职业特征、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方向。

培训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受训者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职业培训是指对学生或从业人员进行的针对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目的是保证社会劳动力具有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随着职业农民这种新兴职业的出现,针对这一职业开展的职业农民培训也随即产生。职业农民培训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选择,更是农民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从狭义上来说,职业农民培训是对符合培训条件的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一项培训活动。从广义上来说,职业农民培训则包括前期的培训项目规划制定以及相关设施材料的准备,培训的开展以及培训结束后的绩效评估,是一项较为系统的活动。[1]

2017年,农业部颁布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指出,“选准对象、分类施策,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分类分层开展培训”。由此,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职业农民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即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应运而生。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内在理由:一是职业农民的生源结构较为复杂,培训对象具有强异质性,既包括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专业种养能手,也包括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多样化生源群体,甚至还广纳城市中有志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人才。由于生源群体具有年龄、个性、知识结构、文化基础、学习兴趣、社会经历等方面的差异,需要为其提供差异化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优势,激发职业潜能;二是职业农民以农业作为终身事业,培训需贯穿职业农民的职业生涯。根据生命历程理论,职业农民会面临成长中的诸多“转变”和“转折点”,而“职业原点—职业定位—职业转化—职业发展”的职业主线将贯穿其生命历程。[2]处于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职业农民的技术技能水平、学习能力、发展需求、心理状态都不同,需要为其提供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贯穿职业生涯的培训,帮助其摆脱专业发展困境,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与技术技能,更好地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三是职业农民服务的农业产业类型不同,培训需求不同。职业农民服务的农业产业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大田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等。有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从业类型职业农民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教师、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等需求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3]需要在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目标时充分考虑产业类型因素,为不同从业类型的职业农民提供具有侧重点的针对性培训,有效对接农业产业发展。

在厘清职业农民属性及职业农民培训内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是指,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在尊重职业农民个性、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等差异,遵循职业农民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层次、分类别规划不同生源、不同职业发展阶段、不同从业类型职业农民,并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教授不同教学内容的培训模式。

二、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逻辑理路

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是职业农民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实际上,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农村、农民个体赋予了某种价值和期待,这为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能。从理论层面把握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与服务技能型社会人才库建设、对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落实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满足职业农民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正确探索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逻辑理路。

(一)服务技能型社会人才库建设

“人人学习技能,全民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对服务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有着强烈需求,其人才库中应包括从大国工匠到普通技能劳动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职业农民作为农村社会中既有学习能力又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群体代表,其被国家初步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从这一点上来说,满足技能型社会对多样化以及发展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但是现有的职业农民培训尚未严格按照分层分类的模式培养职业农民,仍然采取办大班的形式“批量生产”人才,导致培养出来的职业农民在层次和类型上没有显著差异,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技术技能差异也并未得到充分彰显,这与技能型社会人才库建设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为服务技能型社会人才库建设,迫切需要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寻求创新改革,完善培训机制,分层培养、分工完成不同层次的职业农民供给,[4]使其成为技能型社会的人才储备力量。根据这一思路,需立足于技能型社会人才库建设的需要,加强政、行、校、企、协五方联动和沟通,整合各渠道培训资源,由多元主体协同开展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特别是要抓住高职扩招和普职融合的良好契机,为职业农民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和学历提升机会,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壮大农村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此外,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要建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推动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中各种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转化,实现职业农民培养层次与类别的衔接贯通,满足技能型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5]促进技能型社会人才库建设。

(二)对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

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关键在人才。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人才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力量,其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深,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别日益精细化、多样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更多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技术技能不同的职业农民,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发挥不同作用,这对职业农民培训提出了分层分类培训的高要求。虽然国家持续颁布政策强调“选准对象、分类施策,提高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并安排大量补助资金开展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但是各地职业农民培训仍缺乏针对性,普遍存在同质化倾向和“漫灌”现象,不能精准对接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分层分类培训,[6]因而职业农民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不能完全满足区域产业的发展要求,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为有效对接乡村振兴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探索差别化发展路径,[7]分层次、分类型精准培养职业农民。尤其是随着数字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物理农业、高效农业等高科技新兴产业持续涌现,传统农业产业开始转型升级,职业农民培训更应该注重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分配培训资源,提升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体系等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和匹配度。通过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优化职业农民结构,为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多样化的人才和智力支撑。[8]

(三)落实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与调整,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农村人才的重大使命。因此,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改革,建立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势在必行。[9]职业农民是接受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中坚力量,职业农民培训是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建立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开展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是落实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这不仅能够调动职业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有利于提升职业农民培训本身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对于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有重要意义。在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着眼于职业农民的终身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应更加注重培训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实施的精细化、专业调整的及时性等。顺“职业教育信息化”之流而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新兴技术的帮助下,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实现师资、课程、教学、教材等的智能化应用,提供分层、弹性化与个性化的培训供给,解决职业农民培训长期以来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放眼国际,移植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成功经验,充分借鉴其“注重实际、技能”和“为未来工作”的职业教育理念,[10]加强对职业农民进行分层分类的就业指导、职业晋升、技术技能培训等,增强职业农民对经济社会和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满足职业农民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主体,是由具有不同学历基础、生活阅历、专业技能的农民组成的人才群体,因而不同的职业农民也有着各自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这就要求职业农民培训充分考虑职业农民的异质性,因时、因地、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提供差异性、选择性的培训服务。这些培训服务需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指导,合理确定受教育者的学习起点和潜在发展水平,着眼于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不同层次和侧重点的培训内容,并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使受教育者能够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培训之间流动,[11]以此满足职业农民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挖掘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来看,职业农民培训在训前、训中、训后都应充分尊重和重视职业农民的学习意愿和学习需求,按照“精细培训、因需施教”的原则,开展“分段式、参与式、菜单式”培训。[12]在训前,要对职业农民做好科学合理的需求调研和分析,根据不同职业农民的职业诉求和发展需求,建立“农业职业需求信息数据库”,据此拟定和规划多种特色职业农民培训方案供职业农民自主选择。在训中,要基于职业农民自身的技术特长、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形式的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考核方式的多元性,满足职业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个性化需求。在训后,要加强对职业农民培训满意度的调研,对职业农民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技术指导及跟踪服务,帮助其解决在实践工作场域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各类职业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实践进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在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逻辑理路的牵引下,新时期要落实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任务,必须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加强高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层级化模块化的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体系、探索职业农民分层分类教学模式,以此保障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有效开展以及提升职业农民人才队伍的总体质量。

(一)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当前,我国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制约了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顺利开展。要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必须从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着手。首先,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中心,以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农业企业为基地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13]充分整合各渠道培训资源特别是优质培训资源,为职业农民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制度化的培训,满足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其次,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职业农民培训机制,确立与职业农民培训目标相对应的分层分类培训标准,强化对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有效激励和制度化、规范化保障,破除同质化、低端化培训供给,确保职业农民培训有效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农民个体需求。再次,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建立类型多元、层次分明、形式丰富的公益性职业农民培训制度,重点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特殊人群开展职业农民培训,调动农民参与差异化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充分彰显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公益性价值。

(二)加强高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可谓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最核心、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职业化的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等关键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具有专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落实。[1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成效。因而加强高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重要前提。首先,根据职业农民培养目标的不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包括招聘任用机制、轮训培养机制、评价机制、专业成长机制等,保障“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胜任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任务。其次,加大“双师型”培训资金的投入,设立职业农民“双师型”师资专项扶持资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和计划等,重点解决师资与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需求耦合度不高的问题。再次,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步骤、常态化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能有效对接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需要,定期更新“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等,为职业农民提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学与跟踪指导服务,从而保障职业农民的培养质量。

(三)构建层级化、模块化的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体系

职业农民生源的差异化要求职业农民培训必须分层分类开展教学,而分层分类教学实施的前提是基于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需求,安排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制定精准的课程模块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保障分层分类教学的灵活开展。具体而言,要以当地职业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知识、技术、经营、管理为主线,以区域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为重点,构建“初级课+中级课+高级课”以及“综合课+专题课+专修课”的层级化、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发展方向的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因材施教,为其定制每门课程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模块,将知识点和技术技能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铺开,使其形成系统性和整合性的知识架构。“初级课+中级课+高级课”的纵向课程体系体现了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的递进性、连续性,初级课程主要培养职业农民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其能够进行规模化经营;中级课程开始拓展职业农民的思维,注重培养市场意识和提升市场竞争力;高级课程旨在提升职业农民的创新力,使其能够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服务新产业新业态。“综合课+专题课+专修课”的横向课程体系体现了贯通性和融合性,综合课程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使职业农民具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通用知识;专题课程重在教授职业农民从事的相关生产经营领域的基础知识及技能;专修课程则使职业农民能够精通并灵活运用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15]

(四)探索职业农民分层分类教学模式

职业农民分层分类培训是否能够有效开展以及实施成效如何需要最终落到教学环节上。基于职业农民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学习基础的不同,应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农民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有区别地制定分层分类教学目标,设计分层分类教学内容,采用异步教学法分层分类授课,开展分层分类教学评估,旨在调动职业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潜能,促进其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教学目标方面,需要教师先对职业农民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做分析,据此将课程统一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分类,以分层分类目标来让学生一步步掌握好知识和技能,实现异步达标。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要注重根据不同类型职业农民的工作需要和学习需要,进行异质性内容的选择,特别是加强实践教学。比如,对于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要注重教授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生产的知识与技能;对于“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主要为其安排某一方面的生产经营教学内容;对于“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需为其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类的教学内容。在授课方面,要对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的同质分班教学,面对不同班级的职业农民,教师也应当有所区别。比如,面对A班级可以直接切入学习主题,跳出教材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每节课可融入讨论、分享环节;而面对B班级授课需要注重复习引入,缓慢过渡到新内容,侧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讲与练。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充分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职业农民的学习进行分层分类测评,这有助于教师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职业农民的学习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和更新。

猜你喜欢
分层分类农民
分类算一算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有趣的分层现象
分类讨论求坐标
雨林的分层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有趣的分层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