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娜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构建以国家教学名师+行业名匠工作室为平台, 实施“广谱(职业素养教育)+卓越(实战训练)”式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名师引导创新思维,设计名匠传授新理念、新技艺,合力培养对应岗位需求的设计能手,通过名师名匠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 名师、名匠导师能力相互促进,使工匠精神在项目实战的耳濡目染中积淀。
“广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即“普及”,而“卓越”即:出色、优异。 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校园人”与“企业人”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实战训练中发现潜能、发展特长、培育创造性。以国家教学名师、名匠工作室为平台、实施职业素养教育+项目实战训练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导向及设计创意产业发展需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专家的研讨、论证完善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重构职业素养教育+实战训练两大课程模块。
“实战训练”模块,紧贴国家导向、行业趋势、社会需求创设了互联网+设计、汉字与文创设计、非遗与文创设计、民俗节庆活动设计四大专项。通过国家名师、行业名匠共享互聘相得益彰,构建了双师教学团队的培养路径。通过国家名师、行业名匠双方共同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形成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新体系。
名师、名匠工作室按照设计公司工作流程和岗位需求标准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设计成果陈展室、影像制作工作室、丝网印刷工作室,真正做到“工作室就是设计公司,课程作业就是项目成果”。
设计创新模块课程由项目工作室团队教师组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任务由项目校企导师、教学班级协同完成,开展专业技能的讲授与演示,完成案例实操及创意执行,围绕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的配合,使每个课题项目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有效实施理论—实训—设计的课程教学,保证专业学习的适应性。
为了进一步深化“以德立教、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本团队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积极推行实施的课程思政“城建模式”的“三个一”课程(一个展览现场新生专业教育课、一个写生路上的思政课程、一个红色文创专题设计课),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1.艺术展览,第一堂专业思政课。国家级名师结合专业内容和思政教育, 开设新生第一堂专业思政课,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拉近了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距离。
2.风景写实,坚定理想信念。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去井冈山,进行了一场以“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在写生路上构筑起人生价值观”为主题地边走、边看、边画的写生课程。学生身着红军服、身临井冈山,感受先烈们为革命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豪情壮志,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更加炫丽的时代光芒。 当一张张记录学生现场挥毫泼墨的图片、一幅幅“即兴”创作的墙绘被“移植”到校园时,更多的师生体会到美育的精神内涵。
3.文创开发,艺术设计融入红色精神。通过参观红色基地、到乡村上写生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他们的思想与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从专业启蒙到专业基础、再到专业核心课程,有机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在学校公共课美育教学实践中,以美育欣赏与美育实践为基础,联合学生社团和美育主题工作坊,将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整个美育教学中。
1.香云纱非遗传承。本团队联合佛山市香云纱博物馆共同研发开设了香云纱制作、体验、欣赏、保护等相关课程。 由本校教师与香云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共同担任授课教师,一方面教授香云纱博物馆观众、香云纱产品爱好者等社会人士,另一方面教授本校在校学生。
2.猫头狮非遗活化。从化猫头狮又叫客家狮,是从化特有的舞狮品种,因狮头形状似猫,造型较一般本地狮个头小而得名,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猫头狮传承项目中,本校以传统传承与学生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形式,结合猫头狮独有的造型特征,将猫头狮的卡通形象设计和文创产品开发融入专业教学中。
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基层品牌化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打造具有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色的基层工作品牌,开拓高校基层工作新局面。艺术与设计学院打造“师德师风”“家风家训”系列主题活动,教师参加“家规家风与廉洁文化学术交流会”;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划馆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活动,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学院增设“优秀文化与修养”专题讲座,积极建立师资库,组织一些在国学研究与教学方面资深的教师,为学生做主题培训。如“非遗+美育教育与核心价值观践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红色基地、“试金石”学术沙龙、国学宣传与普及等专业实践活动,将非遗+美育与新时代先进思想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修养与专业能力的双提升。
重塑核心能力与内容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创新能力,以“设计相关造型力、设计相关软件应用力、设计创意发想力、创意策略思考力、互联网思维与运用”五大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紧贴国家导向、行业趋势、社会需求,构建四大模块课程:互联网+设计、汉字与文创设计、非遗与文创设计、民俗节庆活动设计四大专项。以企业项目驱动,跨专业组队,名师名匠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在实战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和匠心精神。
校企合作共建国家教学名师+行业名匠工作室。把行业先锋设计名师请进校园,突出行业设计创新导师在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通过以老带新,培养双师素质的年轻教师,工作室安排2~3个年轻教师作为名师的助手,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设计研发、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快速成长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 推动教师主动融入行业,努力实现专业教师“设计师化”,支持鼓励在设计行业学会任职,提升在行业中的参与度。
以国家教学名师+行业名匠工作室为平台,打造内外开放的多元设计服务实战教学载体,服务区域经济、文化振兴,为企业提供优质、创新设计服务的同时,人才培养质量也要得到显著提升。“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以基层教学为起点,从“宏大叙述”走向“琐碎描述”,从“激情神话”走向“白手起家”,从“概念性视角”走向“固定口令操作”。四个阶段融会贯通,给予学生一种脚踏实地、理性质朴的学习及创新创业风格;一种优势互补、团队合作的生活及创新创业意识;一种倡导成功、认知自我的积极心理及健康人格。合理性的选择与社会情景关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合理性就是一种实践合理性,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效果是它的最终追求。因此,“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成为意识,让创业融入教学,用一种寓于实践的姿态彰显了其时代合理性及价值品性。
下面以“设计创意实战先锋班”为例,探讨在品牌化建设中的工作思路。
明确课程思政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举措,国家级名师推动课程思政的创新,创建“三个一”红色课程,即:一个展览现场新生专业教育课、一个写生路上的思政课程、一个红色文创专题设计课。将思政内容贯穿学生的专业启蒙、基础、核心技能三个阶段。同时,在项目实训和竞赛实战课程中融入探索式的立德教育,通过前人分享、自我实践、教师引导等方式,突出德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竞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德育的长效机制。
首先,依托行业设计协会,瞄准设计类岗位能力要求及职业发展,将课程教学转化为具体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 其次,引入资深设计名师进课堂,将鲜活的设计一线资讯融入教学, 强化基于消费市场需求下的设计创意及创新训练,通过技能实训、设计实战、顶岗实习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理念。
首先,与行业设计协会共建“名师+名匠”工作室,由国家教学名师、行业设计名师及相关资深专家共同组建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其次,学生通过自主报名选课的方式获得“设计实战”公修课,来实现学生个性的培养。
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专业教育课和基层活动中,在课堂内外自觉阅读和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和古圣先贤对话,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及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
基层工作充分汲取和利用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拓展学习的内容和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内容和思路,扩大基层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丰富基层活动和教师教学的形式,让基层充满生机与活力。
结合现行民办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与多年职业教育实践中摸索出的规律,总结出以下策略。
育人是使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族复兴的思想信念;育才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课程思政是统一育人育才的有效手段,是融合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规划与实践中,院校应集中优势教学教研资源导入课程思政建设;鼓励国家级、省级名师带头推动课程思政创新;结合学科及专业群的优势与特点,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兴趣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涵和元素,打造一系列终身受益的专业课。
长期以来,高职教学偏重于中端人才培养,以学生就业为终极目标,忽略了高水平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民办高职生源多样、基础不同的实际情况,结合民办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定位要求,以差异化教学与分层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广谱 + 卓越”两层培养模式。第一层:广谱教育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通过专业技能教学、职业素养教育、校企合作项目实训、顶岗实习等专项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层:卓越教育,在广谱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培养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在满足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职业创新人才。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搭建校企联合育人机制。“引进来”就是聘请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教学方案的讨论与设计。将人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要求结合教学课程转化为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为学生就业竞争打下基础。同时,聘请企业设计名师进课堂,将鲜活的一线设计资讯和真实的项目融入教学,强化基于消费市场需求下的设计创意、创新训练。“走出去”要求学校与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部分实践教学课堂转移至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同组织实训,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驱动与管理下提高设计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