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生认同感路径研究

2022-03-18 00:31金陵科技学院
成才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微时代认同感辅导员

■ 金陵科技学院 胡 鸣

1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概念

1.1 认同感的基本内涵

“认同”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在这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埃里克森,他强调自我的影响,认为自我的影响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并满足外部环境的需要,当人缺乏对自我的认同感就会感到痛苦,从而容易产生自我认同感危机。

1.2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基本内涵

认同感后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领域范畴,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因此将认同感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内涵是认同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成效等持同意或认可的态度,并自觉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要求来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而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甚至行动上的趋向一致性。在本文研究中,主要是围绕大学生这一认同主体来展开。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就强调青年价值取向的重要性。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未来社会的价值趋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至关重要,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现状趋向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1 内容认同不高

一方面,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类信息纷至沓来,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大学生作为易感群体,受周边环境、社会风气的熏陶,浮躁心理严重,利益最大化根深蒂固,功利主义思潮愈发明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中的一部分倾向于接受短而快的内容,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蕴含的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用不大。另一方面,受时空限制,信息资源总量有限,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化、片面化,不能满足当今所有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点,不能对大学生的一些思想困惑、现实困难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由此,可能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认同不高。

2.2 情感认同不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多是“满堂灌”形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较少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同时因理论课内容有时枯燥、乏味,创新性不够,部分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兴趣不高,参与度低。因此大学生作为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有时未建立起有效的互动关系,两者不易产生情感共鸣,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不强。

2.3 知行认同不统一

古人提出“知行合一”,旨在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有时没能转化为行动认同,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自身能力不够,一时未能找到心理认同转化为实践的有效方法、途径,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部分大学生可能缺乏将心理认同转化为实践的主动意识,思想上、心理上认同而行为上、实践上跟不上。

3 “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提升路径

3.1 “微时代”的概念和特征

3.1.1 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和便捷

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时空、地点的限制,使得各类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更顺畅,可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微时代”传播的移动性和即时性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效率更高。

3.1.2 信息传播短小精悍

从最开始的微电脑移动终端,到异军突起的微博、微小说、微信等,人们接受着来自微媒体纷繁复杂的信息,信息无限增长,而个人精力有限,从而决定了那些短而快特征的信息更易被接收并理解。

3.1.3 信息主体年轻化

“微时代”主要是以移动终端为媒介,而移动终端主要使用群体是年轻人。主要因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更掌握“新媒体”时代下诞生的各类“微载体”,并将其发挥最大作用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3.2 “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提升路径分析

3.2.1 抢占“微阵地”,营造校园“微文化”

校园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括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作风等精神层面内容,这些校园文化的好坏是学生学校认同感的前提条件。因此抢占“微阵地”,营造校园“微文化”,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比如开辟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用大学生喜欢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四史知识宣传,并转载一些最新的时事热点、权威观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视野,营造了正能量的氛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开展校史、校情介绍,引导学生爱校情怀,激发爱校热情,强化学生自觉学习、奋力拼搏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3.2.2 搭建“微平台”,提升“微载体”应用能力

“微时代”的到来,各类“微载体”应运而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校、家庭、社会都可以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采取微信、微博、QQ群等多元化的方式,形成教育合力,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多维互动、多管齐下,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但正如一枚硬币有其两面性,也要相应地建立起监督体系,做好对网络复杂信息、舆论信息的监控,确保网络环境的风清气正,提升“微载体”应用能力,创设健康的“微环境”,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2.3 培养“微力量”,加强“微素养”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离不开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就是“微力量”的培养。首先,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肩负着社会赋予的责任,是指导和规划学生学习及职业规划的重要力量,既做好学生的朋友这一角色,又担任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与大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笔者已在之前进行过探讨,主要是从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路径这个角度。在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过程中,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解惑中获得启发,学生则通过与辅导员的交谈中得到教育,构建“共同体”有助于推动两者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两者的和谐共生发展。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也将在无形中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而目前的课堂教学沿袭固有的教育方式居多,运用网络教学的比例较少,形式也偏单一化。因此要培养这些“微力量”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分析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创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利用青年大学生最为接受的“微载体”传播方式,拉近距离,扩大工作影响力。

大学生是高校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备受关注的群体,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又是重要保证和前提,研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赞同、理解程度,不仅能增强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认同、情感认同、知行认同,也能更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同时利用好“微时代”这一媒介,进行传统教育模式和网络教育模式结合,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涵养的“数字公民”,借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猜你喜欢
微时代认同感辅导员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