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角下复习课教学设计案例
——以《气压带、风带与气候》为例

2022-06-08 06:53淄博实验中学李金雪李连慧
成才 2022年11期
关键词:风带气压气流

■ 淄博实验中学 李金雪 李连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及教、学、考脱节,核心素养难以落实的现状要求我们转变以“掌握多少”来评价学生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科大概念思想的教学引领作用。

在大量地理知识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具有相对普遍解释力和相对持久应用价值的地理学科大概念,对优化地理教师教学设计有指导作用,对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养成有重要意义。《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版)》中提出的“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等概念就具有这样的特征。本文以复习课《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二课时)为例,在地理学科大概念理念引领下进行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二课时)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发现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或者以新颖的相关热点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或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季风环流的成因、风向、性质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在地理学科大概念引领下,将本节复习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①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综合自然地理因素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②从区域的视角,解释不同尺度下气候的形成过程;③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课前小测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一课时)主要复习了气压带、风带的部分必备知识,通过复习学生初步了解了气压带、风带形成与气流的关系,受气流运动特征、气流性质的影响,也从时间的视角理解了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从空间的视角理解带状的气压带、风带到块状气压中心的形态变化,进而从时间的视角理解气压中心强弱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大概念时空视角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加深对气压带、风带相关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主要复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鉴于气压带、风带知识点多且联系紧密,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前面复习的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设计了课前小测,进行相关知识的达成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气压带的基本概况(气压带的名称、分布规律、成因、气流运动、气流性质);②风带的基本概况(风带的名称、气流运动和气流性质);③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及规律;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带状的气压带被切断,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⑤海陆分布对风带的影响(带状风带被切断,形成季风,如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通过回顾季风的风向、源地、成因以及性质的相关知识,理解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水汽稀少;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水汽丰沛,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节所学内容。

从降低难度和节省时间的角度,课前小测的五个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学生用时8分钟左右就可完成。课前及时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梳理并掌握必备基础知识,进而强化学生气压带、风带形成与气流关系的理解。

3 教学过程

环节一:[必备知识]—自主探究

以一幅标注经度并可以清晰判读各类气候分布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图略)展开具体内容教学。在这幅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标注出亚洲的温带季风气候(甲)、亚热带季风气候(乙)、热带季风气候(丙),为后面题目的设置提供图表信息。本环节主要从单一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两部分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自主探究1:单一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1)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所学知识,说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2)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所学知识,说出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小结:单一的气压带、风带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气候特征,降水季节差异__________(大/小)。

选取典型实例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以及西风带设置探究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归纳得出结论。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第1、2小题提供答题表格,有效节省了学生答题时间,并为环节二合作探究相关题目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节省时间。通过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处理,锻炼了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同时得出结论:单一的气压带、风带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气候特征,降水的季节差异小。

承转: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形成有怎样的作用?下面给大家10分钟完成[必备知识]—自主探究2的相关内容。

自主探究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观察图2并回答下列问题。

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在地球上出现了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独特的气候区域。图分别示意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1)和欧洲、非洲局部某时刻气压场分布(图2)。

图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据图2“欧洲、非洲局部某时刻气压场分布”图,判断此刻北半球所处的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并说明判断理由。

图2 欧洲、非洲局部某时刻气压场分布

(2)据图文材料说出P、N两地气候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归纳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3)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所学知识,推测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会影响分布图中哪地(甲、乙、丙)气候的形成,并归纳其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小结: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气候特征,气候季节差异____________(大/小)。

结合典型区域,提供充足图文材料,设置问题链,探究典型实例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以及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归纳得出结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气候特征,气候季节差异大。通过自主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材料、图表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符合地理科考能力为重的理念。

承转:从全球尺度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影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在具体的情境中会怎么考查呢?下面大家做一下[提升素养]—合作探究1,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善答案,限时8分钟,过会找同学来回答。

环节二:[提升素养]—合作探究

从地理大概念尺度的视角设置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为2016年天津卷13题的第2小问,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异及原因分析。合作探究1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的能力,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出现的问题。以同样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2的探究活动:局部小尺度的区域,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将2011年浙江卷高考题36题第2小问进行拆分,降低难度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小尺度区域,下垫面的性质会改变气流的性质、运动状况,进而影响局地气候的形成。同时强化了地理大概念—尺度、区域。合作探究2具体设问修改如下:

(1)指出“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特点。(2分)

(2)指出此时影响该区域的大气环流。(4分)

(3)从气压带、风带分布的角度叠加下垫面的影响,解释“雪带”分布的形成原因。(6分)

环节三:本节知识梳理

图3 知识梳理图

以简单明了的思维框架,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形成本节课的地理学科大概念:气流的运动特征和气流的性质是气候形成分析的关键。

环节四:巩固练习

选取关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经典高考题、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地理学科大概念理念的引领下进行教学设计,步步引导学生形成思维模式:气压带、风带,海陆位置、下垫面等影响和改变气流的运动、性质,进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学生全程积极参与,提高了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风带气压气流
垂直气流电除尘深度提效技术研究
气流的威力
看不见的气压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带雨梨花
比翼双飞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基于停留时间分布的气流床气化炉通用网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