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孟彩霞
四象限法则是时间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提出的,又叫艾森豪威尔法则。该法则将工作按两维变量(紧迫性和重要性)划分为4个象限:第1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需要立即处理。第2象限重要但不紧急,如果确立之后立即行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3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第4象限既不紧急也不重要。
有调查数据显示,人们有51.2%的时间都用在了做紧急的事情上了。人们过分关注第1象限,这部分变得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最终占据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人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压力大、做事没有效率。工作无效的人,90%的时间花在第1象限,有10%在第4象限,而第2和第3象限则非常少或没有。现在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一些社交网络和其他类似工具的发明,使人们想远离1和3都变得非常的困难。有效时间管理,把时间用于第2象限的事物才是关键。
四象限时间管理的核心观点是准确区分所列任务对实现目标是否有价值,不过分关注第1象限而耗费过多精力,也不借助第4象限的事物来逃避现实放松自我,更不能花费大量时间在第3象限事物上,那是对别人紧急对你并不重要的事,而要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用于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即重视第2象限,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四象限原则告诉我们,分辨出轻重缓急并进行有效组织,是管理时间的精髓。确定所做事情的第2象限,立即付诸行动才能事半功倍。
MHK是针对少数民族学习者开设的,测试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习者汉语水平和能力的国家级标准化测试。应试者笔试时,须在120分钟完成95道选择题和一道作文题,测试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内容。
根据四象限原则,笔者认为在规定时间里将会做和能做的题准确地答出属于第二象限事物,应该给予合适的时间认真处理。超出自己水平和能力的试题可以果断舍弃,舍弃分数得到时间,避免出现因做不完题目影响分数的情况发生。
测试时,要处理好第2象限的事物,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取舍观念,快速将试题大致分为难与易两类,难题先舍弃不做,因为难题超出了水平和能力,花时间也不一定能完成。因为难,用的时间还会多,反而挤占了完成其他题目的时间,造成考试失败。其次放弃按顺序答题的观念。考试不仅考课程知识能力,还考考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压力面前的应变能力。如果能力不十分强时,按顺序答题只会造成难的完不成,容易的没时间完成,考完就后悔的局面。最后要合理分配时间。将考试时间分为三段:开始5分钟+其他时间+最后5分钟。开始的5分钟快速浏览进行分类,划分难的留在最后5分钟处理,找出能力范围内的题,在其他时间里认真完成。最后5分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处理难题。把有效的时间放在简单的题目上,尽量做到在规定的时间做出所有会做的题。
预科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目标任务复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完成国家通用语的字词句篇章语义的学习和掌握,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等任务。在这一系列的内容和任务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运用四象限原则,把任务按时间矩阵分为四个象限,其中最为重要的第2象限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了解MHK考试的标准和要求,获得通过测试的能力。
但并不是讲授得越多越好,要把握预科教学的性质,是让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教师教授是手段,让学生使用才是目的。结合王仁甫老师的最佳时域理论,每节课都要设计学生操练的内容和环节。每节课都有很多教学任务需要完成,确定3~5个任务帮助学生使用才是第2象限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才是一节课要设计的重点。
不过分关注第1象限知识点是否全部讲到讲透,耗费过多精力和时间,也不借助第4象限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来让课堂热闹非凡,更不能花费大量时间在管理课堂纪律、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等第3象限事物上,应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设计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上,才是每节课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余时间预科生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日常生活必须,还有学籍信息填报、特困生申请、团会、团课、三级评教、MhHK考试、和朋友相处、跟家人联系、会议、讲座、社团、完成作业和自主学习等。这一系列的事务中,按时间矩阵的四象限来分,助学金申请、学籍信息填报、课程作业等在第一象限,会议、社团、讲座、活动等属于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包括视频、聊天、约会、追剧、打游戏等,属于第2象限的只有自主学习。
要想科学管理时间,就要重视第2象限,把其他象限的时间省出来。首先不过分关注第1象限而耗费过多精力,能在课堂上或自习课上完成就尽量完成。第4象限的事物可以适当放松自我,但要有意识进行规划。第3象限事物可以和同学一起完成,可以避免走弯路,能用课间时间完成最好,不能完成的也要当成语言学习资料加以运用。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用于自主学习上,用来自我提升。
进行时间管理的前提是生活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很多预科生因为基础差、水平低,放弃学习,时间管理无法被应用。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多找学生谈心,找到薄弱环节,根据不同情况,给每一个学生确立符合他学习需要的提升目标。学生也需要配合老师寻找和制定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了规划时间的需求。学习掌握时间管理的理论,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时间管理纳入学习生活中,将学习和生活中的事务归纳整理,确定第2象限内容,努力持续完成这些事务,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预科生很少自己主动管理时间,认识不到科学管理时间的重要,更不知道学习时间管理理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管理时间,教会学生制定学习时间管理计划,组成学习小组督促学生完成每日、每周、每月的任务,一段时间后作出阶段性学习总结。
手机在预科生中诱惑很大,作用也很大。学生各种表格的填写、教学测评的打分、第二课堂的学习、班级信息的了解等,都需要通过手机完成,甚至还要进行辅助学习,比如网课、资料查找等,手机已经成了大学生密不可分的伙伴。快速有效地使用手机,完成日常工作需要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学生也会通过百度或者相互学习快速掌握。
手机也是影响羁绊预科生学习的主要原因。预科生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开家,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学校过集体生活,多多少少都会不适应,一部分人会花很多时间,与家人朋友视频、聊天,个别因为聊得过晚,影响第二天学习。还有一部分迷恋手机游戏,经常会通宵打游戏,导致第二天无法正常上课。
对于手机的使用,学校引导学生,上课时间主动把手机交到手机袋里,下课自由使用。自习课由班委督促尽量不适用手机。图书馆和自习室也都挂有手机袋,有相关的管理规定,学生只要遵照执行,还是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
规划可以分为长期规划(通过MHK三级或四级、看完多少本书)和短期规划(周计划、月计划)。长期规划是这一年必须完成的目标。为了完成目标需要做的事就是短期计划的目标。在长期规划中,制定每月计划,将目标分解成小任务。
以周计划为例:(1)考虑一周的任务,罗列出清单。(2)将任务按时间矩阵分为四个象限。(3)确定一两件重要的事情放入第2象限,比如背几篇文章完成几套题。(4)制定具体时间完成表,重要的事情建议放在晚自习和周末。晚自习建议1小时,留出完成其他紧急或重要任务的时间,周末可以每天安排2~3个小时,完全不用手机学习。
再完美的计划,如果没有实践也都是空谈。首先要预留出时间来制定每一周的计划,每次大约半小时。其次学会挤出时间,减少第4象限的娱乐时间,不过度关注意第1象限的紧急事务,次要的事务可以选择不做。最后适时调整计划,但总目标不变,计划实施要不间断。在实际操作时,我们总会被一些突如其来的通知和安排打乱计划,就需要每天总结和调整计划,全盘规划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