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商学院 吴明菁
(1)各教学环节学时安排。《高级财务会计》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共32课时,每周2个课时。根据课程大纲,授课24课时,实验8课时。课程内容涉及外币折算、租赁、合并报表等7章26节内容。(2)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总评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加权计算。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各所占比例分别为30%、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实验,其中出勤为占10%,作业占10%,实验占10%。
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进行课前预习,每次上课前一周,教师通过学习通教学平台推送课程预习通知,告知学生接下来一周的教学安排,提醒学生提前预习。二是课堂教学,由于课时安排较少,课程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课堂的时间只能由教师进行核心知识点讲解。三是课后练习,每学完一章,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一次作业,由学生在课后完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的深入推进,当前《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师在线下进行章节知识点、业务处理、重要准则的讲解;线上通过学习通教学平台发布学习资料,比如相关的会计准则、微课、课程PPT等。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阅读课程资料,完成作业,查看作业解析,还可以与老师线上或线下进行沟通。
1.3.1 内容多,学生学习难度大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经济活动和业务,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范围和内容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高级财务会计这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特殊的经济业务,比如外币折算、合并报表等。因而其涉及的内容较多,而且都是处理起来难度较大的业务,对于学生而言,该课程的综合性较强,学习的难度也就相应较大。
1.3.2 内容新,准则变化大
随着2019年部分会计准则的修订,高级财务会计的部分内容随之也有了较大变化,比如租赁、长期股权投资、合并财务报表等。准则的变化也导致学习内容在不断更新,可是由于新的经济业务出现了比较多难以处理而且较为新颖之处,留下了许多争议的地方和可以探讨的空间,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对学术前沿的感知,从而更好地学习该课程。
1.3.3 与中级财务会计联系紧密
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学习《高级财务会计》之前应掌握《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的知识。《高财》大都是以《中财》的内容为基础,比如“长期股权投资”,都是《高财》开课前需要掌握的内容。然而由于《中财》开设在第4学期,与《高财》课程相隔一年,许多学生已经忘记的《中财》的部分内容,给学习《高财》带来了困难。
笔者在本校财务管理专业大三学生中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计23个问题,收到有效问卷182份,结果如表1所示,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基础会计及中级财务会计没学好,影响力《高财》课程的学习。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回顾之前的知识,同时学校也应该就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保证课程的衔接得当,也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
表1 学生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2.1 教学模式以“预习+讲+练”为主,缺乏实操
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是“课前预习+课中知识点和例题讲解+课后习题练习”,由于课时较少,课堂的时间有限,课堂的重点在于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课后的作业也是偏向于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学生进行分析、决策的机会较少。由于《高财》课程涉及的都是特殊业务的处理,只有多通过案例分析才能让学生理解相关的课程内容,当前该课程没有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操的仿真实战平台,实训也只是进行会计处理,学生可以进行实操的机会很少。
2.2.2 课程教学注重考核,不注重实际运用能力
《高财》课程学生的期末成绩里期末卷面成绩占据了70%,对学生起决定性影响的还是期末考试。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应注重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专业课程的实践能力,过多地以期末卷面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就走回了应试教育的道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大脑的开发,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2.1 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得出不一样的并且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严谨的态度是一种职业素养。然而很多学生表示除了书本上的内容基本没有接触学术前沿有关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只是禁锢在课本里,很少有沉下心来对某一个内容换个角度进行思考或者探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习中要学会讨论和质疑,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2.2.2 课前预习不到位,没有对预习成果进行检测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每次会提前一周在学习通平台发放下一周的教学任务,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学生的执行力度不强。
根据调查(表2),虽然60%以上学生认为本课程难度较大,但是愿意去花时间学的学生仅占10%左右,50%的人基本没有在上课之前去预习课程新内容,同时对于部分预习的同学没有对自己预习成果进行检测,无法反馈自己预习的效果。
表2 学生在课前是否有过预习课程内容情况
2.2.3 面临就业与升学的压力,学习积极性不高
本课程开设于第6学期,许多学生面临着考研、考证以及实习等职业规划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懈怠。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课程的学习上,而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去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上。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一是在专业上应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实践教学中;二是完善课程教师匹配与定位,组成教学团队;三是做好课程衔接,将其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既能做好课程衔接,也能避免学生因忙于考研、考证等课外学习吸引注意力;四是合理安排课时量,让教师有足够时间进行教学;五是在专业实习中,结合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要求,为学生设计认知实习的任务清单及实习中注意的相关事项。
同时教师需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强调“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运用“互联网+教学”,运用云会计、智能会计的网络平台,以案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深入分析智能会计、云会计所遇到的实际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外币折算等问题,再由任课教师进行讲解。
3.2.1 培养创新性思维,拓展学科视野
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敢于质疑,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要积极同老师和同学进行探讨,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广泛阅读图书著作,学术期刊,多查阅会计专业领域的主流权威期刊。
3.2.2 做好课前预习与效果检测
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自学能力,可以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也可以使听课目标更加明确,做到有的放矢;能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对于本课程而言,内容多、难度大,课堂时间紧张,在课前应认真做好预习,并及时通过小测验检测预习效果,找出自己存在问题的地方。这样在上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听课效率。
3.2.3 做好大学规划,学好专业知识
对于很多同学在学习本课程的时间段里也面临着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因为准备考研、考证以及就业而忽视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不当的学习方法。这里笔者建议应从入校开始就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规划好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能够提前完成的事情尽量提前完成,为大学后期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升学就业做好准备,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