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系”青年婚恋观的原因探析及引导建议

2022-03-18 00:14:11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欧泳琳
成才 2022年7期
关键词:婚恋观佛系婚恋

■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欧泳琳

如今社会,大部分青年对婚恋的态度趋于“佛系”,表现出不追求、无目标的心态,这对青年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民政部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自2013年起,结婚率不断下降,离婚率不断上升,这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佛系”青年无欲无求的婚恋观会加剧这一趋势的发展。也就是说,“佛系”婚恋观的产生使得青年面对婚恋选择躲避或等待,这将会导致社会上更多的人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中国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时期,“佛系”婚恋观带来的晚婚晚育现象影响中国人口的发展,不利于协调现如今的人口结构,青壮劳动力减少,老年人口剧增,这将会加大政府和家庭赡养老人的压力,对于社会的生产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佛系”青年婚恋观作为出现在青年群体中的一种亚文化,是当下年轻人社会心态的折射,其背后反映了年轻人的焦虑、无助和迷茫。这种亚文化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现代化的后果。尽管“佛系”青年的出现打乱了主流文化对于青年的定义和期望,但这也许是青年群体自我调整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以此探讨合理引导的途径。

1 “佛系”青年婚恋观产生的原因

1.1 社会因素

1.1.1 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社会发展的竞争压力也接踵而至。恋爱需要消费,婚姻更是如此,不少人因为婚姻扣上了“房奴”的枷锁,在经济压力带来的空前焦虑下,不少青年选择退却,不愿面对现实,想要逃离婚恋带来的经济压迫。

1.1.2 社会文化因素

有学者研究表明,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传统性、开放性、矛盾性、进步性共存的特点。同时,他们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婚姻基础上,西方文化是注重个人的;而中国文化则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青年也逐渐注重个人感受和需求满足。在这思想的更迭与发展中,容易产生难以避免的思想缺口,例如对待婚恋的不满足而产生的“佛系”态度。而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年,他们面对着现代化思想的风潮,容易产生与之不适应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1.1.3 大众传媒因素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有时传递给青年一些片面或负面的观念,如恋爱只在乎生理上的满足或通过恋爱婚姻交换利益等。而大多数青年对于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缺乏批判解读能力,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另外,负面的社会报道也会导致青年对婚姻安全感降低,对婚恋逃避等悲观心态的产生。

1.2 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年的婚恋观有正向预测作用。父母感情的融洽程度会对子女的价值观和婚姻观产生不同影响,认为父母感情融洽的青年对爱情和婚姻更加憧憬,更倾向以婚姻为前提的爱情观,对婚姻也更加忠诚。而认为父母感情不太融洽的青年对爱情更加不信任,不容易走进婚姻殿堂,在与异性交往的态度上更倾向于不以婚姻为前提交往,其中,面对父母婚姻失败或家庭解体困境的青年,为了避免受到二次伤害,会选择退避或拒绝的方式面对婚恋,导致他们降低对婚恋的需求以及削弱交往动机。

1.3 个人主观因素

1.3.1 交际圈小,工作学习忙

调查显示,青年单身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对情感的态度以及生活和工作的外在限制。大中型城市青年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较快,一方面社交圈子较小,限制了交友范围;另一方面恋爱时间少,难以维持稳定的恋爱关系。

1.3.2 “愿等待不愿将就”

当今青年对择偶的标准都较之前表现得更高,而且他们会更注重内在匹配度,例如人品和性格。当长期受到家长或社会压力,他们会用“佛系”的态度表现他们对仓促婚恋的不满。

1.3.3 对自身的悲观认知

青年对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自身条件产生消极认知,从而发展为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让他们渐渐地将自己封闭起来,远离对恋爱的追求。而佛系婚恋观能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掩藏起自身的自卑心理,给外界一种“不是我找不到,而是我不想找”的恋爱表现。

1.3.4 自身条件限制

恋爱和结婚都需要青年自身有一定的能力基础。部分青年的自身条件不足,导致他们在恋爱和婚姻的追求上屡次碰壁。这也许会使他们选择先充实自己,以更完美的状态迎接爱情;或者是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进而放弃对恋爱的追求。前者的态度是可取的,但后者则会导致消极的“佛系”婚恋态度的滋生,从而影响青年的发展。

2 “佛系”青年婚恋观的引导建议

2.1 政府应提供良好的婚育政策环境,给予“佛系”青年对婚恋的信心

当今,在中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政府迫切鼓励青年婚恋和生育,以减少政府养老负担和挽回国家人口经济红利的不断流失。政府应关注“90后”“佛系”青年晚婚晚育的真正原因,为满足青年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制定更为完善的婚育政策、教育政策等,例如即将推行的学校托管,目的就是给家长“减负”。

2.2 大众媒体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引导“佛系”青年辩证看待婚恋

大众媒体应该对现代“佛系”青年的婚恋现状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积极引导青年对婚恋进行辩证思考;还应该追求文化产品的真实性,紧密联系生活,鼓励更多接地气的电视节目,减少对片面言论的宣传和对“霸道总裁爱上我”之类的电视剧的推崇,让青年真正看到平凡的爱情是需要双方磨合的,以避免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

2.3 家庭应营造良好的婚姻氛围,发挥父母模范教育作用

原生家庭对于青年形成积极的婚恋观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需要多与孩子交流婚恋问题,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关爱,而不应回避话题、不管不问或操之过急,应帮助孩子在青年时期形成对爱情的正确态度,形成自信、乐观、勇于追求的良好个性特征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另外,父母需合力协商有关孩子教育的事情,使孩子觉得父母是平等的、合作的,以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让他们形成对婚姻爱情的客观态度。

2.4 高校应关注青年婚恋的合理需求,提供婚恋科学知识指导

高校具有传授知识、培养青年大学生为人处事和融入社会的责任,因此高校应理解和尊重青年学生对爱的需求,帮助学生看清自己并理性选择,而不是为了赶时髦、填补内心空虚而恋爱甚至结婚。高校可以通过增设恋爱心理学、性心理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知识传授,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也可以鼓励学生策划和参与社团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形成,让他们从活动的参与者变成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并鼓励学生在兴趣中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

2.5 个人应正确看待“佛系”婚恋观,发挥主观能动意识

青年自身也应正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利用学校图书馆、社团活动等各种资源,主动寻求突破,认识到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爱的需求、被他人认可的需求以及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意识到自身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困惑和掌握应对措施。培养自我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通过抗挫折、反脆弱的训练,让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追求。还可通过挖掘自身兴趣爱好,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寻找那个他/她,面对爱情既不自卑畏惧,又不过于挑剔,坦坦荡荡,学会真诚待人,最终收获美满爱情。

猜你喜欢
婚恋观佛系婚恋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佛系
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 01:43:06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上海工运(2020年8期)2020-12-14 03:11:46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28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52
佛系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趣味测试
家庭百事通(2015年3期)2015-05-30 22:12:39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