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讲好中国故事”与提升中国期刊国际话语权研究

2022-03-18 00:14:11天津商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王满达
成才 2022年7期
关键词:话语权学术期刊话语

■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王满达

1 文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是我国话语体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学术期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平台作用。近年来,中国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刊物上的发文量有所增加,但是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如何发挥中国期刊的作用,增强中国学术话语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并“讲好中国故事”,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在新时期中国期刊肩负着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重任。中国的学术话语能使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及时有效地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真实情况。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学术期刊还处于国际化的初期阶段,国际化征途阻力重重。因为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化传播还存在信息量不足、传播手段单一、传播影响力小等问题。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一方面要实现信息内容的国际化、传播形式的国际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性,同时还要处理好本土作者的学术表达与国际化传播、信息内容的传播与接受上的文化差异、期刊综合化与国外订阅用户专业化等方面的困难。总体而言我国学术期刊在公信力、期刊质量和传播能力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期刊相比,尚有差距。

部分学者认为现阶段解决此问题的路径包括提升国内学者的国际发表能力、规范专业领域的英文写作题材模式、发挥国内英文期刊的传播功能、加强开放办刊、与国际出版商合作、提升期刊话题设置能力以及建设“以我为主”的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平台以及符合中国国情的期刊评价体系。也有学者认为提高出版质量是我国学术期刊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治本之道。学术期刊要完善审稿制度,增强学术期刊公信力;管理部门要完善学术期刊出版和评价体系,遴选和培育学术名刊,管理部门要建设学术期刊公益出版数据库,增强互联网传播能力。那么影响我国期刊国际话语权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又该重点从何处入手改变现状呢?

2 本土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外部限制是优质稿源缺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通过Web ofScience检索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发表在外国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发现:该类论文呈现数量逐年增多的趋势且在2020年达到顶峰的574720篇,是2011年的3.34倍。在这些论文中,受到国内科研基金资助的比例是96%,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国内期刊发展的原因。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基于我国国情和现实问题做出的研究成果,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试问有多少外国人真正关心了解中国问题?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又能给予多大的支持和帮助?国内期刊如果不能发表本土的高质量论文,就会对期刊界甚至整个国家的话语权产生负面影响。首先科研单位如果斥巨资购买国外数据库的使用权就会阻碍学术刊物在世界学术领域的传播;其次外国刊物在我国的受众群体毕竟是少数,其对学术界和政界的影响力不足;再次科研成果也是国家资源的一种,他凝聚着中国学者的智慧和各种经济社会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如果在外国被首先传播、开发和利用转化,就会削弱我国的学术话语权并削弱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最后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会导致科研经费外流。我国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科研事务的支持,如果把论文都发表在国外期刊上,那我国损失的经费又何止百亿?中国论文的市场巨大,有的机构就为此把服务器放在国内,专门为中国学者发表英文期刊来赚取科研经费。其实把文章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并不难,发表在国内高水平期刊才难得。

3 本土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内生原因则是机制僵化

影响学术期刊发展的直接因素有四点,分别是学术稿源、学术评审、学术编校、学术阅读。间接因素有两点,分别是办公条件和办公经费。一个优秀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必然是做好以上六点的刊物。而想要做好这些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事实:期刊评价。高评价的期刊在学术稿源上往往有着充分的选择余地,在学术评审上更能受到学科专家的青睐,在学术编校上能有丰富的人员参与工作,在学术阅读上有广大的受众读者,当然也少不了充足的期刊声誉和办刊资源,这和非核心的低评价期刊有着天壤之别。经统计非核心期刊却占有着全部期刊数量98.3%的份额,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刊物秉承着严格的审稿程序、苛刻的约稿条件、薄弱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配备,却仍然坚持不懈地出版高质量论文,可谓举步维艰。现阶段期刊评价就等同于期刊质量,甚至在某一程度上等同于作者的水平。而正常情况应该是期刊的质量决定期刊的评价结果,由于科研考评等制度的影响导致了期刊评价直接作用甚至唯一决定了期刊的发展,这是急需改变的现状。

我国期刊的基数庞大,所以相同领域、相同类型、相同定位的期刊有很多,他们之间的相互竞争虽然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行业整体来看,各自为战的方式却是削弱了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再者在行业内部英文期刊的比例远远低于中文期刊的占有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术成果在全球的传播,无法满足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需求。我国的普通期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投入国外的精力也不足,所以国外学者的投稿不多。

4 学术期刊“讲好中国故事”,应把优秀的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文章的质量才是决定期刊质量的最直接原因,原创的高质量文章,用最简单有效的研究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和追求。近年来热衷于发国外期刊的趋势正在被撬动。例如在很多高等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甚至国家层面都提出破除社会科学评价中SCI他引次数,取消期刊影响因子,鼓励国内期刊论文为代表作。还有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项目,都会培育中国机构主办的世界一流中国人自己的中英文期刊。虽然中文期刊的资助比例低于英文期刊,但是至少看到风向标已经往中国本土办的期刊靠近,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中文期刊冉冉升起,增强中国期刊的国际话语权。

5 学术期刊应引入开放运作机制

通过完善出版机制和竞争机制以改善现状。国内的期刊应启动公开透明的出版体系,以成果质量为根基。在编校工作和流程上与国际编审标准接轨,借鉴国际高水平期刊的审稿制度,使得论文发表体系更为公开、公正、透明。我国的各类英文期刊可以参照国外SCI等国际顶级期刊的评审标准、程序、专家组成、稿源和作者构成等,在形式上接轨国际顶级期刊的基础上,与国内外办刊风格一致,办刊类型相同的期刊展开深度的合作。中外研究人员共同围绕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撰写文章,也可聘请外籍专家进行语言润色等,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国际化。英文学术期刊还要敏锐关注国际、国内热点,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积极联系学界专家,提高期刊的被引率、影响因子和国际知名度,构建中国原创的各类科学话语体系,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期刊国际话语权。

6 优化整合资源办“大刊”,办“好刊”

期刊的发展是需要双变合作以及多边协作的,定位重复、风格一致的期刊理应携手共进、资源共享。现阶段我国期刊之间的合作还仅仅体现在信息交换和学术交流的层面上,这还不能有效地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更深层次的合作应使定位相近的期刊做到稿件分享和审稿共享,进而在选题协作、组稿协作、编校协作、传播协作上实现力量的融合,通过协作走差异化发展特色道路。学术期刊可以根据各自的办刊宗旨和对象特点运用新技术交流借鉴、共享编校人员,我们相信这会是未来期刊发展的趋势,一定会有更多属于我国自己的大刊、好刊会出现。

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理论与学术“走出去”、构建阐释中国问题、阐释中国道路与实践的国际话语体系与话语权,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效重塑国际话语体系,改变国际话语权“中弱西强”的基本格局,从根本上构筑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可以说,学术话语权是我国构筑国际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支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智力依托,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与根本。

猜你喜欢
话语权学术期刊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4-17 14:28:07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