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梁 超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实施以来,经过各地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民族教育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差距较大。
本文以上海市房地产学校对口帮扶的青海果洛藏族新生英语学习状况为例,探索其成因,寻求转化策略,希望通过发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其学习习惯、拓展语言与技能的关系,进而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就业能力。
为推动青海果洛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上海市教委自2012年起牵头了上海数所中职学校对口帮扶青海果洛职教项目,并成立了职教联盟开展了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笔者有幸担任了上海市房地产学校青海果洛2021级新生班的英语教师,开启了少数民族教学的经历。开学第一周,笔者对新进校的学生进行了摸底水平测试。由于青海藏族学生生源地差异,初中阶段的整体学习水平也存在差异。教研组为摸底考试定制了一份相当于本地(上海)小学五年级学生英语水平的笔试试卷,不含作文,综合能力测试方面只有简单的翻译和阅读。总共39题,总分为100分。其中词汇与语法占40%,语言运用能力占60%。通过45分钟的测试,平均得分为33分,及格率为8%,最高66分,最低12分。根据学情,我们为民族班选用的教材为《新概念英语青少版》,第一学期的教学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听说能力为主。
开学第二周,笔者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混合使用的方法,围绕2021级藏族新生英语学习的基础、强弱、成因、方法、期待值等方面设计了15个问题,希望通过对学情成因做进一步了解,以指导和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问卷,笔者发现,藏族学生有8.3%从未学过英语,50%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方法的41.7%,75%从未在校外补习英语,各方面都与上海本地学生存在巨大的差别。教师如果以对待上海本地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来授课,相信结果只有“两败俱伤”。对于学习英语的动机,17%的学生认为是考大学,17%找工作,33%出国,25%是纯粹好玩,8%认为没有必要学英语。笔者从“纯粹好玩”的选择中,看到的不是孩子玩世不恭的态度,而是上好英语课的诀窍,即对他们的英语教学必须“寓教于乐”。然而,保持英语课的新鲜感对专注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中职英语教师是非常挑战的。由于大部分藏族学生除在英语课堂上跟随教师进行短时间的学习外,几乎没有接触使用英语的场合,课余时间也不复习,于是很快就遗忘了课堂上学到的有限的英语知识。加上家长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监督,导致学生也不重视英语学习。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越来越差,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在问卷中,笔者并没有涉及当地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的问题,但是从班级有限的生源来看,还是存在有一定的差距的。问卷中58%的学生更喜欢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仅8%喜欢线上课堂,17%喜欢两者结合,17%都无所谓。有此也从一个侧面感受到藏族学生热情,喜欢与老师同学在一个教室里互动的特性。藏族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普遍比较自信,75%学生认为通过努力,自己的英语成绩可以提高30%~50%及以上,这样的心态给了授课老师莫大的鼓励。
通过开学伊始的摸底水平考试、问卷调查以及与学生的不断互动,教师可尽早因材施教,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针对少数民族班的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有效掌握学到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授课时,培养他们做笔记的习惯。通过不断提醒、不断督促,大部分同学很配合。课后强调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作业内容可以尽量简单。在书面作业以外,可以适当布置口头作业,如以不断重复为主的口语练习。在微信的帮助下,教师课后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是很容易实现的。
藏族学生离开雪域高原,来到大上海。对于刚进入青春期的他们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是巨大的挑战,教师首先要想到他们的不易,而不能一味地带偏见,以学习成绩给学生划三六九等。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发现他们的长处,不断表扬,拾起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从事民族教育的教师应更主动一些,活泼一些,用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学习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孩子们也会支持并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传统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仍是民族班英语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选用适合的方式方法来优化调整课堂教学活动,让英语课变得有趣“好玩”。比如尽量避免单纯地讲解语法,而是用图片、视频、实物先从最基本的词性和简单句来带入英语语法的概念。例如在学习《新概念英语青少版第二单元What is it?》,英语单词wheel,hat,book,box等,对班上很多学生还是很陌生的。通过图片的一再暗示,全班以组为单位、以同桌为单位、以个人为单位,反复操练句型What is it?Isit a hat?Yes,it is a hat./No,it is not a hat.学生马上记住了这些生词。教师趁热打铁可以让学生观察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区别,肯定回答与否定回答的差别。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入英语句法和语法,而摒弃通常教学中枯燥的语法分析。教师也可以经常问他们藏语中相应的单词和语法,他们有了小老师的感觉,在藏语、汉语和英语的相互比较中提高学习兴趣。
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微信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情况,也可以作为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在朋友圈里,笔者观察到藏族学生喜欢用英语歌曲作为自己小视频的背景音乐。知识蕴含的文化,是通过词汇、句子、短文渗透的,于是笔者向他们推荐了优秀的影视片、歌曲、诗歌、对白的片段,引导学生接触健康的,摒弃不良的语言文化。另外如上文提及,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的音频视频,对学生的发音进行个别指导。还可以通过英语学习群,不断重复短语词汇,加深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知识的拓展。
英语习得的过程,从表面上来看是学生在学习一门外国语言,实质上来讲,这种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外国文化进行接触了解的过程。英语的课堂里,教师需要在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作为未成年人的中职生,民族班的同学要了解到他们同样肩负着代表中国的重任,需要我们用扎实的文化功底,实事求是的精神来沟通世界。英语学习既是一扇对外也是一扇朝内的窗口,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只有更好地学习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让英语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5 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技能培训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英语教学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尝试跨语言、跨专业的做学合一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英语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笔者2015-2016年分别为本校藏族施工班和装饰班的同学开展了现代木结构实训项目,引进国外的教学资源,通过企业的大力支持,两期培训取得了圆满的效果,案例得以在2018年第十届世界木结构工程大会World Conference of Timber Engineering的推广。培训中藏族班的同学不仅学到了相关的英语建筑类专业词汇,而且用自己的双手,男生搭建了木结构建筑的框架,女生则完成了建筑外观的防水和门窗安装。他们在上海对口帮困项目中掌握的一技之长,为他们回乡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同仁,为了实现伟大祖国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专长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