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什大学 曹飞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在历史教科书的编排上,要注意正文部分与辅助部分的结合。辅助部分的设计应多样化,具有教学上的实用性。”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了多次改版,但依然保留了“学思之窗”栏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共设置了34个此栏目,除了在第3课、21课和29课中设置了两个,第27课中设置了三个,其他课都是每课一栏,可见其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其他辅助栏目相比,学思之窗栏目与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思考点栏目是有问题组成,选取的问题是与旁边的正文内容密切相关,很好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历史纵横和学习聚焦栏目则主要选取了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历史知识,意在向学生解释相关的历史知识;史料阅读栏目则是选取了与正文内容相关的史料,重点培养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上述课文辅助系统的结构都是有一部分组成,或为材料或为问题,而“学思之窗”栏目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史料,另一部分是思考题。这种史料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与高考中的材料分析题相类似,符合当下的高考要求,切实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思之窗”栏目中的史料内容,主要是为了补充、佐证正文内容而叙述的史实。现行的统编版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思之窗”栏目设置的史料内容主要可分为下面几类。
2.1.1 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是学思之窗栏目最主要的引用内容。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书是以通史体例编写而成的关于中国史的教科书。在这本书中“学思之窗”栏目引用最多的就是历史典籍类的文献资料,共出现13次,多集中在中国古代史部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思之窗”栏目将典籍原文引用,这样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典籍中生动的事例和人物能够拉近他们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建立史学观念。其次较多出现的文献资料就是经典著作类,在书中共出现了10次。经典著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对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引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学思之窗栏目引用经典著作较好的增加了材料的文化底蕴,说理性较强。
2.1.2 诗歌
区别于文献资料的严谨性和客观性,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情感的表达。《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思之窗”栏目共出现三次,其中一次设置在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引用了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两首》,通过这两首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隋炀帝,使历史学习变得真实生动。除了古诗,“学思之窗”栏目还设置了与正文内容有关的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如第24课《全年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选用了歌曲《延安颂》,反映了抗日青年奔赴延安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
2.1.3 人物语录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语录共出现六次。人物语录往往掷地有声,具有真实性。在“学思之窗”栏目选用人物语录可以拉近与历史名人的距离,使其更好地与名人进行对话。通过对选用的人物语录研究发现其多集中出现在近代和现代部分,并且大多是做最新讲话,这些发言可以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了解时事。
“学思之窗”栏目不仅有多种类的史料形式,里面问题的设置也很有特点。问题设置和课文重难点相联系,并且提问方式多样化,使用不同种类的提问方式对课文重难点内容进行合理的、恰当的考查。仔细来说,提问方式根据数量、题型和考查范围可以划分为下面几种。
2.2.1 按数量划分
根据数量划分,“学思之窗”栏目提问方式分为单个问题和多个问题。单个问题就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所设置的问题与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密切相关。单个问题的设置能够使学生解答问题控制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学与思巧妙结合,所以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单个问题的设置占据主要地位。多个问题顾名思义就是连续提问,在本册书中提问数量控制在两个问题,通过对本书中多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提问的两个问题一般呈现递进方式,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这就很好的控制课堂时间,以免造成反客为主。
2.2.2 按题型划分
高考中的历史材料题基本是三大类型,分别为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等,“学思之窗”栏目上述三种题型都有涉及。简答题就是根据问题把答案简单明了地罗列出来。简答题的设置难度较低,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得到巩固。辨析题则是需要先说明观点再陈述原因的题型。辨析题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虽然材料辨析题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这种题型对于学生的应试水平的提升很重要,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所以材料辨析题在教科书中也尤为常见。近几年论述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热门题型。论述题相较简答题和辨析题来说,难度相对较大,解题时间较长,说理性强,具有较强的学科逻辑能力和探究能力。考虑到课堂时间限制等问题,“学思之窗”栏目中设置的材料论述题相较高考中的论述题简单一些。
“学思之窗”栏目按史料呈现形式分类可分为纯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种。纯文字史料是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呈现形式,它是用文字来叙述或描绘史实。“学思之窗”的文字材料基本与本课的重难点相结合并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扩充说明,确保学思之窗作用发挥到最大。图片材料在本书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只出现在第14和22课。但它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图片资料可以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针对历史学科的培养目标专家学者进行了详细的细分,提出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现行历史教科书中的“学思之窗”栏目就很好地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尤其是在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史料,而“学思之窗”栏目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史料,这部分史料的编写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层层筛选,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对学思之窗栏目加以利用,把学思之窗的内容巧妙地运用到教学环节中,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中,“学思之窗”栏目选用了两则史料,史料一介绍了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史料二则更详尽地介绍了南北官的职称,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一回答辽朝的职官设置特点,并从史料二中进一步加强体会。这则“学思之窗”的内容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学生通过分析史料认识到并能够阐释辽朝的职官设置的特点,使历史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新课改要求教师教学方式要由原来单纯的知识讲授转变为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学科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人物等,而如何向学生再现历史就需要借助各种类型的史料,“学思之窗”栏目里的史料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如果“学思之窗”栏目的史料内容与课程的重难点相关联,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在练习中加以巩固。如果“学思之窗”的内容仅仅是一个小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把史料运用到导入环节或与其他史料相结合使用。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学思之窗”栏目引用了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两首》,并结合皮日休的古诗,说说如何看待隋炀帝。这两首诗给予隋朝大运河很高的评价。在学习隋朝历史的过程中,隋炀帝这个人物是不可避免地被提及的。在高中阶段,学生对这一人物的了解多是在影视剧中获取,学生对隋炀帝的形象认知并不完善,甚至有的还对其产生误解,这对于他们学习隋朝的历史会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把“学思之窗”这一部分的史料用在导入环节,以隋朝大运河为切入点,引入隋朝的兴亡。在这一小节结束的时候,再出示这两首古诗并结合所学正文内容,对隋炀帝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历史学科所学的知识是过去发生的,不存在现今社会中,这就导致学生很难根据史料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学思之窗”栏目里面的史料一般是文献资料、诗歌、人物语录等,这些文字史料是前人对于历史事实的记载和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史料逐渐形成真实的历史表象,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学思之窗”栏目引用了商鞅在变法之前向秦孝公说的一段话:“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足多。”针对这一史料让学生谈谈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由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商鞅具有开创精神,并且创新意识强烈。“学思之窗”栏目对商鞅思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商鞅的措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形成特有的历史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