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理工学院 董伟萍
“课程思政”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新疆具有开展课程思政得天独厚的优势。共鸣理论认为教师授课效应属于典型的“感性效应”,而感性的效应可以说来源于精神的“共鸣”,如何实现学生与教师在育人环节情感上的共鸣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此,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鸣效果,增强专业类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是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课程思政的强大生命力在于教学过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专业课学习与思想启迪的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重视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质内涵在于以专业课程为育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活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传统课程思政的通病在于忽略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重在“教”与“学”、重于“输出”轻于“反馈”,形成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的“孤岛效应”。共鸣理论在于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通过搭建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充分体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持久发展的灵魂,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课程思政”的建设现实问题包括四个方面,即理念、能力、协作、资源,对于理念、能力、协作的层面来讲涉及的主体包括高校管理层、教师以及各学院、各部门之间,而对于资源层面主要指的是在课程层面对思政资源的挖掘。现阶段来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限制因素包括建设理念、教学方法、育人机制等方面,有效发挥其引导功能、提升功能、强化功能于育人功能。因此,要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为导向,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的育人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分解到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
共鸣理论通过提升课程思政的“热度”“深度”与“高度”,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首先,通过对经管类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归纳、提炼及加工,使教学素材更具特色和亮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以共鸣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程思政的讨论,深挖课程思政背后的爱党爱国、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课程思政教与学的“深度”。最后,从创新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作用发挥“合力”,增强“课程思政”各投入要素的协同能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情与共鸣特征,贴近学生心灵发展的需求和实际生活的需要,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亲和力。
在阐述专业类“课程思政”包含的共鸣要素的基础上,本文对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共鸣必要性进行系统研究,探寻以育人传导机制的视角探讨共鸣理论消除思政育人“孤岛效应”的作用机理,为后续实践研究进行理论铺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来分析课程共鸣的形成过程。此次,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探析他们对政治认识与价值认同的情况、对专业类课程教学蕴含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评价与建议,提升专业课教师学识素养、教学技能、人格魅力等素质,帮助专业类课程教师在学生思政工作中绽放光彩、彰显价值。最后,构建专业类课程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实践的内驱机制、构建联动育人机制,消除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
学生是课程思政育人环节的重要参与主体。在共鸣理论视域下,学生情感的共鸣是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总抓手,增强“课程思政”各投入要素的协同能力。传统课程思政中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而共鸣理论要求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内部自觉性”。基于意识响应和行为响应两个层面,学生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是关键一环,通过学生的反馈与评价,其他参与主体进行政策修补与路径优化。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厚植爱党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通过循序渐进,让学生自发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学习过程中去,实现教师外部引导到学生“内部自觉”的行为蜕变。
“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新疆高校专业课堂中,共鸣主要来源于专业课教育从业者施教内容的真理性及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思想,授课教师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设计课程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在教学内容上,要从“育人”本质出发,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中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融入价值引领。并将“共鸣”这一较为生活化词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创新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作用发挥“合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共鸣,贴近学生心灵发展的需求和实际生活的需要,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
学校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织者,要强化外部引导效应和榜样示范效应。通过培养教学骨干、教学新秀、课程思政示范观摩等方式,推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的深化,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课程思政推广路径。通过举办校内课程思政大赛,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形成以点带面、以线成面、由内到外、循序渐进的良好局面。同时,学校要加强师资平台,打造特色鲜明、理论功底深厚、甘于奉献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推动思政教育链有效发挥链接作用,重点围绕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支持力度、丰富专业课教师的德育学习平台、提升思政队伍、完善各种考核指标体系和教师培训制度等方面出发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有效提升髙校思政教育整体共鸣性。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和持久性工程,需要自上而下各级机构的共同参与和广泛协作。政府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一套“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成绩多级”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从奖惩机制、管理机制、思政课程平台建设、教育主题考核等方面入手,从教育理念上凝聚共识。在顶层制度设计方面,强化政策引导功能。通过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过滤效应,遴选出政治理论水平高、业务素养扎实、改革创新能力强的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对于有问题的教师坚决清除教师队伍,对不遵守政治纪律、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实施不定期整改,并完善退出机制。通过顶层制度优化,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保驾护航,切实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