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指导性教学”理念的小学英语课堂智慧教学

2022-03-18 00:03胡婧雯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7期
关键词:指导性情感课堂

胡婧雯

(北海市实验学校,广西 北海 536000)

202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走过了20个年头。相对于传统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具有挑战性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者、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与道德说教者,而是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角色的转变带动了学生观的转变,学生不再是单一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作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出现,同时也带动了教学观与师生关系的转变,进而影响基础教育课堂形态与评价标准。在基础教育追求教育均衡的今天,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非指导性教学”理念倡导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不谋而合,面对心性单纯又颇为活泼的小学生来讲,激发其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指导学生探究与合作,进而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与能力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一、“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关注个体的学生,以人为本。“非指导性教学”强调:人人都有学习的动力,都能够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教师是帮助学生去探索生活、实现学业进步的促进者;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态度与情感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

“非指导性教学”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主体展开的,而不是“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一定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与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非指导性教学”主张包括:(1)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学习者的课堂体验,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完善。(2)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与引导的形式,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注重探究与小组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3)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可以促使课堂氛围和谐,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接纳与理解,促进学生的个人进步。[1]

作为一种尊重学生,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与潜能开发的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育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对其课堂作用也有了更高的标准。“非指导性”并非字面上的“不加以指导”,而是如何正确与有效地引导与指导学生,真正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再是单纯告诉学生学习内容与解决策略,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真正达到带有求知欲地探究、借助小组学会共享与互助,获得除知识以外更深层次的课堂体验,使学生拥有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体验,真正意义上达到知情合一。

二、“非指导性教学”理念与小学英语课堂的联系

1.从“接受者”演变成“学习的主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英语课程必须“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对于语言的表达欲望比较强烈,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关于交通工具与问路话题中,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积极参与课堂。此时的教师不是让学生安静下来听自己讲解,而是要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发表观点,自由表达。面对短语与句型表达的正误,由学生充当评价者与修正者比教师直接评价要好的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断尝试与修正知识,进而获得学习的体验。同时,教师的鼓励也是相当重要的,渴望的种子在鼓励与正向评价中更加努力生长。鼓励可以把学生外在的附属内驱力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与追逐,形成稳定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拥有稳定的学习动力,无论前方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放弃对知识的追寻。

2.从“重智力”转变为“知情合一”

对于传统教学来讲,成绩几乎成为评价学生成败的唯一标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推广,教师的眼界被打开,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来看待学生,所以多一种眼光就多一方天空。从三维课程目标的提出,到现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从原来的毫无立足之地变得至关重要。同时,人本主义也强调培养“完整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是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开发,更需要有丰富的情感与愉悦的精神世界,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课堂中,关于介绍父母职业表达的话题中,学生们不仅可以灵活地运用单词和句型来表达自己父母家人的职业,也可以畅想未来说明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甚至可以述说自己对职业的看法以及自己为实现梦想如何行动。这样的课堂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更能让学生尝试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抒发自己的情感,虽然词汇量与表达能力受限,但是通过个别单词的简单描述,也可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不得不惊叹无论哪种语言都具有表达与抒发情感的特殊功能。

3.从“说教者”化身为“平等交流者”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罗杰斯,从流派名称上不难看出,“人本”一词蕴含着“以人为本”的要义。所以,罗杰斯极力倡导人际关系与其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比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在整个学校场域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必定会充斥着情感因素的,如何更好地运用情感因素与师生交流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是值得深思的。

古语云:“听其师,信其道。”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需要善用智慧把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感转化为学生奋斗的动力。例如,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教师以小组合作加分的形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起初,学生为了整组的荣誉,不断尝试现阶段不擅长的学习领域,如英语写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次教师的面批之下,学生与教师之间慢慢地形成了一种被激励与激励的隐形关系。在此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变多,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话语的激励以及对教师更加喜爱的情感,学习方式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这种情感也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变得有成就感,教与学双方都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4.从“苦读书”升级到“多彩生活”

在传统观念中,读书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因此有了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这句话中透露出学习之苦,如果学习总是苦涩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大好时光花费于这件不快乐的事情上呢?所以,怎么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热爱是值得深思的。如果连这份热爱都没有,怎可能有奔赴山海的美好生活呢?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不能把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扼杀在“苦读书”的摇篮里。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发现生活之美是极其重要的。例如:英语对话里,父亲生病后,孩子的关切询问,可以帮助学生们获得人性真善美的体验。在书本的语言环境里,体会交往中的彬彬有礼,明白日常交往的礼貌用语。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陶冶,学生不仅仅习得人类所积淀下来的知识,更能传承人类所拥有的美好品德,进而追逐美好的生活,才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看到星辰大海,海阔天空。所以,把“苦读书”升级到“多彩生活”需要教师挖掘自身潜能,拥抱智慧。

三、“非指导性教学”理念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策略

1.注重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

教育界广为流传的“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渐渐演变成“一杯水”与“源源不断活水”的关系。由此可见,社会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不再停留于“死水”一桶,而是需要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生命之泉。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因为人的身心是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而且也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以人为本”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个体中寻找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又要在规律的指导下对学生区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学生、研究教育、研究生活,不断反思、不断前进,成为自我培养的对象之一。

对于教师来讲,读书是很有必要的。专业的书籍,拓展的书籍,等等,这些人类上千年的文化与知识的积淀,对于教师可以起到滋养的作用。书读多了,视野就开阔了,心胸自然也就宽广了。在教育教学中,就会有不一样的看见,不一样处理问题的方式,对于课本的解读也会有独到的见解。

这样的自我培养,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也可以让学生受益。有时候,学生的向师性,恰恰为其埋下了对于学科热爱的种子。学科知识的掌握与情感的交融,让学生个性得以发展,让读书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2.重视教育沟通的正向性

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中,极其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沟通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往往忽略言语的力量,以至于用错误的沟通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的谈话,导致产生许多交流上的问题。

提到沟通问题,就不得不说到平等问题。对于中国来讲,学生对于教师以及长辈的尊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教师善于运用长辈的威严,容易形成权威式、严厉型的课堂风格。总觉得不严厉就无法压得住课堂、管得住学生,特别是在年轻教师的身上有更明显的体现,生怕不严厉学生就有所放肆。

对于教师来讲,自身的言语与沟通方式极为重要,恰当的交流方式可以使教师获得学生的支持与喜爱,学生学习兴趣深厚,教师自己的教育人生也富有成就感。借助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对于学生要严慈相济,落实到言语上也应该具有严慈相济的特点。

为了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上下功夫,这样才能通过教育实践的点滴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效果最大化。不变的是对于学习或品德等的原则性问题,教师需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可变的是对于无伤大雅的问题,没必要大动肝火、出言不逊,比起严厉的苛责与训斥,鼓励与表扬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隐性的影响,面对学生的成绩与课堂表现,教师不妨多用表扬与鼓励,比起冷漠与生硬的课堂评价,学生更接受正能量的激励与表扬。“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教师的言语也需要多一把尺子,从细微处入手,发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用真诚的语气与灵动的话语去欣赏学生、赞美学生,使学生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靠情感维系,靠言语表达。

3.树立因材施教的学生观

对于教师来讲,不仅要具有“大教学”观,即对于课堂上学生整体学习状态的关注,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具有“小教学”观,即关注薄弱学生的课堂状态,借助小组的力量,帮助这些学生步入正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于课堂与校园的小范围之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生观与教育观,使其观念跟得上时代,变得更深刻、更具有研究性。

同时,面对外界的各种挑战与压力以及自身的不成熟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会逐渐凸显。所以,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教师应具备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与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素养。因材施教的体现,不止停留在学生获得知识本身,更要体现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想法,正确引导,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校教育的真正受益者。

4.发挥家校合作的效果

通信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加强教师、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完善家校合作的机制可以促成家校合作“一股绳”的合力,实现家校合作最大化。

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家长立场的差别,看待学生也是有区别的,与家长的沟通成为了一门艺术。家长与教师间的距离如何缩短,不仅仅是相互尊重那么简单,需要教师花心思、下功夫。

对于家长而言,希望自己的小孩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对于教师而言,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出色、为班争光。在双方的想法中有交集也有区别,一旦处理不当,就会产生负面效果,甚至是严重后果。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家长观,面对课堂上产生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并有艺术的沟通。首先,教师需要站在家长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而不是匆忙地向家长控诉;其次,一切的沟通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跟家长一起分析利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良性的家校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也减轻教师的精神负担,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通过家校合作的渠道可以更加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及时帮助学生打开心结,因势利导,疏通思想,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总之,“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关注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培养知情合一的人,不仅对小学英语教学有诸多借鉴之处,也对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影响。摒弃实践的理论,显得苍白无力;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又会缺乏逻辑。作为心理学的一支重要流派,人本主义与当今倡导的学生核心素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非指导性教学”只有同教师个人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尊重教学规律,关注学生发展,才能品出其中的真谛。让理论的运用更加本土化、具体化,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完善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真正达到智慧教学与智慧教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指导性情感课堂
论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的发现及适用
公益诉讼指导性案例适用难题及其破解——以最高人民检察院19个指导性案例为分析对象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刑事指导性案例中的法律论证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性价值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