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英语学科德育培养路径探寻

2022-03-18 16:30林妙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德育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林妙娟

【摘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在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要落实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凸显学科的德育功能。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德育培养成效,英语教师如何探寻适合英语学科特点的德育途径和方式,成为英语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德育培养

学科德育是当前学科教学的重要使命和内容之一,英语学科也不例外。英语课程改革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科育人价值;二是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三是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要落实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凸显学科的德育功能,体现学科德育价值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学科德育的路径也会有较大的区别。当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德育培养成效,教师如何探寻适合英语学科特点的德育途径和方式,成为英语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英语学科德育的特征

“大德育”视域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本身又是一门人文学科,以其人文性、实践性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道德情感,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英语在形式上是门语言学科,但有别于汉语,它是中国了解外国、外国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英语学科德育培养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拥有民族自尊心的同时,学会接受并尊重异国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成为“会语言、懂文化、能交际”的世界公民。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英语学科德育培养的内容之一,但并不仅仅如此。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必备品格,包括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二是关键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英语的德育培养,是指在语言知识教学和语言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修养和示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规范,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在语言学习和积累的同时,强化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当前英语学科德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英语学科中德育目标的虚化。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英语学科所承担的德育培养的任务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部分教师只关注了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而没有德育目标。部分教师虽然关注到德育目标,但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较为随意,如“热爱国家,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等,这样一些远大的德育目标经常会出现在英语老师的教案中,然而短短一节40分钟的课,要如何落实这些大的目标呢?如果英语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是为了设置目标而设定目标,那么,过高过空的德育目标容易变成空喊口号,出现名义上的“加强”而实际上的“淡化”和名义上的“落实”而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第二,英语教学中德育内容的弱化。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大量、丰富的德育资源,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满足于掌握新单词新句型理解文章或者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某种技能,很多教师认为英语教材就是为了这些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服务的,学生掌握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就可以了。所以,教师没有对英语材背后的德育内容进行挖掘,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功能也就完全弱化。比如,在英语阅读课中,很多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新单词和词组;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技能”等,只要完成这些知识和技能目标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很多教师不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或者即使教材的德育意义很明显,因为和考试无关,教师不愿讲或者一笔带过。这些情况导致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被弱化,无法将知识传授与德育熏陶和身心发展融为一体。

第三,单一标准评价导致学科德育培养窄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纸笔考试的形式为主,评价形式非常单一,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只盯着最后那个成绩,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高中阶段考试题型以高考题型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得部分学生较早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再者教师运用单一的考试或测验结果性评价方式,导致学校里早早出现很多英语学科学习的“失败者”。但是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多元评价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并积极加以引导和利用,便可使之成为助推英语学科学习的积极动力。

三、英语学科德育培养探法

第一,英语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落实。为了避免德育目标太大太空泛,在一节40分钟英语教学课中能切切实实地落实德育目标,教师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应注意把德育目标具体化和实践化,在教学内容、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三个方面进行整体考虑,重点突出本节课的德育培养目标,而不求面面俱到。例如,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Journey Across a Vast Land的单元阅读文Seeing the True North via Rail,虽然是介绍加拿大风土人情的文章,但同时也是一篇适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的话题文章。在设计这节课时,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地通过课文内容融入德育培养目标——建立绿色出行观念,了解旅行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比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绿色出行,品质旅行重要还是网红目的地打卡重要,如何保护某些濒临消失的自然景观,以及怎样才是负责任的旅行者等问题。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和同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必然会得出正面与积极的答案。同时,学生会比对自身的旅行行为习惯,改变一些错误或陈旧的旅行观念,建立崭新地环保旅行意识,真正达到德育培养的目标。

第二,英语教材中德育内涵的挖掘。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德育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讨论话题、阅读文本等显性的教学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和内涵。同时,也应该具有敏锐目光,善于发现各种教材中蕴含的隐性的德育内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培养。例如,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People of Achievement的单元拓展阅读文Three Days to See教学中,除了指导人物类型文章的内容特点和写作方法之外,还应关注文中的主人公Helen Keller的人生起伏,引導学生思考一个从年幼就遭遇不幸的人如何克服种种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最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识帮助鼓励了众人并受人敬佩。从适当角度挖掘该单元的德育内涵,使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能够通过单元语篇的学习,了解逆境中如何正确面对困难,不放弃自己并且积极改变人生,最终实现有所成就。

第三,建立多元评价模式,体现德育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多元评价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现德育价值;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关注英语学习的过程,体会学习过程中的快乐;重视集体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集体是个人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集体成功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注重真实性评价,可以避免目无原则的“为了评价而评价”的形式主义现象;注重激励性评价,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英语听说训练中,部分基础薄弱学生会缺乏自信,羞于开口,或直接放弃。笔者在模仿朗读的听说课设计中,运用智慧课堂平台,根据学情,编选练习语句,鼓励学生开口朗读。学生通过使用学习平板的软件平台,录音答题,接受训练。学生口语练习能现练现传,老师则实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再是只用电脑评分软件直接给分,而是实时选择部分样版播放,并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通过群体评分加老师点评,学生能够实现比较他人改进自己,以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增加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这样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效果直观有效,学生训练积极性也得到增强。

四、英语学科德育培养成效和反思

首先,通过确立合适的德育目标,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生活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顽强的意志,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责任感和感恩心,学会珍爱生命,养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根据学段和教学内容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如小组竞赛、对话表演、话题辩论、主题演讲等。第三,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多元评价,比如课上的一次主动发言、对话表演中的一个角色扮演、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等,老师的每一次表扬与赞许,学习过程中的一次点滴进步和成功,都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第四,在英语學科中进行德育培养,既是帮助学生形成了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的过程。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保持总结和反思。比如,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分析与反思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整合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同时挖掘教材德育内涵,体现文化感知,引导品格塑造,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 .英语教师,2015(16).

[2] 袁辉.“思维品质学”核心素养引领的英语教学活动设计[J] .中学外语教与学,2018(3).

[3] 余丽华.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1.

3515501908233

猜你喜欢
德育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挖掘语文教材,寻找德育突破
试论如何提高班主任德育质量
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德育的培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