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喆 孙成芳 周志勇
摘要:目的 探究产后腹直肌分离采用电刺激治疗的社区康复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4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运动训练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社区康复疗效。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的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电刺激治疗可缩小腹围,缩短腹直肌分离距离,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电刺激;产后腹直肌分离;社区康复
腹直肌分离在产后女性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主要病理特征为腹部中线区域产生双侧腹直肌分离,分离间距大于2 cm[1]。腹直肌分离的主要诱因为羊水过多、胎儿体积过大、多胎妊娠等,上述因素可导致子宫体积过大,产妇腹壁扩张延伸,最终诱发腹直肌分离。产后腹直肌分离可导致女性脊柱失稳,诱发腰背部疼痛等症状,并可导致腹部处于膨隆状态,严重影响女性形体美观度[2]。临床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常规方案为运动训练康复治疗,通过不同运动方式可促进腹部肌肉收缩,使分离的腹直肌逐渐靠拢至腹部中线区域。运动训练康复治疗起效相对缓慢,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较高,远期疗效不佳。电刺激属于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物理治疗方案,通过持续性电刺激可提升肌肉组织兴奋度,诱导肌肉被动收缩,进而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3]。本研究旨在探究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社区康复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4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20)和对照组(n=20)。研究组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9.58±3.66)岁;分娩孕周37~39周,平均分娩孕周(38.45±1.06)周。对照组年龄26~34岁,平均年龄(29.52±3.64)岁;分娩孕周38~39周,平均分娩孕周(38.57±1.08)周。两组患者各项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超声检查及症状评估确诊为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后时间超过42 d,恶露干净,腹直肌分离距离大于2 cm;盆底肌力大于3级,伴有背部疼痛等症状;符合运动训练康复治疗及电刺激治疗指征;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电刺激治疗禁忌;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不同意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运动训练康复治疗
(1)跪姿收腹:医师指导患者保持四点跪姿体位,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垂直,肩关节与腕关节保持垂直,吸气状态下小腹部放松,呼吸状态下小腹部收缩,配合收缩阴道,每日训练2组,每组训练10~15次。
(2)仰卧抬腿:医师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双腿自然弯曲,分开双脚,双手放置于体侧。指导患者深呼吸,抬高右腿,膝关节适度屈曲,大腿与腹部紧贴,收缩阴道,吸气后放下右腿,采用相同的方式训练左腿,每日训练2组,每组训练10~15次。
(3)跪姿伸腿:医师指导患者保持四点跪姿体位,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垂直,肩关节与腕关节保持垂直,吸气状态下右腿伸向后侧,呼气状态下回收右腿并收缩阴道,采用相同的方式训练左腿,每日训练2组,每组训练10~15次。
(4)站姿收腹:医师指导患者背对墙面站立,臀部、背部及后脑紧贴墙面,雙脚与墙距离约为30 cm。指导患者吸气,腰椎紧贴墙面,收腹并收缩阴道,呼气后放松,采用相同的方式训练左腿,每日训练2组,每组训练10~15次。运动康复训练隔日1次,共训练10次。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治疗前指导患者排空膀胱,使患者保持仰卧体位,肌肉组织充分放松,医师将电极贴片粘贴于双侧腹直肌、肌腹区域,以肚脐为中心,距离肚脐±2 cm,利用电极线完成A、B两路的连接。完成上述操作后,医师选择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中腹直肌分离程序,设定脉宽为350 μs,电刺激频率为30 Hz,单次电刺激治疗时间为30 min,治疗期间依据患者机体耐受度调节相关参数,以患者产生肌肉组织被动收缩、肌肉震颤、麻刺感且未产生疼痛为宜。每日电刺激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10次为1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测量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2)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经超声检查腹直肌分离距离低于2 cm则评估为痊愈;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缩小但仍大于2 cm评估为有效;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未缩小甚至增大则评估为无效。痊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
治疗前,两组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妊娠是引发腹直肌分离的主要病因,女性妊娠后随孕周增加,体内激素分泌水平异常,腹白线硬度下降,两块腹直肌连接稳固程度降低,随孕囊体积增大,腹部肌肉承载的拉力显著增加,进而诱发腹直肌分离[4]。腹直肌分离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类型,生理性腹直肌分离距离较小,患者产后可自行恢复至正常状态。病理性腹直肌分离距离较大,患者产后无法自行恢复,可导致腰背部疼痛及盆腔内部薄弱,极易诱发腹腔及盆腔脏器移位,且患者腹部松散,体态相对臃肿,可影响外形美观度,为此需及早治疗干预[5]。
目前,广泛应用的产后腹直肌分离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运动疗法、腹式呼吸训练、手法治疗、腹肌与盆底肌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等,关于运动疗效在腹直肌分离治疗中的疗效尚存在争议,大部分研究认为通过对腹肌的综合锻炼可缩短腹直肌双侧肌腹间距离,保证白线的完整性,提升筋膜组织张力,使分离状态的腹直肌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运动疗效治疗前需全面评估盆底功能,如患者盆底功能偏弱,则需谨慎进行各项运动,以避免诱发腹腔内部脏器脱垂等不良事件。在运动过程中,不建议采用卷腹或仰卧起坐等运动,此类运动可导致腹直肌分离持续加重。
腹式呼吸训练也属于临床广泛应用的康复训练模式,其主要作用为全面激活内核心。产妇在产后数日便可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但剖宫产产妇需在切口完全愈合后方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过程中,患者需保持平卧体位,膝关节略弯曲,吸气状态下膈肌适度下沉,腹壁与胸部朝向周边区域扩张,盆底肌朝向下方区域扩张。患者呼吸状态下,医师指导其盆底肌朝向腹部区域收缩,腹横肌朝向肌肉所在位置收缩,双手放置于腹股沟区域,以感受腹横肌的收缩状态。手法治疗操作难度略大,患者需在完成腹式呼吸的过程中,将双手放置于腹前肋弓区域,吸气状态下适度用力加压,呼吸状态下双手协助腹部肌肉集中于腹白线区域。如患者身体状态孕妇,也可指导其完成小幅度的仰卧起坐运动,以改善恢复效果。
盆底肌训练对腹直肌分离具有突出作用,训练的主要部位包括腹横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腰方肌等,但训练过程中需控制训练强化,并依据训练效果调整训练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产后腹直肌分离治疗方案,通过电刺激作用可诱导肌肉收缩,调节肌纤维功能,进而提升肌力,改善腹直肌功能。部分患者腹直肌分离问题较为严重,通过常规康复模式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此时需进行手术治疗,常规术式主要包括腹壁整形手术、腹部筋膜折叠术等。
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周期较长,起效缓慢,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不足,无法达到理想治疗效果[6]。电刺激治疗为临床治疗神经、肌肉、骨骼组织病变的全新方案,治疗期间对患者腹直肌实施电刺激,可显著提升肌肉组织的兴奋程度,诱导肌肉产生被动收缩,进而提升腹部肌肉组织的肌力与弹性,使其逐步集中于腹白线区域,进而改善患者的形体状态[7]。电刺激治疗也可局部组织血液循环状态,对肌肉组织产生持续性牵拉作用,诱导胶原蛋白形成,刺激细胞增殖,提升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加速肌腱、肌肉及韧带组织再生,进而缩小腹直肌间距,使腹直肌逐步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电刺激治疗操作简单,单次治疗时间较短,无毒副作用,对患者配合度要求较低,大部分患者可耐受,通过多次治疗干预可对腹直肌产生持续性刺激作用,使其恢复至正常位置,进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8~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均小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电刺激治疗可缩小腹围,缩短腹直肌分离距离,提高治疗效果。
綜上所述,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电刺激治疗可缩小腹围,缩短腹直肌分离距离,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秋君,李哲.Flexi-bar运动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7(2):284-288.
[2] 高晶晶,姜斌,程鹤.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44(6):536-539.
[3] 赵杨,程芳,刘卫平,等.产后早期医疗体操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2):104-107.
[4] 徐菊芳,洪嘉颖,罗嫱欢.盆底康复训练配合仿生物电刺激及按摩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疗效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0):78-79.
[5] 刘星娅,龙金晶,曾凡英,等.盆底康复联合腹直肌分离电刺激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2,50(4):568-571.
[6] 刘雨汇,区晓贤,王彦青.腹部仿生物低频电刺激配合筋膜松解手法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探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8):33-37.
[7] 冯利娜,陈俊丽,梁杰芬,等.电刺激联合腹直肌分离锻炼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腹直肌功能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医学,2022,46(17):2129-2131.
[8] 孙宝琳,张春兰.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按摩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7):76-77.
[9] 王妍.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康复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与盆底肌修复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4):75-76.
[10] 黄雪映.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及预后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3):5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