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商学院经济学院 包莉丽
■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镇第二小学 黄艳银
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课程思政字面含义是指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文史哲价值观较为明显的因素,在非思政课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德智体美靠等教育,本质上属于交叉学科研究。小学数学课程虽然是理科的基础课程,但是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
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中,孝道文化是指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文化,其具有者较高的社会地位,例如,《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和《续神童诗》等启蒙国学经典中都有关于孝道的内容。
现实中,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例如,独生子女政策,教育和医疗成本的水涨船高,社会保障的日益健全等导致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6+1的家庭模式导致很多小学生养成自私和霸道的个性,稍微不满意就对父母拳打脚踢,稍微受到打击,就跳楼轻生,这都违背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孝道文化,不仅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国家治理。
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如下德育融合困境(梁玉龙,2021):
一是知行不一,教师的学科德育实践意识薄弱。调研发现,实践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道德教育的融入没有形成意识,主要原因是小学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在考试中地位很高,分数导向的数学会激励教师会集中研究如何让学生提高分数。
二是认识片面,教师对学科德育内涵理解不全。调研发现,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德育的外延和内涵。教师集中精力研究如何让学生提高分数,由于机会成本高,进而会忽略对德育的全面了解和学习。
三是教师对教科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尽管人教版数学部分教科书中有一定的资源,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十二册教科书中包含蕴含数学知识的人物故事、展现数学科学性的文化艺术遗产、推动社会生产进步的科学技术、体现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体现民间文化的风俗节日等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并未涉及孝道文化。
四是学科德育实施的途径、方法比较单一。现有小学数学德育主要通过下课升国旗的爱国主义教育,数学试题中虽然有一些课程思政的素材,但是这种方法和途径过于单一,难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五是德育实施缺乏持久性和合理性。实践中,为了应对期末考试,很多体美劳的课程直接让位于小学数学课程,导致德育实施缺乏持久性。
六是教学评价比较单一,缺乏德育评价导向。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价仍然是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指标,没有融入德育评价。有时候教育甚至偏离了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实践中,教师仅仅对分数高的学生比较关注,对分数不好的学生冷眼相待,在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学中,甚至一年都很难和一个学生认真进行一次对话。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交叉学科授课(包莉丽,2020),落脚到数学中是指将思政学科融入小学数学中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学习思政学科。以孝道为例子,就是用数学的方法去弘扬孝道,让学生学习一种感恩的情怀,具体用下面的几个点分析如何融合。
(1)学生的吃穿住行占家庭总收入的计算题。
首先,计算从出生至今的吃穿住行费用。让学生自己计算一下,从嗷嗷待哺的婴儿一直到现在,父母需要花多少钱将其养大?按照生活费(纸尿裤、奶粉)、疾病(住院费、门诊费)、培训费(英语、机器人、幼小衔接班)、穿的衣服和旅游等几个项目,分别计算出单项数字,然后用Excel累计加总。通过累计加总,学生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惊人数字?面对这个数字,学生的反应又如何?
其次,询问父母的工资和奖金等收入。通过询问父母、父亲或者母亲、爷爷和奶奶、外公和外婆,他们的收入的加总是多少?
最后,将自己的花费和家庭的收入花费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法,让学生了解花费在自己身上的钱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是多少?
通过这种计算,带给学生一种情感上的冲击,从而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亲情和孝道的种子。
(2)父母陪同学生和学生关心父母时间的计算题。
采用计算时间的对比法让学生感受亲情的弥足珍贵。设计这样几组对比题:
一是对比父母照顾我们的时间和我们关心父母的次数,说说自己的想法;例如,婴儿期1~3个月父母整日整夜的陪伴,幼儿期父母的陪伴时间的计算等。
二是对比父母为我们过生日的次数和我们记住父母生日的次数,谈谈内心的感受;例如,翻阅生日照片,看看父母为你过生日做过哪些事情,父母为你的成长做了哪些记录?
三是对比父母与你一起每年的照片。通过观察家里的老照片,找出父母从结婚到现在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与我们从出生到现在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通过这种直接的对比,会让亲情的种子慢慢地在学生的心里破土发芽。
(3)作品的计算题。
一是亲情类文章数量的统计,如贾平凹的《祭父》、鲁迅《三味书屋》和高尔基《童年》等文豪对父母的描述,让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写出感悟父母的文字。
二是让学生记录一些父母为自己做的细小事情,例如为自己洗衣服、陪自己做游戏、给自己买好吃的做好吃的等,感受和父母一起的快乐时光,写下令自己感动的场景,使其体会亲情的温暖。
三是播放有关亲情的音频或展出一些亲情照片,让学生在感动中反思。如《了凡四训》中讲述的两个令人深省的故事。一个是《小牛救母的故事》,有一个屠夫要杀一头母牛,可是等他拿刀子的时候却找不到了,原来小牛将刀子叼走了,小牛为了救自己的母亲将刀子吞到自己的肚子里去了,屠夫被小牛感动,九江母牛和小牛都养了起来,让其终老;还有一则《乌鱼》的故事,乌鱼妈妈生了小鱼后,会累的双目失明,因此,无法觅食,小鱼围在母亲身边恋恋不去,它们知道母鱼就要饿死了,于是就一条一条游进她嘴里,母鱼误以为是别的鱼,就把它们吃掉了,等母语恢复了元气,眼睛复明后,看到吃的竟是自己的孩子,就停止吞食,绝食而死。以上两个故事中的小牛和小鱼让人感动。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窥见,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统计数据和家庭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习,如何激发教师的思政学科的学习欲望呢?
学校需要对教师如何学习进行指导。新加坡国立大学将“未来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并认为从事教育的人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学习,又如何来帮助学生学习呢?双元理论给教师学习新的领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1991年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JAMES G.MARCH最早提出组织学习的两种方式:开发式学习(exploitation)和探索式学习(exploration),探索式是学习新的知识,能带来长期的效益;开放式是在旧知识上进行拓展,只能带来短期回报。二元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为了提升长期的能力,需要结合两种方式,在挖掘就的专业知识的同事,学习和弥补历史、哲学、道德等思政领域知识的不足。
授课中可以将中国璀璨的历史和哲学知识融入教学全过程,如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等孝经中的内容延伸到小学数学课堂,教育学生尊重父母,爱惜自己。教师要具有哲学素养和历史素养,只有多个领域的结合和不同视角的教学才能让学科的发展更加长久。
具体来讲,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思政能力和水平,弘扬孝道美德。
一是建立制度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一方面,学校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学相关思政课程,包括哲学、法律、历史等学科,从中挖掘和小学数学有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思政学科进行培训,并将思政学科纳入教师考核机制。
二是组织专家提高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思政元素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一方面,专家积极收集民间小学数学教师日常激发的思政灵感,并将好的案例汇集成册,供教师参考;另一方面,学校积极组织教师采纳并在课堂上对相关思政素材进行利用和讲解。
三是改变当前分数评判的考核机制。尽管大环境是高考制度,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讲文明,讲道德却是学校和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思考的。学校可以通过改变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激励机制,在考评中加入教师对学生道德水平的引导,或者对发表课程思政的文章进行表彰,评优评先的必要条件等措施,改变当前的单一考核机制。
当前宏观环境的高考指挥棒让小学数学教育等课程面临唯分数论的现状,尽管教育部一直呼吁素质教育,但是大量小学教师和家长为了学生的分数能够考入重点初中,依然没有实现素质教育,家长为此对孩子的百般迁就,导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发生裂缝,如何修补裂缝需要学校、家长和孩子都进行反思。
孝道文化在小学生中的弘扬和实践,不仅仅可以修复家庭由于学业压力导致的不和谐,更进一步的倒闭学校和教师采取真正的素质教育。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引导着,在思政和德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理应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拓展视野,研究如何将中国优秀的孝道文化融入学生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