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肖 然
根据从古至今物理学史的发展历程,以及物理学内部分支学科指之间的内在联系,自1949年以来我国物理课程体系基本稳定在“力—热—电—光—原子”的编制模式中。可以看出,我国物理教育向来重视知识本身的结构体系,强调概念定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国家教育部于2018年正式发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各省的实施,新高考制度的推行和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在相继进行中,这也给一线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的实施情况以及在这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当前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比于原先所采用的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总体框架没有较大变化的前提下,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强调物理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对“育人”的价值和作用,使教学的目标更加具体。此外,2017年版课程标准还针对物理实验以及科学探究能力有了更加系统的要求,对规范教学任务和考试命题等评价性模块有了建设性的指导。
在课程目标方面,2003年版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对于价值观三个部分。2017年版物理课程标准则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旨,即围绕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基本要素,加强人文方面的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步发展,将以教师为主的课程教育模式转换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此外,为避免学学习过程中过于功利,导致选修课程不受重视而被放弃的现象,2017年版课程标准将往年的选修模块调整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稍加限制了选修部分,在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同时合理分配课程内容。
表1 2017版和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比
根据高中毕业要求的物理课程内容,2017年版课程标准整体对于知识涵盖范围以及深度都比2003年版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高,由此可见新版课程标准对于学生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应对手段来说都更具有挑战性,当然其作用旨在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对于高考选修模块,2017年版相较于2003年版基本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将热学部分选修内容调整至必修,减少了部分选修模块,进而更加着重于实验操作的能力要求。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势必会给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带来重大的改变,然而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初期,仍会有许多现有因素会影响其实施效果。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学生所面临的升学考试压力和当前推崇的素质全面发之间展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冲突。就物理学科所涉及的高考而言,现有的高考制度还不足以支撑教育体制改革。科学探究活动作为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一项教学内容,有别于将先前传统的知识传输型教学模式,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参与,从而主动吸收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然而开展探究活动或多或少会影响原有的完整教学进度规划方案。因此,由于来自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学校多方面的顾虑,在还没有新的合理教学规划之前,新修订的物理课程标准还需要高考改革的同步对接才能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目标。而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同样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在本文中不做过多赘述。
与此同时,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修订内容的掌握也成为影响推行进度的因素之一。由于新课程标准推行还处在初期,虽然多数教师拥有符合新课程标准修订的理念,但许多教师和学校领导仍习惯于旧版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教学水平普遍偏高的高教龄教师群体,这就导致了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成果与预期相比较低的现象。此外,还有现有大班教学制度、学校硬件设施、学生自身水平等因素同样也会影响到新课程标准的施行。
课程标准的修订给现今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配合推动教育体制的革新,现有的物理教学手段需要更新改进。教师的研修、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现代学习方式的建立,体现新观念的课堂教学,各学科动手活动的落实,学生学业质量的大数据分析,个性化的评价与指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都离不开新兴技术的支持。这些都与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真正高水准的实施密切相关。
新版物理课程标准在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同时,还需要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从而提高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一门重视实验验证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建立科学思维以及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是物理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目标。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电子信息技术或许反而能在将来更好地辅助物理学科的教学。目前已有的实验探究内容结合人工智能、线上远程等手段在将来能够都得到拓展,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深入的探索也就能够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