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晋刚,房子仪
(阜阳师范大学a.信息工程学院;b.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共青团要以“推优”为工作抓手和切入点,切实开展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育人实效。
“推优”工作的实质是共青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团员中的优秀分子以充实壮大党员队伍。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加强党团共建、完善工作机制,1982年12月召开的共青团第十一全国代表大会,将“推优”任务正式写入《团章》;《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意见》规定了发展共青团员入党一般应该先经过团组织推荐。《意见》肯定了“推优”工作的重要意义,确认了共青团独特的后备军地位,体现了党对团组织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表明了党团组织的特殊政治关系。《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推优”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加强对团员的培养、教育,提高团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推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优’工作的主要目的”[1]。
目前,“推优”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大学生团员加入党组织的必要环节,关涉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是高校中备受青年学生关注的重要工作。从有关规定及工作程序来看,党组织必须基于团组织的“推荐”意见才会讨论研究是否将符合条件的推荐对象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党组织1年以上培养教育和考察,经广泛征求意见、党支部委员会讨论通过、上级党委审查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发展对象中表现优异且符合入党条件的,可依《党章》规定程序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可见,作为加入党组织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推优”对于每一个渴望入党的青年学生来说都是异常重要的。因此,“推优”在高校中是一项大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的工作,具有深厚的青年群众基础。
共青团是党为组织动员青年而创建的组织,对青年开展教育、用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武装青年始终是共青团的中心工作。1922年5月,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对青年团的教育运动作了详细部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及青年团建设。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指出:“党和团的领导机关,……善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组织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2]。1957年5月15日,邓小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强调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将承担历史重责,“这个任务,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青年一代,……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3]。虽然形势的发展以及党的中心工作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变化、且共青团的组织职能也随之深化并拓展,但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青年的根本职能始终没有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如继往地对青年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强调共青团要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要努力帮助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使他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增进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青团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为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
高校是青年学生高度集聚的场所,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高校就成为了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域。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为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工作,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指导思想,强调高校共青团要“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要“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改革创新思想引领工作面向不同类型学校、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5]。《实施方案》赋予了高校共青团新的时代责任,也为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施路径。
《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要“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改革创新面向不同类型学校、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5]。在“推优”工作中落实上述要求,首先要处理好思想引领的长期性与“推优”工作的阶段性、高校共青团的总体工作与重点工作的关系。
在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背景下,“全过程育人”即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方面的长期性。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实施主体,高校共青团须把思想引领贯穿于大学生在校的整个周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年级、每一个阶段。在这个持续的进程中,“推优”这一阶段性工作就突显其重要价值。为了与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相衔接,高校共青团“推优”一般在每年3月和10月进行,从发布工作通知开始,中间经过基层团支部酝酿“推优”候选人、民主评议确定推荐人选名单报送团委考察审核、团委签署意见向党支部推荐等工作环节结束,历时两至三周。从形式上看,“推优”工作程序民主、环节连贯;从内容上看,“推优”中要考察推荐对象两个学期以上的综合表现,尤其是思想政治表现,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工作成果奠定了“推优”的基础,而“推优”则是对思想引领工作成效的检验和确认。
青年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发展,政治意识不断觉醒,参与政治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对于大学生来说,加入党组织是表达政治参与意愿和实现政治需求的切近选项。一般而言,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大学新生们往往会形成一个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高峰,很多班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比例超过60%。这时候,从高校共青团“推优”工作角度看,大学生至少分出了两个层次的群体,即未申请入党学生和入党申请人。入党申请人中的优秀分子如经高校共青团“推优”并且被党组织接收,就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虽然已被团组织“推优”到党组织,但团组织却不能一“推”了之。由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面貌仍然是团员,团组织有责任对他们继续教育、培养;而且,作为党组织的工作助手,团组织有义务跟踪培养其向党组织推荐的优秀分子,促使他们更快更早基本具备党员条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群体数量较大,学生党组织虽然已将其纳入培养教育考察范围,但受到实际工作力量制约,很多经常性、基础性的培养教育工作往往主要由共青团组织承担。这样,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就可以“推优”为载体,分为未申请入党学生、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三个层次类别予以实施。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高校各级共青团组织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必须坚定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则要针对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分类实施思想引领。
其一,对未申请入党学生的思想引领。从理论上说,大学生都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在现实中,高校中存在着一个未申请入党学生群体,这个群体的数量占比在25%左右。在“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这个发展党员工作总要求前提下,近些年一些地方性高校未申请入党学生数量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大学生未提出入党申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尚未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二是成长进步的自觉意识不够强烈;三是缺乏入党相关知识。有没有提出入党要求,现象上看是大学生个体行为上的差别,本质上看则是思想认识上的差别,是由行为主体思想政治发展的实际状况影响和决定的。未申请入党学生的规模和占比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工作成效。因而,高校团组织要高度关注未申请入党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重在引导他们“闻道”,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感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应以班级团支部为引领主体,通过召开团会和开展团日活动,加强团章团史学习,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向入党申请人思想转化创造条件。
其二,对入党申请人的思想引领。入党申请人是初步确定了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大学生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大部分学生是基于政治理想而真心向往党组织的,但也有部分怀着实用主义目的提出入党申请的,甚至还有少数随大流以及其他原因提出入党申请的。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能主动地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并表达政治愿望,都可以视为一种追求政治进步的表现。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是入党申请人的权利和自由;而能否被接纳,则取决于党团组织的培养、引导和选拔。加强对入党申请人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组织要重在引导他们“悟道”,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性认知,将科学的理论内化于心。院系团委要组织入党申请人(大学生)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对其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史国史及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提升对党的感情认同、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入党动机,早日在“推优”中脱颖而出。
其三,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引领。入党积极分子即是经团组织推荐、党组织接纳作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申请人。在高校中,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一般占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中比较优秀的群体,他们政治觉悟高、思想积极、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在学生中发挥着骨干作用,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支持力量,因而,高校党组织已经把他们纳入培养考察和选拔的视野。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要努力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重在引导他们“行道”,将科学的理论外化于行,提升实践本领。一要坚持按照党员标准来教育培养,为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奠定基础。高校团委要通过“青马工程”和团课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理论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其头脑,引导他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要发挥实践育人特色优势,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素质拓展活动,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学以致用、增强能力,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开阔眼界,坚定“四个自信”,立志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任而努力奋斗;三要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服务师生中体悟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强化宗旨意识;四要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党章党史学习,强化党的观念,培养他们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的觉悟,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做到在思想和行动上入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团的工作的领导,为团组织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条件”[4]。对于高等学校而言,高校团组织的“推优”工作必须置于学校党委的统筹领导下按程序、规范开展,如此方能做好“推优”工作、充分发挥团组织思想政治引领的职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只有坚持党的领导,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因而,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共青团“推优”工作及分层分类开展思想引领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从根本上说,对青年学生实施思想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青年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当代中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必然构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6]。而且,《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7],那么,“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队伍,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必须坚持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有针对地实施思想引领。
众所周知,共青团是党的青年组织,团的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团的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要建设好这一伟大而基础工程,必须首先建齐配强一支专业工作队伍、必须得到高校的“党、政、工、学”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真正落实大学生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一是成立团校辅导教师队伍。聘请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担任校级团校辅导老师,聘请院系党政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担任院系及团校辅导老师。二是成立工作领导队伍。可选聘优秀青年党员教师担任兼职(挂职)团委副书记,也可选拔优秀学生党员充实院系团组织,优化院系团组织班子结构,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实现事事有人做。三是成立执行工作队伍。激活班级团支部、把以团支部书记为主的班级团干部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成为团组织工作的支持力量,实现人人有事做。同时,可招募学生党员担任团学工作志愿者,作为学校及院系团组织与班级团支部之间的联络员,这样既能锻炼这部分志愿者的工作能力,也能为团组织培养潜在的后备人才。
为确保思想引领落地落实,高校共青团必须对团组织活动实行科学管理,对大学生参加理论学习和组织活动情况进行严格考核。首先,高校团委要更新工作理念,加强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注重过程管理,不仅要精心设计团课主题,还要加强课堂管理。团课班主任要坚持跟班听课,严格考勤,督导纪律,增强团课的严肃性;校团委则要总揽全校团学活动,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方向,规定必须开展的工作和活动,增强活动方式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加强活动现场指导,争取做到院系团组织活动校团委派代表参加、班级团支部活动院系团组织派代表参加,以提高团组织活动的规范性和育人效果。其次,可实行积分考核制,制定积分实施细则,根据大学生参加团课和团组织活动的次数、层次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思想纪律等表现记录积分。活动的组织单位负责记录,上级团组织的现场指导老师或领导确认签字。同时,考核积分应区分必须达到的最低积分以及有资格参加团组织评优的积分等若干层级。高校共青团把考核积分作为评判大学生综合表现、特别是思想政治觉悟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优先把得分较高者推荐给党组织、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及预备党员推荐人选。
诚然,强调在“推优”工作实际处中分层分类开展思想引领,并不是硬性区分青年学生的年级层次以及是否有意愿申请入党等情况,而是根据其思想发展规律及团组织的职责使命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通过构筑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格局,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有形的载体,使教育的效果可感可知,便于高校共青团组织对思想引领过程进行反馈调控,而且可以有效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激发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助于实现“三全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