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倩秋,金乃玲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现代民居既作为现代人类日常居住的重要场所,又为现代人类的农业生产及其生活活动提供极大的便利,此外还对人类环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而楼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结构上,都为传统民居的留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要在有效的设计理念的指引下,将现代生活模式科学地引入到传统民居改造过程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传统民居改造水平,从而创建一个适宜的居住内空间[1]。而楼梯对于建筑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楼梯改造设计对徽州地区民居的保护和改造有着重要意义。
楼梯是用于连接较大垂直距离的一种建筑设计,作为楼层之间和高差较为大时的交通联系设计。而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已明确镌刻着有一条楼梯,楼梯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作为楼层间垂直交通。无论现代楼梯制作得有多么精致和美观,首先最需要满足的是最基本的交通功能。随着自然界的不断发展演化,人类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继续生存发展下去,躲避很多凶猛野生动物的突然进攻,登高就逐渐成为早期人类寻求生存和安全的基本需要。于是,早期的人类受到此种特殊登高探险条件的巨大启发,就在建造房屋时将室内地面的高度提升,以此来躲避凶猛的野兽,从而产生了楼梯的建筑雏形。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人类建筑的不断进步,楼梯在构建有一定楼层的建筑过程中成了一个必备的重要功能构成条件。
在古代技术与材料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证同样的面积,做狭长的楼梯比做方正的更容易实现。结构梁基本是木材,太长就容易断,所以走短边搭梁是比较智慧的做法。楼梯顺着长边走,窄也就是自然的了。而且,楼梯并不需要太宽太平缓,因为古代并没有大件的家电搬运,即使是较大的木家具搬运也是较轻的,可以使用绳子吊上二楼,甚至是拆卸重组。徽州民居基本上是木结构建筑,二层的民居很多,狭窄且陡峭的楼梯很多。
建筑功能和合理使用建筑空间的各种结构形式变化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联。早期建筑的主要使用空间在楼上因而楼梯在天井两侧靠近入口结构显眼无遮挡,方便进门后直接上楼。而到了后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频繁的私人社交活动,楼下厅堂逐渐成为接待和活动的重要场所,楼上空间的使用功能私密性更加增强。到了清代,楼梯的位置从入口处逐渐挪入民居深处,变成厅堂后隔板间隐蔽而又狭窄的楼梯间。此外民居二楼大多为女眷居住地,她们下楼的机会很少可能也是造成楼梯如此设计的原因。
徽州民居大部分为单跑直跑木楼梯,而之所以用木材料建造楼梯,是因为其地处山区,盛产木材,且当地人种植各种木材便于使用。只有当进深尺寸不足时,才会有几级石质台阶。而徽州民居楼梯根据平面造型以及天井设置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设置形式。
(1)“回”字型民居楼梯平面
“回”型民居平面即与三间上房隔天井相对建三间两层高的下房,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间两层厢房用来连接上下房,大致形成一个封闭的“口”字,而楼梯通常设置在房间最北边[2]。从图中可以看到并没有窗户,也就意味着没有自然通风和照明。
图1 “回”型民居平面
(2)“H”字型民居楼梯平面
“H”型平面是徽派民居的传统平面组合之一,俗称一脊翻两堂。“H”形民居平面主要通过背靠背的两个三合院将中间厅堂一分为二从而划分为前后两个空间,中间厅堂合一屋脊,前后一般有两个天井,前面一侧连正面的高墙,后面天井连接后面高墙[3]。由于楼梯间没有窗户,同样没有自然通风和照明。
图2 “H”型民居平面
(3)“凹”字型民居楼梯平面
“凹”型民居主屋两层,上房三间,两厢各一间以及天井组成,天井前用高墙封闭。楼下明间为厅堂,两厢为卧室,天井右侧开门通往厨房及辅助用房,主屋前后各设一院落形成组合式民居形制[4]。和“回”字相差不大,楼梯间位置也是设置在房子北边。
图3 “凹”型民居平面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无论是何种形制的建筑平面,基本上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楼梯所在位置没有很好的通风照明,依据现代人生活习惯的要求,不仅楼梯无法长时间存在使用,住户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居住体验感。
从图绘可以看到现存民居楼梯陡峭且安全性很差,不符合当代人体工程学要求的楼梯形式,从剖面图中可以看到在高4.6m的空间内要通过抬高台阶来达到上二楼的目的,而目前对于室内楼梯的布置规定有住宅踏步最大高度0.18m的要求[5],所以不管是从我们人体实际感受还是数字计算,都可以感受到诸多不便。
图4 改造前民居剖面
对于年轻人来说爬楼梯也已成为如此困难的存在,而村子里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腿脚不够利索,这样的楼梯不但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太多便利,还存在着安全隐患。此外,楼梯间由于过高且没有照明以及开窗等设施,在爬楼梯时仅依靠二楼开门以及天井带来的光,使得居住的人在夜晚上楼成了一件难事。
3.1.1 自然因素 徽州地区地理位置处于中亚热带北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常年多雨,使得楼梯在适应性问题上值得人深究。木楼梯受自然风化、生物侵蚀,久经风霜后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完整性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徽州民居从明清时代传承下来已经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木材面临老化被腐蚀等等问题,木板松动,有摇摇欲坠之感,这又降低了人的使用感且大大增加了不安全性。保留古老的东西是古往今来保护和传承的基本方式,然而在如何满足当代居民正常生活情况下改造楼梯却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3.1.2 人为因素 徽州民居历经百年风雨,楼梯的耐受程度与人的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楼梯作为连接建筑两个平面之间的载体,丰富了空间层次、使空间连续,是建筑中的小建筑。但是人来人往,日积月累的踩踏,对于材质是木头的楼梯也会造成很大的损伤。现实中,很多宅子里居住的老人已经不怎么使用二楼空间,顶多将二楼作为储存空间,偶尔需要时才上去,且调研中到达的几家宅子将楼梯间的门锁住,徽州民居二楼也是民居瑰宝传承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楼梯给人带来不好的感受从而减少了楼梯的使用,这颇让人遗憾。
徽州民居楼梯损毁的内在因素分为两点:材质和建造形式。
(1)从材质上来说,木楼梯比石楼梯容易损坏得多,木材质坚固性、耐腐性、承载力都较差。同时易被虫蛀使得木质楼梯在几百年的风霜洗礼下不可避免地老化和损毁。
(2)从建造形式来看,木楼梯的建造形式和设计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方式。民居楼梯只为了简单通行的存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的需求。它的加固技术、搭接方式也都十分简单,结构抗性低,稳定性和耐久性都十分有限。
表1 房屋楼梯现状表
对于好的传统民居存在形式我们应当保留,但对于现代人的生活中作用不大的楼梯,我们就应当对其进行改造设计,让其成为适应现代人生活的楼梯形式。其疏散问题是现代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关系到居住者的安全。天井的位置不同,造就了不同平面的存在,而不管楼梯位置如何变化,它所拥有的缺点都大概相同。使在改造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民居本身的平面形式以及天井的位置,将楼梯改造的更加合理。同时对于楼梯的形式以及材料也要进行仔细推敲。在楼梯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楼梯的设计感和安全性基本原则主要上是从楼梯内部踏步结构设计的安全度和施工用料上的感中得以体现的。楼梯是家用的,安全性自然是必须仔细考虑的因素,所以踏步的设计方式不宜出现太多的浮夸特点。踏步的整体设计不仅需要宽窄恰当,同时也需要加上适中的专为休闲设计的承托平台,没有专为承托平台设计的木地板楼梯和小踏板肯定无法让人整体感觉舒适[6]。日本人直广竹一编写的《楼梯间内人流合并特性研究楼梯的设计》中写到:为了保证上下楼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在设计上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坡度[6]。如果想轻松地拾级而上,就需要给楼梯一个延伸的空间。室内楼梯的安全舒适对于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尤其重要,因此在设计时一定要将安全性放在首位。
4.1.2 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原则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设计最初的目的,而楼梯作为房屋整体构成的一部分,在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楼梯的使用功能。而它的安全使用保护功能不仅在于楼板的主要承重支撑,也在于起到充分保护人体的楼梯扶手,考虑到使用者上下时的安全,从而给人以舒适的使用体验感。
4.1.3 舒适性原则 舒适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无论是以前的楼梯还是改造后的楼梯,其最终都归于居住者使用,因此保留楼梯的舒适性也是楼梯改造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同济大学朱保良教授在《坡·阶·梯:竖向交通设计与施工》中详细总结了楼梯设计的七项基本准则:舒适、安全、坚固、美观、防火避难、采光通风以及经济合理[7]。由于徽州传统建筑主要呈横向发展,楼梯一般只用作登高,且以木楼梯为主,坡度很陡。徽州民居改造应根据现代人生活方式来对其形式进行设计。以黄山市黟县屏山三种民居原型改造以及徽州民居改造设计为基础,如以下所示:
表2 房屋楼梯改造
图5 改造后民居剖面
从图绘可以看到改造过后的楼梯已经符合当代人体工程学要求的楼梯形式,从剖面图可以看到在高4.6m的空间内通过将楼梯分为三个梯段来达到上二楼的目的,可以降低楼梯陡度,便于人上楼,而中间设置的停留梯段也使得上楼梯更加安全。
徽州民居整体建筑体量较小,交通空间作为其中重要的辅助空间,以较小尺度的状态呈现,通过前文对楼梯整体改造后平面与剖面的展示,应该做的是将其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如以下较好案例进行补充说明。
案例一:西溪南溪边人家民宿改造
民宿楼梯设置于原建筑侧房内,与传统民居楼梯形制相似为单跑楼梯。
图6 民宿楼梯
案例二:呈坎花筑民宿改造
与传统民居楼梯形制有所不同为折跑楼梯,增加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的扶手,充分考虑人性化,同时使用与原有楼梯相似材质,与整体室内环境较为融合,符合传统建筑风貌特色,但楼梯间采光通风由于原建筑自身局限性仍稍有不足。
徽州传统民居是中国民间建筑技术的瑰宝,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楼梯结构设计的技术标准化也逐渐覆盖了全部民居房屋的建造,但显而易见这不是我们民居改造需要的最后结果。目前,我国许多楼梯设计采用国家标准,更甚者全盘接收国外文化,不管是一栋民居建筑亦或是里面楼梯的设计,都应该在改造过程中不千篇一律,和当地文化有相联系之处[8]。设计者的生搬硬套可能会最终导致旧的传统楼梯被设计得更加粗糙僵化,而一些新的建筑楼梯设计根本没有新的艺术生命力,而这恰恰也是现代人逐渐无视传统建筑情感与忽视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自然表现。设计更应当强调的是楼梯的多样化、个性化和联想到自然界有机生命的生长,寄予楼梯一个生命的色彩,在严格遵循楼梯建筑设计更新原则和基本要求的同时,更为灵活地通过艺术创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建筑楼梯设计形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