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观”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以“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为例

2022-03-17 21:03李娅婷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8期
关键词:辛勤劳动劳动精神

■李娅婷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新时代劳动观的科学指导下,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创新,是新时代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社会主义教育鲜明特色和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理论基点:新时代劳动观的内涵阐释

厘清新时代劳动观的科学内涵,需要我们从三个维度去思考: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劳动;二是我国劳动人民应该如何去认识劳动;三是我国劳动人民应该如何去践行劳动。

(一)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使人成为人,劳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通过劳动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目前我们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全体人民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坚信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方面,幸福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每个人要想获得美好的生活,需要靠我们不懈努力地持续奋斗,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劳动助力整个社会快速发展,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够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够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国人民正是凭借着勤奋劳动,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华夏文明,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进入新时代强起来。劳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只有将劳动与每一位新时代劳动者紧密结合,我们才能一起向未来。

(二)劳动认识观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曾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习总书记为新时代如何去认识劳动指明了方向,也展现出了我国劳动人民应该具有的劳动认识观。“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无论是谁,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辛勤劳动、勤奋拼搏都是光荣的,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任何轻视劳动、骄奢淫逸、不尊重劳动成果的人都是可耻的,应受到批评和谴责。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应秉持的劳动理念。

(三)劳动实践观

劳动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辛勤劳动反映的是一种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的人生态度,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实践史,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劳动史;诚实劳动体现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恪守诺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兢兢业业等精神品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只有那些通过光彩、诚实、勤勉劳动来实现的梦想,最终才能汇聚成国家和民族的大梦想,即共同的“中国梦”;创造性劳动是一种提升效率、产出超值社会财富的革新性实践,应用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指导劳动实践,在劳动中持之以恒、不断积累、创新创造。

二、价值意蕴:新时代劳动观应有的意义承载

开展劳动教育是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00 后”,是家长的掌中宝,家长很少让孩子参加劳动,导致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软化,学校也很少组织学生劳动,社会中也存在淡化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缺位成为我国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严峻现实。因此,应用新时代劳动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把握其时代价值,从而达到“以劳促全”的育人效果。

(一)新时代劳动观助力职业教育立德树人

2019年国家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2021年4月,习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指示:“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家相关文件的出台,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推进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施方向。要把新时代劳动观系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政治合格、业务能力过硬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劳动教育让高职学生懂得依靠辛勤劳动开辟人生与事业前程的价值,并体会劳动的幸福。

(二)新时代劳动观弘扬传统美德以德育人

“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等新时代的劳动观反映了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新时代劳动观,要求将新时代劳动观根植到学生脑中、深入到学生心中、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在新时代劳动观指导下,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劳动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吃苦耐劳和热爱劳动的品格,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三)新时代劳动观赓续精神血脉以文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是成为合格劳动者的基础,工匠精神是成为优秀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劳模精神则是广大劳动者学习的风向标。大力弘扬“三种精神”,培育有知识、懂技能、能创新的劳动者大军,要求我们不仅要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更要成为优秀的劳动者,成为社会进步的贡献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力量。新时代劳动观既是劳动精神的高度凝练,又是劳模精神的集中反映,更是工匠精神的时代赓续。

三、实践路向:新时代劳动观视域下“12345”课程教学模式

采用“12345”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即以“习近平劳动观”为主线,巧用理论与实践两个课堂,结合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种类型,构建四个专题教学——将爱劳动专题、勤劳动专题、实劳动专题、创造性劳动专题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最终达到五个教学评价指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一)一条主线:习近平劳动观

以“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为载体,围绕“习近平劳动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习近平劳动观”主要包含:劳动价值论、劳动精神论和劳动主体论,三者分别回答了 “何为劳动”“何以劳动”“何人劳动”的进代命题。

(二)两个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是劳动教育的两个维度。理论学习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论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实践锻炼重在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为例,本门课程编排划分为理论、实践、案例三部分,理论篇着重劳动观念的塑造和劳动精神的培育,实践篇则着重劳动在生活、生产、服务等不同领域内的技能应用,案例篇具体讲述了当代劳模和时代工匠展现出来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强化劳动教育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共融共促,培养具备认识自知、实践自觉、理论自省、信仰自信的大学生,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三)三种类型: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结合时代发展新形势,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设置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以“生产劳动”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和以“服务性劳动”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三大板块。

其一,开展“日常生活劳动”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把劳动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开展劳动实践教学,在学生寝室开展清洁卫生劳动,开展“美丽校园·我在行动”“劳动习惯养成大比拼”等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二,开展“生产劳动”为主题的实践教学。结合学生的专业,利用学校的实践平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在企业一线体验劳动,了解现代企业生产、企业文化、生产技术,帮助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

其三,开展“服务性劳动”为主题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开展社会服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奉献精神。

(四)四个专题:崇尚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按照崇尚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四个专题开展劳动课程教学。

1.崇尚劳动是基本前提

劳动是对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人要从社会获得生活条件,就要从事一种职业,不劳者不得食,否则只能成为社会的“寄生虫”。任何一个人要安身立命,就要投入到劳动中。而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一个人有了一份职业,不等于就拥有一份事业。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就要坚持不懈地付出极大的劳动,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把职业当成事业,为社会多做贡献。这个部分主要围绕为什么劳动、什么是劳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明辨是非,增强职业认同感。

2.辛勤劳动是基本要求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辛勤劳动是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基本方法,一个人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不惰者,众善之师也。要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学生形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这个专题中,以发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重点,在教学设计上侧重给学生讲清楚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底蕴、时代价值以及如何去培育践行,引导学生明白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目的。这三种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断创造辉煌成就的精神密码,也是在新征程上迎难而上、开创新局的思想武器,更是新青年担当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使命,应对时代风险挑战的一把金钥匙。

3.诚实劳动是基本保障

诚实劳动是基本的事业基础。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秉持的基本劳动理念。本专题教学中,开展劳动观念教育、劳动安全意识培养、劳动法规教育、劳动纪律教育及其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合作的行为操守,为以后参加劳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创造性劳动是根本目标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辉煌源于创造性的劳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也是创造性的劳动造就。创造性的劳动就是通过革新技术、知识、思维,提升劳动生产率,产生出超值社会财富或劳动成果。《中国制造2025》指出,中国制造业要转型升级,必须要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本专题中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相融合,一是着重培养学生包括创新创业意识、知识、心理、精神和技能在内的综合能力;二是利用学校已有的实践平台,开展下企业锻炼等顶岗实习,帮助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三是开展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创业挑战赛,举办创业沙龙、创业文化节、创业励志讲座等活动。

(五)五育融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任务,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4]。这个要求把德智体美劳作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予以考虑,揭示了德智体美劳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在五育融合发展之中,劳动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劳可以树德、劳可以增智、劳可以强体、劳可以育美、劳可以创新。因此,以五育融合来作为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更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设计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生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定期劳动素养测评的“三位一体,五育融合”的高职劳动教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定期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定期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监测,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访问交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持续监测。随时关注学生的劳动素养情况,定期向学校、家长和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强化对监测结果的有效应用,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新时代劳动观视域下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推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高职学生大有作为的有力之举。创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将新时代劳动观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明白劳动的本质,弘扬“三种精神”,增强劳动意识,树立劳动观念,从而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

猜你喜欢
辛勤劳动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 创造性劳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本质蕴涵探赜
哲 理漫 画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