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研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力作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校本实践》评介

2022-03-17 22:46:31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质量模块改革

杜 学 元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已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发展主题。这既是对以往发展模式的反思与超越,也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和布局优化的必然选择,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由规模式外延发展为主向由提高质量为中心、以满足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近年来,有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著作零星出现,如周建松的《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一书,在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政策背景下,将理论研究和院校案例分析紧密结合,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发展的六所高职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内涵、路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1]。熊贵营著的《融合 服务 创新:苏州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一书,以融合、服务、创新为主线,以苏州高职教育为研究对象,从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高职教育的服务能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等方面论述,呈现苏州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路径[2]。 李华军和刘思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协同及治理》一书,紧扣新时代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以及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发展的实践,从创新驱动、协同路径及治理体系等视角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内容涉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观、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机理、演化机制及治理体系,包括地方政府实践探索成效及困境等,同时结合相关研究内容开展了问卷调查、实证及仿真分析、案例分析等,并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和治理机制[3]。这些成果都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的。

由内江师范学院张志远教授所著的《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校本实践》(科学出版社2020年12月版)一书,是他主持的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2018G5-16)、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三分式’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JG2018-733)和内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地方本科院校‘三分式’分层培养模式探索研究”(2019ZH03)的研究成果,是近年少有的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个案力作。该书详细介绍了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的内江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作者结合实际凝练办学理念,创造性地构建适合其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校本改革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终于结晶而成近三十万字的力作。纵观此书,有如下显著特色。

一、紧跟新时代,政治站位高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新的重大政治论断,宣布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9就高等教育而言,其主要矛盾便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美好需要和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还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4]24这就确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注重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超越过去以单纯追求发展速度、效率和规模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其根本和关键。2020 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5]所以,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根本特征。《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校本实践》一书正是紧跟新时代,以具体的行动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方略的体现。回顾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数量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之路。其分水岭是2015年8月国家提出的高校“双一流”发展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与“实施办法”的颁发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很显然,《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校本实践》一书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的论述,紧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潮流,以建设高质量的大学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研究指向。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指出的:“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深化改革,以‘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为高质量建设的立足点,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6]4

二、选题意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兼具

作者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趋势,探索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如作者所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教育强国’要以‘学习强国’为支撑,关键是要培养善于学习的人,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是活的人力资源。”[6]4可见,其选题意义重大。为此,作者带领研究团队构建了以“分类别指导、分阶段培养、分模块推进”( 简称“三分式”人才培养机制)为核心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以打造人才培养的特色机制,形成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结构,通过因材施教培养主动学习的善学之才为核心理念。作者站在为国育才的高度,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模式、特色机制和体系结构,对于丰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理论和解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现实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三、深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具理论见地

作者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新的哲学观和发展观,更是新的科学观。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为核心凝聚而成的哲学观。”[6]1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将做如下变化。

一是“高等教育亟须转向高质量发展新形态,确立以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超越单纯以追求规模、效率和速度为目的的发展理念”[6]2。因为,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作者从演进逻辑和发展效能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从演进逻辑看,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了可持续发展、内涵式发展、转型发展和即将到来的高质量发展。从发展效能看,高质量发展是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新阶段,是一种以追求高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并预示“在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之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线必然要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对发展模式的超越,也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优化,预示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向以高质量为中心、以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跨越,因此,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和改革思路”[6]2。

二是“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蕴含着以‘质量自觉’为核心的发展要义,追求高质量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图式和景观”[6]。作者认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如果说高等教育的前大众化阶段更多注重的是速度、效率以及规模的发展,而在后大众化阶段,“高质量”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以“优质”为关键词,即高等教育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人才资源。

三是“‘质量自觉’是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是一种以质量文化为核心支撑力的质量观,是建立在自觉、自为和自主基础上的质量行动”[6]2。作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发展忽略了各大学内生性的文化支撑范式,过多倚重外在的、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范式,即以评估、检查、测量、审核、评比、定级等为核心的传统质量范式。尽管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为提高办学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其内生性发展不足,历史的发展必然要求向自身要质量,于是形成了以创新、变革、发展、提质为核心的自觉的质量行动新范式。它要求让每一个身处高等教育之中的个体无论是教师、学生抑或是管理者、行政质量监督人员都能积极参与来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要实现“质量自觉”,应始终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将质量发展意识和发展理念渗透进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形成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育人结构,以切实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深化改革,具有创造性

作者在新的发展时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深化改革,以“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为高质量建设的立足点,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对“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建构。“三分”指“分类别指导”“分阶段培养”和“分模块推进”。所谓“分类别指导”立足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分阶段培养”“分模块推进”着眼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7]。

首先,“分类别指导指向学生发展的主体性,深化学生对专业学习目标的认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在第1学年,学生以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主,通过为期一个学年的适应性学习和了解,学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意愿。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专业分流,按照潜力开发与深造类、创新创业类、基本技能与就业类三个类别划分专业学习通道。针对以上三个类别的学生,其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发展方向课程模块是不同的,在确保基本教育内容的前提下,培养方向具有鲜明的区别:对于选择潜力开发与深造类的学生,偏重对其进行理论学习”[7]辅导和升学辅导,使其学习的方向更加明确,理论理解更深入,培养学生的理论建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选择“创新创业类”的学生,侧重对其进行应用能力、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其进行一些有关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创业方向、信息整合等方面的辅导和训练,为他们进行自主创业奠定基础;对于选择“基本技能与就业类”的学生,更偏重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师范专业学生则表现为师范技能)的培养、训练,为其毕业后成为合格的专业工作者(师范专业则是成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基础。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凸显了大学生的主体需求、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在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后的专业分流措施使每个学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对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感,使人才培养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有的放矢[7]。

其次,“分阶段培养”指向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和阶段性,使学生的成长成才轨迹更加清晰,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按照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通过目标确定和目标达成相结合,要求学生必须在完成当前的学习内容、达到目标任务后才能进入下一学习过程。因此,“分阶段培养”将学生培养分为“四年三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学年,为“通识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第2-3学年,为“专业教育阶段”;第三阶段为第4学年,为“能力提升阶段”。从“通识教育阶段”到“专业教育阶段”再到“能力提升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具体划分了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指标,对其的评价以指标体系的量化为标准,使学生在第一阶段夯实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入第二阶段的专业学习,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得到明显提高[7],培养的方向更精准。在第三阶段进行能力训练,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训练和专门能力培养,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有明显的提升。各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各阶段具体的时间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目标达成情况来确定。实行分阶段培养的阶段性和学生发展的顺序性有机融合,既考虑学生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和共同要求,又根据学生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提升训练,培养通专结合的人才。同时,分阶段培养的理念要求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确定学习目标、构架知识结构[7],因材施教,把掌握教学与目标导向教学相结合。

最后,“分模块推进”指向知识生成的层次性,使学生专业胜任力明显增强,毕业生走向社会的专业适应性明显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的要求,提出“分模块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专业模块的建构主要依据专业核心素养指标来确定,采用三分法——由基础模块(基本知识、基本素养)、技能模块(基本应用技能、应用开发技能)和能力提升模块(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能力)构成。基础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技能模块=专业技能课程+综合应用技能课程。能力提升模块需要按照三个类别来选择,即“潜能开发与升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科专业综合知识体系与学科专业综合问题,“创新创业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专业应用问题与应用开发及创业问题,“基本技能与就业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专业相关职业基本技能综合训练与实践等问题。这三类不同的选择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作为综合能力提升的统一要求。在这三个课程模块中,第一和第二类课程的设置主要根据专业的学理逻辑,第三类课程则根据学生自主选择与专业的应用相融合的原则构成,应用型转型的教育理念在这里体现,三类课程的结构分别体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深化[7],或偏向基本职业技能,或偏向创新创业能力,或偏向基础学习能力。三类模块以专业核心素养为依据来划分,专业模块课程中的能力提升模块课程由于个性化程度高,更多采取专业导师辅导的方式,教师自主建构课程的具体内容结构,并不一定实施统一的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辅导过程作为标志,并不一定要进行机械的、规范的知识与技能考核。这就形成了以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模块化结构,以此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灵活、多样与优化,教与学的融合更加充分,主体性发展更加成熟,因材施教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师教的思维定式。

可见,“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采用“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依据客观差异性和自主性来自主选择,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针对当下高等教育培养“流水线作业”的弊端,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过于强调标准化和统一性,扼杀学生个性成长、专长发展的缺憾;以因材施教为出发点,注重专业发展和课程学习的过程性、内容设计的针对性,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与自主构建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既重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统一性与多样 化操作的可选择性,也重视学生自主构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既重视理论学习的专业性与系统深刻性,也重视技能素养锻炼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既能满足学生精准化发展的需要,也能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7]的精确性培养等特点。其改革具有创造性。该书在此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是一部坚持深化改革,探索“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性著作。

五、结晶多年办学经验,饱含自主探索精神和应用价值

正如作者所说:“内江师范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是在响应国家教育改革整体战略号召的基础上,充分进行自主探索的创造性举措,是适应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创新行动。”[6]7。通过“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充分激活了学生、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活力,突破了人才培养体系统一、教条的工业化模式,打破了人才培养类型的刻板划分,找到了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形成了主动探索、创造性改革的机制,取得了应有的好成绩。“推动学校教育工作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加速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学校已发展成为省属同类院校中办学条件优、学科门类齐、综合实力强,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普通本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于一体的地方本科院校。这说明这所学校的探索是成功的,取得的经验是有价值的,其办学理念和做法是值得在同类院校推广的。”[6]本书是对内江师范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经验总结,是一部饱含鲜明自主探索精神和应用价值大的学术性著作。

六、体系完整,总分结合,善于总结与反思

全书除张大良序文和后记外,由作者绪论和九大章构成,绪论总体阐释了自己的理论观点以及“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的背景、理论指导、实施状况、所取得的成绩,让读者对全书有一个总的了解,为全书之“大总”。第一章“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趋势及展望”把内江师范学院“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置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更能看清“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性与国际视野。第二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则把内江师范学院“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置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背景中,更能看清“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所需与本土视野。第三章“内江师范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回顾”既论述了“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溯源——“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理念,又论述了与之有内在关系的“教学做合一”的育人模式、“三层三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三三三”人才培养实践探索。这三章是从世界到我国、再到内江师范学院这样由远及近的谋篇布局,可算是“小总”。继后的第四章至第八章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化学专业、水产养殖学专业五大学科专业详细论述其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可见这是“分”述,而在应用化学专业、化学专业和水产养殖学专业介绍了其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后,又设专节介绍“总结与反思”。第九章“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成效与问题反思”又是从总的方面加以论述,阐述了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的成效与反思,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改革的成效与反思,实践教学的成效与反思,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的成效与反思,人才培养改革反思与前景展望等。作者以“质量自觉”为主线贯穿全书,坚持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关注“双一流”建设给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学科专业改革发展提供的难得机遇,聚焦于“校本”并落实于“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可见,该书是一部体系完整、总分结合,善于总结与反思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成果。

综上,《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校本实践》一书立足世界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紧跟高水平师范大学和一流本科建设的时代潮流,聚焦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问题,探索校本质量提升的本土化路径,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内江师范学院“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理念、具体理论、五大专业实践、经验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小的瑕疵,如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介绍了其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后,如能设专节介绍“总结与反思”,以保持与后面三章的一致性;在人才培养改革中对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回应还不够紧密,等等。但瑕不掩瑜,《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校本实践》一书是一本饱含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与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学术专著,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改革实践者借鉴。

猜你喜欢
高质量模块改革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选修6 第三模块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