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赋能: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2022-03-17 22:46:31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科人工智能人才

李 云

(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习近平主席在向2019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致贺信中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1]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各领域的快速融合渗透,泛智能化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十四五”期间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建设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和核心动力。“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中,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样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教育也要顺势而动进行改变。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促进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探索智慧型教育新模式,是当前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人工智能作为最具典型的颠覆性科技代表,正在脱虚向实,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使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教育场景都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教育教学从信息化向智能化、智慧化纵深发展,通过对教育产业的赋能,构建智慧教育新体系,为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设计跟随产业变革转型,当前设计已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智能化、个性化特征,一系列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与项目,正成为设计的新景观。设计是一门重实践与创新的新兴学科,而昔日的设计教育已无力应对产业变革的现实和未来。如果不对设计教育进行变革与创新就致力打造智能时代新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将陷入知识生产跟不上时代变化的窘境。当前的知识生产是以跨学科的创新平台为知识生产单元而进行的智能化创新形态[2]。智能时代的设计产业更加需要有创新能力、有新文科思维、有个性特长的多元复合型人才,设计教育也面临着从旧范式向新范式转换的强烈需求。鉴于此,文章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探索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探寻并归纳出具有一定应用实践价值的设计类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促进设计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和教育模式的智能化转型,以期为我国设计教育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类新文科人才的需求变革

在社会的进化中,设计犹如一面镜子,在不同历史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也折射出了不同的社会面貌。可以说,设计进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生活进化的历史。从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和设计进化发展的进程来看,设计进化共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艺术与技术不分的手工艺设计的农耕时代、艺术与技术分离的工业发明和工艺改良设计的机器时代、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实主义设计的电气时代、设计工具革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信息时代以及人机结合的设计人工智能时代。从传承、科技到观念,设计的每一次进化都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程度影响。当前,人类已经来到智能时代。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快了整个经济社会迈入全面“数字智能化”时代的脚步。

人工智能催生了新的产业样态和设计形态。当前各传统行业正加快与之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寻求数字智能化转型、升级、再造之路。设计已智变。设计驱动了从产品到产业的商业生态流变,新设计、新业态、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延展。智能设计相较于传统设计对比,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设计更关注实物的外观与性能、材质与生产等内容。而智能时代设计的对象范畴边界不断扩展,设计的内容、介质发生转变,由有形直观的实物产品转变到无形抽象的交互过程、体验感受和服务内容[3]。二是设计的职能不断拓展延伸,从单纯的产品研发逐步拓展延伸至产品的前期规划、后期运营及服务等整个过程[3]。三是设计的角色不断转变、地位不断提高,从以往纯粹的业务协同,到今天逐渐能够通过设计来提升产品和品牌的价值,以设计驱动商业创新,实现业务价值放大[3]。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设计被赋予新的价值和使命,设计内容、设计需求、设计维度、设计理念也不断迎来新的变化和挑战。知识的跨界,行业的积淀,使具有新文科思维的全链路设计人才成为业界发展创新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推动企业转型的新动力[3]。在此背景下,企业对设计类新文科人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不仅注重设计人才知识、技能等显性能力,而且也注重态度、性格、思维方式等隐性能力;在人才需求上更加强调专业能力、科技素养、人文素养、价值观、社会经验,同时还注重一专多能,全面综合发展;不仅关注自身技能提高,同时还需具备未来创新的前瞻思维和战略眼光,兼具创新精神与行业视野,对产品和业务问题有更清晰认知,能将业务问题转化为设计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设计策略,实现以设计驱动业务增长,带来价值提升[3]。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新文科”作为一种设计人才培养理念,契合智能时代的呼声,设计类新文科人才的培养因其学科特性而与“新文科”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且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但在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转型中,当前设计类新文科人才培养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新媒体技术的挑战以及同新业界的脱节尤为突出。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教育发展的失衡与错位

从历史来看,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源于清末民初兴起的新式学堂教育,脱胎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设计教育逐步发展起来。1978年,尹定邦先生把日本和中国香港先进的设计教育体系引入内地,为现代设计教育在中国高等本科院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我国设计教育发展历史较短,但规模扩展十分迅速。据教育部官网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本科院校共计3005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468所,合计为4473所,而开办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则多达3000余所,占比达73%。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国内高校最为庞大的专业,在校师生超过百万人。在当今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让设计教育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主动调整、探索设计创新型人才产出的有效机制[4],必须解决好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进化速度失衡与设计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错位的现实问题。

(一)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进化速度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设计教育的发展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设计教育仍然是国内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存在彼此进化速度失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变革与创新。设计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未来有新文科思维的全链路创新型设计人才,在教育政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应具有前瞻性。智能时代已到来,传统设计教育的理念和模式需要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需要改变。根据权威研究机构麦肯锡预测,在未来10-20年间,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取代50%现有工作。对设计行业而言,但凡主题具有明确性、标准化、简单化、重复性、规则性、体力性的简单设计与制作工作未来都最容易被取代,设计逐渐往产业化和智能化发展,传统设计行业将会萎缩乃至可能逐渐消失。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要的技术引擎,智能时代的社会需求和产业进化以月、年为周期不断升级迭代和变化,自然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智能化教育和学习方式。对培养设计人才的设计教育来说,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于传统工业化时代,教育就像在流水线上的生产。专业课程体系缺乏更新、进化,知识内容封闭,标准化教学、重复性训练、模仿性传统方法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情感思维的发展。整个设计教育体系,包含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场景等架构可能十年、二十年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致使设计人才培养架构模糊、模式过于单一化、专业设置同一化、教学内容同质化的现象十分严重,设计教育进化速度严重落后于产业的进化速度。产业多变,而设计教育不变,这导致了彼此进化速度的失衡。为此,设计教育要及时响应新时代、新产业所需,加快构建动态跨学科教育体系,适时提升课程体系响应度、适应性、迭代性。确保课程设置与不断变化的经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相适应,积极推进设计类新文科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复合型、应用型和创研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促使设计教育由规模效应往高质量内涵建设转型,使设计教育进化速度同步于产业需求的进化。

(二)设计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错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中的不断渗透,产业转型革新进程的不断加速,产业需求侧对新兴设计人才需求日益激增,而设计人才供给侧却是毕业生分配不理想或就业困难,设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首先,从设计人才供给侧看,设计教育并非完全与产业需求直接挂钩,还停留在早前的单向流水线式生产输出的状态,缺乏与产业相适应的知识更新,且人才供给的同质化问题严重。设计类专业自1999年扩招以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紧张,师生比的失衡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使得设计行业知识型人才的数量不断膨胀。但由于实践经验缺乏,创意不足,难以填补产业需求的市场缺口,是导致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走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大学生的“胜任力”是破解就业难题的关键。其次,从产业需求侧看,需求内涵正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拓展,与之对应的商业模式对新兴设计人才需求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与之配套的应用型与创研型人才缺口逐渐显现,产业对多元、跨界高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对全链路创新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供求缺口拉大,是导致设计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错位的矛盾由来。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供给侧之一,要以产业需求侧的客观问题解决为导向,并无缝隙地与产业需求接轨,强化设计类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靶向性,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质量,通过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促进知识生产供给侧的变革与创新。

三、人工智能时代构建融合创新的设计教育新范式

人工智能时代催生的产业生态变革和设计类新文科人才的需求变革为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设计教育主动反思、发现问题、自主变革与创新的良机。通过在学科基础、能力导向和知识体系上构建符合智能时代创新的设计教育新体系,以未来为导向,以前瞻、特色和需求为依据,培养真正适应产业需求的融合创新设计类新文科人才已成为设计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

(一)通过“产教融合”新实践,解决设计人才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

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对设计类新文科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专业的设计知识,还要了解行业发展和具有创新的服务设计思维,既要关注物的形态外貌设计,还要关注整个流程和服务系统的设计。目前,受制于传统文科教育理念的设计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应对产业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方面显得适应性不强和反馈力不够。校企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育人用人机制,结果培养目标错位,导致了企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普遍观点是可用性较差,不能满足产业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让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市场转[5],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协同发展。只有将设计教育与企业、产业需求紧密融合、优势互补,才能缩小设计教育与企业、产业需求之间的鸿沟。

产教融合对于设计类专业来说,一是要转变办学理念,破除院校和企业壁垒,开放办学,加强B2B合作,主动融入社会,以社会生活和产业设计人才需求为导向,完成高质量人才培养和供给。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链接,把企业项目、工艺、导师、资源、管理置入课堂,或将人才培养任务直接投放到工厂、车间、工作坊。通过设计下乡、精准扶贫等项目式教学、问题导向型学习为核心的“产中学”项目制教学方法,实题实做,将教育建立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上,完成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融合对接。二是通过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多渠道开展校企共建产、学、研协同合作,逐步提升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打破壁垒,协同实施校企双元主体育人。三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为目标,着力推进创新实践平台和师资建设,校企共建一批具有一定引领作用的实训基地和协同育人平台,基本形成教育和产业全要素融合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教育对产业需求的适应能力,实现人才按需培养、产业多点支撑、优势多元互补、市场多极承载、内生动力充分的产教融合新格局。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成立专项课题,导入研发经费、企业导师,提供实训、实践基地,将业界典型工作流程和实践经验融入情境教学环节。同时,参与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促进知识生产质量的提高。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以产带教、以教促产的发展目标。通过供需双方立体的交叉融合,联动对接设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两个端口,覆盖教育实践全过程,共同培育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设计类新文科人才。最终只有通过优化教育类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人才、产业、创新链条的有效衔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二)通过“学科交叉”新模式,打造设计行业发展需要的跨界人才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智能技术与设计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设计的技术手段与形式语言,而且大幅提高了产品的设计效率和载体的多样化。设计本来就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智能技术为设计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高效,逐渐由“物”朝向“非物”的方向发展。科技、艺术、设计、人文的融合创新将是迎合未来设计潮流的必然趋势。多维度与宽视野的跨界设计代表未来设计发展的方向。面对日益复杂的全新设计对象,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当下设计人才培养的典型特点。跨学科整合设计就是用大设计、多学科、多眼光、多角度、多视野的学习研究方法,依据设计教学自身特点和逻辑性,对接市场实际需求,实践到设计教育培养体系的再造中。STEM、STEAM、STERAM教育的本质就是颠覆传统的“学科本位”,高效率地进行“学科融合”,整合科学、技术、工程、阅读、艺术、数学等,避免学科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重复与脱节。未来的设计将不再囿于专业、学科等因素带来的条块分割,传统单一线性发展的规律被打破。随着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趋向更加全面而深入,传统设计教育的范畴和物理边界不断扩展,变得非常模糊甚至被打破,有效的设计教育不再是离散知识传授,而是在于通过明确的教育概念整合的多学科序列知识与跨文化独特经验的积累[6]。人工智能对产业环境的再造,推动了既有设计范式的转变,驱使了设计师角色由边缘走向中心,设计能力由单一走向复合,设计知识由专科走向跨界,设计行为由个人走向合作。科技、人文、设计终将融为一体,相互协同、彼此共生。面对日益复杂的设计环境和跨界人才的更大需求,对跨界设计类新文科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已然成为高校推动设计教育变革与创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三)通过“创新创业”新探索,培养创新精神,造就创业人才

面对全球创新竞争的加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适应和引领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所在[7]。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技术的创新亟需设计的创新,设计的创新需要设计人才的创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智能时代,双创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亟需整合多维度教育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的产学联动并行育人教育模式。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将双创教育纳入教学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比例,让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其次,对通识选修课进行模块化再造,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复合人才培养机制,对标“专业、通用”和“创新、创业”模块进行构建。倡导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业人才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采取多元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引导式、激励式、交互式、探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推动项目、专题进课堂的情景、案例、模拟教学。最后,借助校内外创新创业园基地和实习、实践、实训平台,强化校企二元合作,着力打造链接协同创新的开放平台、链接产业发展的赋能平台,增进创新创业衍生品的社会市场转化率、融合率的提高。组建由校内知名教师、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成功商人、创业校友组成的创业导师队伍,对创业个人或团队开展创业咨询、指导、评估、投资等方面的支持。遵循以在校生为主,毕业生为辅的原则,大力吸引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创业团队免费入驻,面向新技术和社会需求,完善创新链和创业链的融会贯通,不断释放创业力量,造就创业人才,促使创新教育落地生根,创业教育开花结果。双创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能更好地走向社会,实现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也可以为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双创教育的本质不是具体项目的培育,而是立德树人,不仅在于方法和流程,更在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未来已来,在人工智能时代,用左脑的逻辑思维去规律性、简单性、重复性、体力性解决的问题,几乎会被人工智能替代;而人更多地需要依仗右脑,通过创新的方式,去寻找具有想象力的解决答案。

(四)通过“知识体系”新定义,大力培养全链路设计人才

在智能时代的场域下,设计工具、对象、目标、范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设计也在不断向跨界大设计和智能设计转化。“AI设计”是解放设计劳动力和生产力的新动力。其核心原理是,把人工设计中规律性、通用性的规则通过编程方式用机器算法重建机器可识别的设计数据和统计图谱,这一步也叫设计数据化。然后,转变为可运算的某种模型,在算法和大量数据训练机器的基础上完成设计,这一步也叫数据化设计。最后,不断评估、打分,再进行运算的迭代,从而实现“AI设计”的进化。目前在人工智能艺术设计领域常以人工智能的对抗式神经网络GAN技术为主导,聚合大数据、超级算力来模仿人的经验思维进行事物之间的“智能匹配”和“风格迁移”。在设计需求多样、设计模式不断创新、跨界设计成为主流的背景下,传统的造物或视觉设计所看重的单一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解决当下现代社会复杂的数字化、虚拟化生存需求[8]。智能时代由亟需设计人才的能力转向对设计教育知识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原有的知识体系落后,显得无所适从。因此,为了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设计类新文科全链路创意人才,原有的知识体系需要更新、进化和重新定义。原有的知识体系比较单一,都是一些单点。培养的普通设计师可能掌握一些像PS或AI等设计软件的使用,又或是一些简单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而这些在不久的将来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而对于培养智能时代的全链路设计师来说,就不是一个单点的问题了,而应该是多点形成的一个网络,关注的不再是具备某项技能,而是设计美感的培养和利用创新设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从单一的知识学习到系统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转变。智能时代需要的将是T型全链路设计师,不仅要有纵向专业知识的深度,还需有横向广博的知识宽度,更要有全链路的知识体系和全局思维。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不是从单点的思维去进行设计,而是从全链的网状思维去分析和统筹。主要围绕市场调研、产品挖掘、设计研发、销售、运营、维护、商业化变现等方面,全链路地参与设计。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抽丝剥茧,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同时能够迅速地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领导力,能有效协调团队成员整合、统筹、设计各个环节,推进目标完成,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五)通过“人工智能”新技术,构建设计教育智教深融新模式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明确指出:“未来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人工智能推进了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与设计教育深度融合,必将重塑与再造设计教育生态。“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创新教学实践和学习体验使知识的获取和传授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学习的过程更加泛化和移动化。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教育场景等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全域化、精细化、个性化的设计教学需求。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设计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让教育回归服务本质,以“智教型”思维建构新时代环境下的创新知识共同体,不断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使设计教育走向了范式变革的必然。通过对教学环境和学习空间等应用场景的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化、沉浸式的教与学环境。加快形成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教育教学云服务体系,实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有效配送与开放共享。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实现定制化的学习资源推送和精准的学习干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达成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人工智能技术对设计教育的渗透、赋能打破了传统教育系统的固有生态,逐渐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促使了设计教育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进化。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教育资源结构,创造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优化了教育供给,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菜单”,改变了原来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的转变。情境化的教学场景、实时互动的虚拟教室、海量的优质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设计工具、教育服务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在设计教育领域先后落地,让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丰富有趣和兼具人情味。设计教学模式也朝推崇智能、分享、协作、探究、通联和体验等模式快速改变。人工智能通过对教学各环节全场景过程化的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后,再通过数据画像分析技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熟知度,构建可视化学科知识图谱和数据分析结果,规划最优学习路径,提供智适应学习,助力教师设计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千人千面、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在智教深融模式中,传统师生关系结构得以重塑,人机协作教学将成为常态,人工智能作为虚拟助教,承担了教师烦琐的、重复性的、低价性的工作,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极大地释放了教师教学生产力。教师的角色由教导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由教知识转变为教设计思维、设计方法;由教书育人调整为育人教书,使教师回归教育的本源,以“人”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角色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由自适应学习转变为智适应学习。

智教深融不仅加速了设计教育的进化,优化了设计类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还推动了教学模式创新升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改善了教学效果,助力了教育扶贫,促进了教育公平普惠。高校作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设计类新文科人才的培养单位,这就要求设计教育要紧跟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与时俱进,突出科技内容在教学各环节的应用,使设计教育有效地接纳并融进科技创新驱动的价值链中,实现更加多元、精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设计教育的未来已然可期,教学图景也将更加美好。

四、结语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教育要顺应潮流,拥抱新变,与科技发展相向而行,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与学习系统性融合。AI赋能教育,顺应了智能时代设计教育发展的诉求,加速了传统设计教育范式、教学模式、教学供给、教学场域的转型与跃迁,缩短了设计教育和产业之间的鸿沟,提高了设计教育的质量,推动了设计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创新。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日臻完善的时代背景下,未来的设计教育将更加注重科技手段与人文情怀的融合创新,成为有温度的智能教育。人工智能的如期而至给我国带来了引领新产业革命和文化复兴的历史契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经济与国家战略,设计教育应聚焦科技、设计、服务、商业、人文融合创新的新时代专业特性,以“跨界整合设计”能力或“全链路大设计” 能力提升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构建适应智能时代设计类新文科人才培养需要的设计教育体系,这不仅是设计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设计教育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时代使命。当然在人工智能赋能设计教育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某些问题,诸如:人机融合中的个人隐私、安全风险、伦理困境、性别歧视、价值取向、技术鸿沟等。为此,我们要充分认清智能时代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势,形成正确的教书育人价值观,利用新的思维方式、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去培育新时代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设计人才,同时秉持积极审慎的态度,踏踏实实走好智能时代设计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文科人工智能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