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特征及启示

2022-03-17 22:02:38廖玉林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安徽革命马克思主义

廖玉林

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早期传播,历经了憧憬向往、主动学习、积极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的不断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早期安徽有识之士经过逐步探索挖掘出工农群众的强大潜力,实现了安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文本经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安徽传播的缘起与发展,从中凝练出重视青年理想信念、引导普通民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法、加强党的社会舆论领导等若干经验总结,对于坚定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指导新时代新实践大有裨益。

1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传播的时代语境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是主客观条件作用的必然结果。革命氛围、历史契机、主观因素等都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

1.1 革命精神:辛亥革命与革命氛围的形成

安徽省作为辛亥革命大规模斗争省区之一,以其特殊的革命活动、内容及形式掀起了革命巨澜。合肥、芜湖、安庆等地的率先光复带动了其余皖北、皖西等地区州县的光复。清政府的统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安徽土崩瓦解。安徽的独立是革命党人浴血奋战取得的战果,武装光复的革命品质值得全国传唱。安徽艰难、曲折的辛亥革命历程,播撒了民主主义思想的种子,为安徽人民群众的觉醒及彻底的民主革命做了铺垫。

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使革命精英纷纷涌现。陈独秀作为安徽反清革命斗争的杰出代表和领袖人物,坚持开启民智救国救民。表现为1904年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开启文化思想启蒙。《安徽俗话报》旨在让“明白时事”与“通达学问”的宗旨传递给民众,陈独秀也始终将“广运长舌,将众人脑筋中爱国机关波动”[1]作为教育目标。1906年创办“公立徽州初级师范学堂”宣传革命思想;1915年创办《新青年》掀起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等,为革命培养师资和骨干也奠定了安徽革命运动的思想基础。振聋发聩的革命宣传提高了民族觉悟,惊醒了众多安徽爱国青年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1.2 历史契机: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促进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以科学及革命的特征顺应中国实际需要。有识之士认清思想变革的紧迫性,科学预判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国情,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民众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革命意识愈加强烈。

俄国十月革命给迷雾中的中国民众一个振聋发聩的救国信号。毋庸讳言,中国向西方迭遭失败的学习经历致使中国放弃资本主义道路。俄国十月革命扭转了我国对外学习的错误方向,最终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自从我国完成“师资”向“师俄”模式的转变,“师俄”的成效体现在众多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译本的传入。

五四运动时期,安徽地区涌现出《每周评论》《赤都心史》《新潮》等刊物,受众群体在阅读书刊中接收马克思主义思想。芜湖科学图书社亦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要阵地,该社经理汪孟邹鼎力营销《向导》《中国青年》《辩证唯物论》及《白话书信》等书刊,有效地把承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报刊抵达群众[2]。正是书刊刊印与理论传播之间的良性互动,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提供完美契机。

1.3 人才储备:新式教育与知识分子的推动

安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知识分子的求知欲休戚相关,解救民族危亡与实现个体价值的责任担当促进了教育体系的建立。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留学教育逐步发展起来。进步知识分子在受教与施教并举的过程中,启迪民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20世纪初期,安徽近代教育体系趋向完备,初等、中等及高等学校蓬勃发展。据相关数据记载,安徽省在1907年时教育就初具规模,含“3 所高等学校、21 所中等学校、497 所小学堂,学生共有 1.6 万多人”[3]。除创办学校,派遣留学生赴外学习亦是改革教育的重要举措,留学生主要赴美、赴日研习。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质人才,增强了民众革命斗志,促进了新思想在安徽的传播。

先进知识分子的洞见。如陈独秀、高语罕、蔡晓舟等,他们在安徽任职期间,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多方筹划、疏通传播渠道,并团结和培育了众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分子。陈独秀作为安徽省的先进人物,众多皖籍民众受他影响转向马克思主义立场。《新青年》充分发挥了宣扬科学进步思想的主阵地作用,把劳工神圣等思想传入安徽。高语罕与陈独秀亦师亦友,高语罕在芜湖任教期间,在教育中培育了众多坚定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920 年初,蔡晓舟受积极影响营建着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知识结构,回到安徽后积极参与革命运动及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安徽进步青年的头头”[4]。

2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安徽彰显并发挥其价值和影响,是通过相应的途径并依托一定的传播主体,以丰富的渠道把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传递到受众群体当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安徽广泛传播的发轫,源于党组织精心组织与宣传。

2.1 传播主体:个体宣传到组织传播的上升演进

留学生最早在安徽传播马克思主义。安徽留学教育历经了较长的演变历程。在列强侵略与政府倡导的双重刺激下,开启了清末民初赴日留学,赴日留学的学生群体东渡日本学习先进文化和译介马克思等人相关著作。五四运动时期赴法勤工俭学,以勤工俭学的实践方式体悟资本主义制度缺陷、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五四运动后期赴美、赴俄留学,受俄国十月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影响,赴外留学生翻译并出版相关外文著作,并在安徽通过《新青年》等相关媒介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主义等思想[5]。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团组织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力量。党的一大确定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应为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并“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及拥护青年权利为宗旨”[6]。安徽早期团组织便以宗旨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安徽党组织未建设成熟之前,一直充当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参与者。随后党组织建设契机趋于成熟,党组织团体在安徽安庆、六安、芜湖等地纷纷成立,并相应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如蔡晓舟为先进学生提供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平台,在安庆高井头开办文化书店,经常组织“共产主义座谈会”[7]。党组织也敏锐捕捉到工农群众的重要性,便把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深入到工农群众中,为便于组织领导,工会、农协也相继建立,工农联盟由此形成了强大的阶级力量。

青年学生和工人群众成长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生力量。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大的传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8]这也得益于先觉的有识之士大都服务于教育工作,便于通过教导和潜移默化影响青年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熏陶,让安徽青年学生深受启发并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既是易于同化的群体又是新生力量的潜力股,是最富有宣传马克思主义活力的群体。安徽在校青年学生数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基数大的优势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巨大便利,基数大带来的高效率传播,使传播影响从周边同学辐射到了社会各界群众。安徽先进分子认识到工农群众的革命潜力,便深入到工农群众工作和生活中,一方面体验他们生存的窘境,另一方面向劳苦大众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背后的剩余价值理论,帮助无产阶级了解苦难的根源。由于教育工作更加深入人心,知识分子又深入工人群众创办教育,以因材施教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扩大了群众基础。

2.2 传播渠道:传统传媒到群众团体多元引入

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容传布,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大众传播“信息传播快,读者面广,发行量大,颇受社会人士的青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新文化的重要根据地”[9]。报纸、杂志及书籍具备信息容量大、群集效应明显、资金少、阅读便捷等优势,是马克思主义在安徽广泛传播最有益的推手。安徽省外进步期刊、杂志的传入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有益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具有强大的舆论效果、刺激革命运动的产生。如《新青年》《新潮》《创造周刊》《民国日报》等,这为激发安徽民众革命意识、了解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搭建了桥梁。安徽省外先进分子翻译的《阶级斗争》《辩证唯物论》等理论著作,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入安徽。安徽人民自主创办的《皖江新潮》《新安徽》《芜湖》《安徽学会周刊》等报刊,找准政治定位并积极发挥宣传作用,提升民众的思想觉悟。高语罕编写的《白话书信》共106封,具有极力推崇白话文、用通俗的话语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肯定和赞扬俄国十月革命的显著特点[10]43。《白话书信》对于稳固青年信仰、塑造和凝聚青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报纸、杂志、书籍宣传方式单一,却以求精务实、浅显易懂、言简意赅、鼓舞人心的风格,让民众关注、接受与认同马克思主义,在改造安徽人民思想,引发学生运动及工人运动方面卓有成效。

学校、图书社、工人教育社等团体拓展了传播渠道。学校及社会组织是时代思潮的产物,为马克思主义在安徽传播提供了有益渠道。李光炯创办的安徽公学打通了马克思主义进入安徽的通道。安徽公学以培养革命人才为旨趣,吸引了众多有识爱国青年报考。安徽公学亦云集了众多著名知识分子进行授课、进行民主革命思想宣传、推荐反清革命书刊等,为革命运动输送了大批具有革命意识的青年。安庆的“尚志”,桐城的“崇实”,寿州的“蒙养”和“芍西”,怀远的“养正”和“萃华”,合肥的“城西”这些学校都表示“唯安徽公学马首是瞻”“结为党援”[10]30。芜湖科学图书社作为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声名鹊起,留得“为新文化做了几十年媒婆,给旧世界播下数千颗逆种”[11]的美名,是安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之一。创办初心即致力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经销各种进步书刊,并成为早期党组织秘密活动场所与知识分子荟萃之地。教育组织有暑期补习班、工人政治夜校、工读学校、工业学校、义务学校、平民学校、文化补习班等[12]。这种“组织化”的传播,高效提升了工农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成就了马克思主义在安徽传播的演进图景。

2.3 传播内容:科学理论到革命实践系统全面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等理论。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13]9安徽立足实际研析现状,以期用唯物史观改造安徽社会,考察安徽政治变迁。唯物史观让安徽人民意识到必须对旧社会进行根本的改造。阶级斗争理论在指导安徽阶级斗争中活跃实践。安徽知识分子通过《白话书信》《评议报》《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及《芜湖劳工会的宣言》等宣传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使安徽革命问题暴露得更直观,也让安徽民众意识到,只有奋起反抗、进行阶级斗争、摆脱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束缚,才能实现人在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安徽一些知识分子针对剩余价值理论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使他们对于安徽的经济基础有更清醒、更准确的理解。陈独秀认为,资本家所具有的剥削本质必然导致分配的极化,由此产生的分配不均又诱发无产劳动者增多、生产过剩、工人失业等后果。在《共产主义历史上的变迁》中,高一涵提出“全劳动收益权”理念,认为生产和分配的社会化必然引起经济制度的社会化。高语罕对剩余价值的通俗定义在《白话书信》中有详细记载,认为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侵蚀大部分利润获取“盈余价值”,劳动者只获取小部分利益。剩余价值理念的剖析与传播,激发了安徽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意识到摆脱穷困的生活必须进行阶级斗争,寻求出路,在安徽知识分子的努力下阶级斗争理念深入人心。

俄国革命实践与国家建设成果的介绍。安徽人民在歌颂俄国十月革命之时,初步意识到社会改造的必要性。安徽通过报纸、杂志等形式宣传俄国革命思想,《新青年》战略性地设置了“俄罗斯研究”栏目,刊载翻译自欧美杂志关于俄国革命的文章,文章主要来源于《苏维埃·俄罗斯》。芜湖科学图书社及时更新期刊,便于安徽读者快速、系统获取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的相关讯息。在经济层面,列宁实行的经济政策极力解决私有制问题、发展国有经济等彰显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特色。在政治层面,实行以职业为单位的劳农议会制度、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新婚姻法推动妇女解放等。在文化层面,俄国倡导平民教育。俄国在不同层面的改革,让安徽人民憧憬社会主义并坚定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启发安徽知识分子深入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3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现实启示

安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践,对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普通民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创新理论传播方法、加强党的社会舆论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3.1 培养马克思主义者,重视青年理念信仰

安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收效显著,得益于安徽青年的文化自觉与价值追求。受精神向导陈独秀及其《新青年》的教化,大批青年学生聚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阵营与无产阶级队伍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赴国外留学、五四运动、科学理论宣传等实践中逐渐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理念信仰。在科学理念信仰的指引下,安徽早期青年在引领社会风尚、团结各界群众、建设党团组织、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方面亦贡献巨大。安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表明,青年是思想理论传播与践行的核心力量。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积极性、信仰教育、认同感、归属感至关重要,需要加强青年意识形态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4]在新背景下,意识形态容易受鱼龙混杂的思想影响,青年更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应该把个人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结合,以期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目标。

3.2 遵循马克思主义理念,保证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既解决信仰问题,又解决实践问题。“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3]11安徽民众寻求救国救民的路径,就必须坚持先进理论指导实践。安徽早期学习马克思的科学学说,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俄国十月革命与国家建设等都是基于现实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这些科学理论成为研析、改造安徽早期社会的思想武器,使得安徽人民意识逐步觉醒、革命问题更加明晰、经济规律愈加暴露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安徽社会实际的生动展示。一些先进分子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面也作出了表率,如陈独秀把民主与科学、劳工神圣等思想传入安徽,掀起了一波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高语罕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推动了芜湖留学教育、青年教育等。这些实践真正做到了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斗争实践相结合。理论的价值无关于理论本身,关键在于理论指导实践产生的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实践性并致力于改变世界,新时代要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办法,遵循马克思主义理念,寻求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实践的新方法论,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创新。

3.3 强化舆论宣传建设,发展创新传播路径

新闻舆论影响社会民众思想动向,把握新闻舆论的整体走向就能引领社会思想潮流。安徽马克思主义思想地位即是在新闻传播中逐步巩固形成的。安徽早期舆论宣传表现出影响力较大、波及范围较广等优势。关键在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创新性地运用多种传播手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广渠道的理论宣传。最主要的宣传方式是省内外报纸、杂志、书籍,依托芜湖科学图书社等阵地进行宣传。除纸质传媒以外,还借助其他形式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如集会游行、发传单、贴标语、演讲、座谈会、群众运动、创办学校等。安徽先进知识分子在宣传相关理论时,注重将理论话语转换成大众化语,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普及大众化,需要准确分析受众特点,摸索行之有效的传播规律,不断拓宽传播途径,充分占据理论宣传制高点。同时,马克思主义传播要围绕社会工作重心、依托人民群众具体实践。当今“泛娱乐化”现象显著,要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为普通民众接受,就要完成抽象理论到通俗话语的转变。力争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的传播范式,安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可因袭的丰富的本土资源。

3.4 重视党的舆论建构,加强社会风尚引领

党的舆论阵地建设的坚强程度,影响党社会风尚引领的实践。安徽早期舆论宣传主要借助传统纸媒,由安徽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助推传播。安徽早期党组织团体在安庆、六安、芜湖等地相继建立之后,党组织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各地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形成党特有的舆论体系,并深入工农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获得工农群众的鼎力支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运用多渠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并重视党员理论素养的巩固提升,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舆论阵地亦牢固建立。但全球不同意识形态跨出国界的阀域交流碰撞,要严防西方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诘难。首先,党自身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制度规范和道德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其次,党需要提高自身在舆论传播方面的能力和魄力。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以时代需要为助推器,引领当今社会风尚,严防外国不良意识形态侵犯。

4 结 语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的传播发展标志着安徽开始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既显露出在中国传播的普遍性,又具备在本土传播的特殊性。先辈们丰富的革命斗争实践可圈可点,值得借鉴。总体而言,要学习先辈们为安徽厚植精神土壤的无畏抗争精神,安徽人民要传承先辈品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接续奋斗,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光辉旗帜下砥砺前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猜你喜欢
安徽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20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12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2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0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