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国
在我们的印象中,即使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没有当下“双减”这样全方位、深层次、长时间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教育全局。不过,究竟有多少人深刻理解“双减”政策中“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的意蕴? 在我省某市中考中,七科总分700 分,仅第一名所在区县人均总分达到60%,最后两个区县得分率竟在30%以下。
我们不禁追问: 这里的学生到底有多少人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今年刚开学就有家长讲,他儿子作业变少了,晚自习中途就完成了,然后就不知道干什么——这显然是一个优生。
“双减”政策“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我坚信,“双减”后各层次学生会有更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不过当优生都不知所措时,其他学生又会怎么样?所以不难理解家长朋友的担忧:以前有作业还好些,现在孩子更离不开手机了——他实在没办法。
“双减”政策还规定“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然而现实是:一方面学生家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劳动习惯或自觉陪伴令人担忧,而且在农村很多家长本就没有和子女在一起。另一方面,学生进行锻炼或文艺活动指导老师及场所同样匮乏。如此种种,学生有了更多的时空又会怎么样呢?
不少人将职业教育作为“双减”困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之道,但关键在于:职业教育是学生真心喜欢还是无奈之举? 或者职业教育就完全没有或者不需要有负担?
我个人以为,“双减”政策下受影响最大的,当属广大农村地区传统意义上的中差生。所有改革都不能以牺牲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为代价”,所以当学生特别是“中差生”拥有更多的自我时空时,帮助他们更加自律、更加有方、更有自信、更能持之以恒地学习,培养自主发展力量,真正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已成为当下教师工作的必然选择。
越是学业负担减轻,越应帮助学生清醒自我,认清我是谁:要达到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自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长处与不足?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可以在哪些地方努力?并进一步追问:除学业外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爱好是什么? 再过二十年凭什么在社会立足?清醒当下,方能明确方向,方能明白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初中生。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即使现在,其他同学也在不停地翻动书页。”这是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训。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知识和技能是可以毫不费力就能获得的。想要多大回报,就要付出多大努力。初中生应该明白:面对一定的压力,承受适当的负担,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本就是学习的本来面目,全世界自古以来莫不如此。
我校一位班主任分享过这么一段话:“初二时,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容易偏激和焦虑,这时需要引导孩子有广阔的视野和格局。我们周四‘坐军姿观时政’,引导孩子关注时事,解读新闻;周末回家做PPT,搜集解读国内外最新消息,从阿富汗局势到新冠肺炎,从奥运会到王亚平;利用晨会‘某某说新闻’‘某某新闻播报’平台,探讨‘什么人应该成为偶像’等。以前谈到奥运会,大家只对肖若腾痛失金牌义愤填膺,通过解读多个新闻,更能客观看待事情。孩子们可以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我们注重帮助每个学生在周末统筹好学业与锻炼、社会实践、家务劳动、能力拓展、兴趣发展等方面的时间安排。不同的学生并非每样任务都参与,对个别学生还要与之商量,确定好大致具体的时间。特别是严控手机使用,确保休息时间。在我们看来,周末能合理安排时间,就有可能造就不同的人生。
为学习成绩而苦恼的同学,常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有的不得不压缩睡觉、吃饭、休闲娱乐时间,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然后全部投入学习,几乎达到生理极限,但遗憾的是进步仍然十分有限。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
我们再来看看几位同学的认知行为:“不建议一股脑儿长时间只学一个科目。”“6 点左右吃晚饭,用餐后背一会儿古诗或古文。7 点多外出锻炼1 小时,8 点半左右回家洗漱。还有一点时间用来预习,10 点左右睡觉。”“该做的事马上行动,不能拖延。否则最后必定手忙脚乱。”
利用好时间的重要原则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而是确保自己一直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如果孩子今天计划要做五张试卷,语文、英语、数理化各一张,那么应该先做最需要提高的那门科目。即使做完一张后,因为某些事耽搁了,另外四张没做,已经做了的这张试卷,对孩子的成绩仍是有帮助的。
我个人认为,就初中生而言,每天要有一定时间预习相关学科,尤其是每周重点学科定时回顾不可或缺。如何预习回顾? 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合理、耐心地指导。
在有限时间内做最重要的事情,要放弃的东西不仅是那些看起来不太有价值的东西,更要学会放弃那些看起来很有价值但超过自己能力的事,特别是中差生,更是如此。
再好的部署,如果没有落实必将成为笑谈;不能持之以恒,终将沦为折腾。初中生坚持不懈落实科学规划的执行力,既是自律的显著特征,更是一生的核心竞争力,而实实在在的进步是前提。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及时关注进步、榜样示范、定期专题表彰等,应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
其二,同伴互助,共同锻炼,共同实践,分享学习收获,既可以互相督促,更能互相促进。
其三,家长陪伴、家庭作用无法替代。家庭监护缺失或效果不佳,无论是否“双减”,都可能是农村教育最大的痛点。哪怕我们再怎么设想“课堂、作业、课后服务”以及“社区、志愿服务”等最美好的情形,家庭的作用根本无法替代——学校与教师绝非万能。
一位农民工暑期在河南省实验中学施工时,在黑板上写下一番寄语:“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一个人老去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