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教学论文的选题、构思与论证

2022-03-17 21:40宋梦园周乐乐栾珺玄程岭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理科选题论文

●宋梦园,周乐乐,栾珺玄,程岭

高中理科教学论文撰写,要历经选题、构思与论证等多个环节。各环节之间需要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教学论文才能充实完善。然而,目前的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却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线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一线教师缺少长期的写作训练,其写作能力不足,研究水平不高,深入分析实践的能力缺乏,难以妥善进行高中理科教学论文的撰写,致使教学论文的选题、构思与论证陷入困境。首先,选题出现了盲目化、从众化、陈旧化的问题,导致高中理科教学论文选题方向不明、随波逐流、老调重弹。其次,构思出现了模糊化、表面化、粗陋化的问题,导致高中理科教学论文构思杂乱无章、问题不清、条理不明。再次,论证出现了浅显化、薄弱化、直白化的问题,导致高中理科教学论文论证浮于表面、缺少理论、表述不清。一方面,理科教学论文撰写应围绕理科教学中的某个问题,理论结合实践,感性与理性交融,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理科教学论文撰写应“少而精”,“少”即涉及内容不贪多,突出重点,做到一事一议;“精”即语言精练、内容精要。这就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提高选题、构思和论证等能力

一、选题:有目标、有主张、有新意

好的选题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有目标、有主张、有新意。

(一)有目标

目标就是研究对象,研究的具体所指。有目标即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让读者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事”。但凡好的文章,都有清晰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样,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仅通过浏览文题,就能使读者直接领会文章具体要做什么、谈什么,不会使人迷惑。反过来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题目,就不是论文的好题目,也很难入得了编辑的法眼。例如“实验环环相扣提升核心素养——以‘XX 实验教学’为例”这个题目,目标就不够明确;而“物理程序性知识的‘三步骤’教学——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1],就有明确的研究对象,题目中的目标就很明确,是一个较好的题目。

(二)有主张

有主张就是有思想、有见解,能提示对问题解决的思路和看法。如果把目标称为猎人准备捕获的“猎物”,那么主张就是所利用的“猎枪”,没有主张就等于没有“猎枪”,徒手打猎,很难捕获猎物。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没有在题目当中展示‘猎枪’,用的是‘暗器’,在文章中有显示。”这样行不行?这样既行,也不行。行是说这样的做法不是不可以,不行是说,由于主张不鲜明,很容易被编辑忽视,从而在无意间淘汰。由此,思考教学论文写作时,需要列出关键词。一方面,列出关键词是方便读者检索;另一方面,在选题中明确地呈现主张,也是为了方便读者检索。这样的文章才更有生命力,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才更有价值,编辑才喜欢。如此,在拟题时要有“亮剑精神”,不故弄玄虚。如“浅谈科学课程学习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就不是一个好题目,而“基于单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2](发表于2020年《生物学教学》)则是一个好题目。

(三)有新意

教学论文选题并非“捡到篮里都是菜”,不能随便抓过来一个题目就研究,而要有新意、有创新,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夺人眼球”。同时,有新意的题目,还能表明作者是站在时代的学术前沿来思考问题,有利于体现论文的前瞻性、新颖性。这样的题目,也有利于指明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里、路在何方。选题一定要新的原因很简单,陈旧的主题及主张别人已然研究过,大都老生常谈、耳熟能详,或者已经成为过去时,失去了时代价值与意义,那也就没有再进行研究的必要了。但是,高中理科教学论文如何才能推陈出新?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高中理科论文选题有新意的来源较多,此处仅举一例。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当前,从“大概念”“结构化”“主题化”“情景化”等视角入手,就能够较好地体现时代新意,命制出有新意的题目,为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章奠定基础。

有目标、有主张和有新意是高中理科教学论文选题的三大制胜法宝。论文选题作为写作能力的重要反映,直接决定着论文写作的成败。但是,该项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积累、沉淀,才能逐步升华,达到有目标、有主张和有新意的选题境界。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教育教学实践是孕育优秀论文选题的沃土。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实践中去积累,通过对教改过程的深入探索、对成败经验的认真反思、对学生问题的仔细记录、对中高考题目的系统梳理等,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论文的选题素材,从中获取思维启迪和创作灵感,以此为基础,才能获得有目标、有主张、有新意的论文选题。

上文叙述了好的选题应当如何,但我们还应明白选题不宜如何,才能逐步选出好的题目来。从总体上看,选题时应尽量避免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题目不宜过大。过大的题目,会让读者产生空洞虚假的感觉,“似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感”。过于宽泛的选题,易给编辑留下水平尚浅的初步印象,会让编辑觉得题目都选不好,那内容又能高到哪里去? 高中理科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仅是一节课,就会衍生出许多亟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因此,高中理科教学论文选题应尽可能将题域缩小,切忌“大而化之”,以小视角、小方向、小范围、小切口为着力点,“小题大做”,才能使研究目标具体突出,才能更有利于深入、详尽、透彻地阐述文章内容。例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即是一个较为适切的选题;而“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则是一个过于宽泛笼统的题目,完成这个题目,需要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都纳入进去,就只能“蜻蜓点水”,文章的深度就会远远达不到要求。

其二,题目字数不宜过多。题目本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理应简洁明了、贴切恰当。文题简短鲜明,会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若文题过长,则会使编辑感到不够凝练。例如,一位中学老师的文章题目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基于线上学习和线下PBL 混合式教学的中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策略研究”,明显过于冗长,凝练度不足。这个题目改为“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生计算思维发展策略研究”(发表于2019年《教育信息技术》)[3],就具有较高的凝练性和概括性,更容易获得编辑青睐。

其三,题目不宜过难。高中理科教学论文的撰写者,主要是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但相比专耕于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研究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不宜选题过难。因为选题过难,超出了自身的认知水平,后期写作就容易半途而废。即便完成了文章,也会因内容不够丰实、论证不够严谨,难逃编辑的“火眼金睛”,不得不接受淘汰的命运。譬如,“高中理科中能力课堂的建构”这一题目,就存在选题过难的情况,能力是较宽泛复杂的概念,研究者需具备扎实深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写得下去,这对一线教师来说较为棘手,难以写出好的论文来。

二、构思:有脉络、有问题、有策略

构思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好的构思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有脉络、有问题、有策略。

(一)有脉络

构思须有脉络。有脉络是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这可以体现出作者运筹策划、布局谋篇的能力。在这方面,教学论文可以设计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架构,层层推进,让论文的结构脉络清晰。

其一,为什么。“为什么”是谈文章的价值意义。譬如,学科发展的意义,学生培养的意义,学校教育的意义,社会发展的意义,等等。有意义才值得去研究,意义不明确,引不起同行的关注,无法对同行产生启发,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

其二,是什么。“是什么”是对选题之中“新鲜主张”的解释与解构。因为,有的主张是从其他学科援借过来的,本学科的读者尚不清楚;有的主张是自己总结、自己创造的,大部分人尚不了解,所以要加以解释。解构是二次分解,是把较为宽宏的或者哲学化的大概念,分解为具体的、能够落地的概念,使之能够良好地落地实施。

其三,怎么办。“怎么办”是文章的重头戏,即讲你的“创新主张”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或者是经过“二次分解”的概念如何分别落地。所以,“怎么办”要分模块地去解释、去述说。

譬如,李老师在《基于农业基地的智障生劳动素养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对农业基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并为残疾学生的劳动教育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实施路径,进一步完善了前文所述的“是什么”“怎么办”这两个部分内容。然而,培养智障生劳动素养的意义是什么? 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深究的问题,文章却对这一部分一笔带过、视而不见,容易使不了解此领域的读者在读完内容后产生对其价值及意义的困惑,即“为什么要培养智障生的劳动素养”“这样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推广吗”等。再如,吴老师在讨论科学方法显性化教学路径这一问题时,从“科学方法显性化的重要性”入手,对“科学方法显性化”的含义做了简单界定,但并没有突出“做”的价值及作用,出现了文章脉络上的问题。换言之,即使不明确使用科学方法,也无任何影响,这篇文章对学生的学习、教学的发展、教育的完善就没有突出贡献,或者说没有详细阐明其贡献所在,无法引起读者共鸣。

怎样的文章才能符合上述“有脉络”的基本要求呢?可借鉴张老师与刘老师的《基于核心素养养成教育的“复数”教学再设计》一文的结构。该文章利用“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进行了符合核心素养养成教育理论的教学设计,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来改进教学质量[4]。首先,文章通过教学设计,将题目的基本含义进行了简单阐释,帮助读者厘清讨论内容,疏解阅读障碍。其次,文章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做了详尽论述,将具体的操作过程呈现给读者,完成了“怎么办”这一部分的要求。最后,在结语中不忘对文章选题的意义进行阐述,环环相扣,使读者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价值一目了然。

(二)有问题

构思须凸显问题意识。好的教学论文,都是扎根于现实问题的。值得研究的学科教学问题常具有三个特点:真、新、小。真问题是指研究的问题是真的、好的,不是伪问题,不是在虚假的臆想中制造出来的。新问题就是上文所谈的创新,是指与时代接轨,有助于学科发展、学科创新的问题。小问题的价值并不小,能够以小见大,其基本特征是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找准小切口,能够解决大问题”。这样的小问题,都是真实性问题,也是学科教师普遍纠结、疑难、困惑的问题。譬如,“促进深度学习的专题复习教学——以‘碳及其化合物’为例”这个题目,聚焦于“化学学科中‘碳及其化合物’专题复习教学”来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能够帮助化学老师解决“碳及其化合物”的综合问题。

找准了问题,就应清晰地论述问题。如李老师在《浅谈科学课程学习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了学生在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其中,“‘互联网+’趋势限制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途径”这一点,不符合“真问题”的要求,因为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信息收集途径更加广泛[5]。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虽然受到了家庭、个人、教师等管控的影响,但互联网限制信息收集的途径则是作者臆想出来的“伪问题”。可见,李老师并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是教学论文的重要抓手,没有明确的问题,何谈解决问题。另外,程老师在《实验环环相扣提升核心素养》一文中,探讨如何通过改进实验,创设高效实验课堂的问题。文章从教学案例入手,对其做了详细论述,紧接着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及说明,但并未明确文章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尽管文章在有些部分能够看见一些“小问题”,但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对教学问题的思考若隐若现、模糊不清,让人看不到明确的“靶子”。

(三)有策略

构思有策略是指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方法、模式等。这是文章的着力点所在,也是读者的关注点所在。有策略往往要包含三个特点:有思路、有层次、有深度。有思路是指从哪里入手解决问题;有层次是指分作几步来解决问题;有深度是指以“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而非“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翻烧饼式”的老调重弹。一位老师的论文题目是《浅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有效引入》(2014年《生物学教学》)[6],其文章架构为: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制造矛盾冲突,引入概念。

2.借助科学史料,引入科学概念。

3.借助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相关概念。

4.通过活动、实验,引入相关概念。

整体来看,目标清楚,脉络清晰,结构合理,颇有深度,是一篇有策略的好文章。

再如,张老师在《基于情境阅读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初探》一文中,探讨了情境阅读对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价值,详细述说了“情境阅读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实例”,从各门学科与生物学科之间的关联入手,具体阐明如何通过阅读将生物知识贯穿于其他学科,做到了有思路;但在具体实践路径的描述上过于平铺直叙,仅是按照固有学科划分,逐一举例,在“深度”问题上呈现欠佳。生物学科的情境阅读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深度有限,仅是将生物知识作为其他学科的扩展补充。在这种情况下,“情境阅读”和“阅读”并没有本质区别,实际上就是前文所谓的“换汤不换药”,没有新意。

戴老师在《以地理实践力为导向的课堂模拟实验教学策略》一文中,从教学媒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语言五个方面,给出了设计地理课堂模拟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论述方式符合有思路的要求,不会给读者带来杂乱感,同时展示了地理课堂模拟实验的教学策略。其次,对每一个方面进行辩证分析,列出了如下标题:

教学媒介:联系“教材”与“生活”

教学方式:联系“理论”与“实践”

教学内容:联系“抽象”与“具象”

教学过程:联系“动态”与“静态”

教学语言:联系“文字”与“图像”

“层次”与“深度”跃然纸上,这样的策略分析才算得上“有策略”[7]。

三、论证:有依据、有理论、有味道

论证的质量决定了论文的价值。文章质量的高低,一看题目,二看构思,三看论证,而论证又是重中之重。什么是好的论证?一要有依据,二要有理论,三要有味道。

(一)有依据

有依据是指言之有物。言之有物是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内在要求。所以,学科教学论文往往要结合课例、结合案例、结合课堂来进行研究。学科教学论文不同于宏观思辨性论文的主要特点,就是往往有副标题,这个副标题多是“一个课例”“一个实验”,或者是“一个教学设计”。这样的“课例”“实验”或“教学设计”在论证时就有具体所指,就能言之有物。譬如,在2020年《物理教师》上发表的《基于“问学”模式的协同学习——以高中物理“玻尔的原子模型”为例》,其副标题就借助玻尔理论,从问学模式进行论点的阐述[8],其论证紧贴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相反,有些文章往往脱离实际、大而化之,内容充斥着虚言妄论,没有具体的科学依据,言之无物,不足以让人信服,难以表明文章的核心论点。例如,《基于农业基地的智障生劳动素养培养模式研究》这篇文章,所言就不够切实,论点也没有相应的依据支撑,文章显得空洞无力。文章的论证,一定要结合理论依据、事实依据,才能避免毫无依据的长篇大论和夸夸其谈;还要突出实际案例的现实情况,才能由点及面地进行文章论点的具体阐述。

(二)有理论

有理论是指言之有理。论文是议论文,是要讲道理的,而不是简单叙事、自话自说。讲道理就需要理论铺垫,或者是理论支撑。有道理与有依据相结合,就是理据结合,就是有血有肉,如此才能形成好的议论文。理论来自哪里? 可以来自学科教学论,可以来自一般教学论,也可以来自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美学、艺术学等,各取所需。理论的选取,要合理、要拟合、要兼容。譬如,在2020年《物理教师》上发表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科学思维培育策略》这篇文章,结合了教育心理学理论,表明学生问题解决的进程,同样是培育科学思维能力的过程[9]。同年,在《数学通报》上发表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四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一文,在数学教学中对元认知理论的运用进行了有益尝试、有效探索[10],为文章中数学“四元”教学的论证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由此,文章论证不能脱离理论而独立存在,没有理论基础的论文容易降低其科学性。文章的核心论点、引用论据等,都需有理可依,才能使读者信服、接受,只有论证与理论挂钩、联结,文章才更具可靠性、实用性。文章的论证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一切知识皆有基础、来源,知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有效运用或引用,文章才能有理有据、论证科学。

(三)有味道

好的论文还要有味道。有味道又分作三个方面:有条理,有滋味;有学养,有品位;有文化,有趣味。

其一,有条理,有滋味。有条理、有滋味是指论证方法清晰,能够让读者比较清楚地读懂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共情,能够让读者口舌生津,品尝出文章的滋味。2020年在《数学通报》上发表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四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章结构明晰、条理分明,内容要点如下:

1.教师设问、学生试答

2.教师启思、学生体悟

3.教师促悱、学生述评

4.教师导悟、学生致用

这一内容架构,整合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高中数学“四元”教学法:“设、启、促、导”与“试、悟、述、用”。具体地说,教师从元认知的角度,“设问、启思、促悱、导悟”,引领学生“试答、体悟、述评、致用”[11]。

其二,有学养,有品位。有学养、有品位是指作者要灵活、交错使用正反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让这些论证手法穿插在文章中间,显得有学术品位。譬如,发表在《数学通报》上的《发问·发现·发省·发展——走向自然的“4F”解题教学透析》一文,论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了以下内容架构:

1.发问——查找解题症结

2.发现——探索解题路径

3.发省——反思解题过程

4.发展——拓展解题思维[12]

这一论证流程,自然解构了“4F”解题教学法,内容扎实,既体现了学者学养,又凸显了品位,文章论证有味道。

其三,有文化,有趣味。有文化是指有文法、有文理、有文采。文法是基础,文法不通、语句不顺,就不是好文章。文理是内涵,是文章的逻辑,好的文章都是逻辑清晰、内容晓畅、富有哲理的,让人读后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有文采是指文章有好的“花纹”,显示出文章的光泽,如此熠熠生辉的光泽,才能让人读后见贤思齐、手不释卷。譬如,2021年发表在《数学通报》上的《飞过请留下痕迹——变式教学低效的原因及对策》,语言逻辑分明,文采斐然,趣味十足。开篇以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一语,巧妙地引出文章主题——解决“变式教学低效”的问题[13],并引发读者思考变式教学:“飞过”为什么没有留下痕迹?主题贯穿全文,首尾呼应,很好地诠释了文章论证如何兼具文化与趣味的问题。

综上,好的论文应该兼具如下特征:题目,抬头看天,立意高远;主张,见解独到,深邃洞见;框架,运筹帷幄,布局谋篇;结构,整齐对仗,恰当洗练;逻辑,思绪澄明,贯一拯乱;论证,正反互动,多维思辨;理论,融汇百家,引经据典;修改,匀称结实,削枝强干;语言,词采斐然,大雅美观;格式,俯身检查,标准规范……

猜你喜欢
理科选题论文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