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在地方高校写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黄山学院为例

2022-03-17 20:26戴元枝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徽州虚构文化遗产

戴元枝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非虚构写作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但作为一种书写方式,非虚构写作在高校写作课程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写作课程对其关注不够。

一、非虚构写作概述

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肇始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其诞生之初即为新闻与文学跨界融合的产物。被公认为非虚构作品开山之作的是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1965年出版的小说《冷血》。这部小说是卡波特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深度采访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起凶杀案,在获取大量真实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卡波特将其称为“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novel),认为这是一种严肃的新艺术形式[1]。此后,在卡波特等人的推动下,非虚构写作在20世纪60、70年代的《时尚先生》《纽约客》等美国杂志上繁盛一时。不仅如此,《纽约时报》的记者盖伊·特利斯等人还成功地将小说的写作技巧移植到新闻报道中,使作品既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又带有文学的艺术性。

2015 年,白俄罗斯兼具记者与作家双重身份的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战争的非女性面孔》等一系列非虚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对非虚构写作的关注与探讨。

二、非虚构写作在地方高校写作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非虚构写作是新闻与文学跨界融合的产物,自产生之时就兼具真实性与文学性,“确有其事”与“文学笔法”二者内在统一于非虚构写作中。同时非虚构写作还是一种特别强调写作者独立思考、主体意识的理性写作方式。非虚构写作对真实性、文学性以及理性思维的强调在地方高校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极具应用价值。

(一)改变写作课堂封闭的教学模式,加强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非虚构写作首先强调真实性,而这种真实性是围绕写作主体的现场采访、田野调查等方式来建构实现的。它强调写作者要立足现实,重返现场,采用介入式的写作方式,鼓励写作者成为现实的参与者、记录者,用写作来见证时代,写下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现实与历史的思考。因此,在高校写作教学中进行非虚构写作的练习,必然会改变写作课堂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学生仅凭个人经验与媒介资讯进行写作的封闭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现实的社会人生,密切了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二)增强写作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大学生所写文章大多缺乏实用价值,与社会现实、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更是毫无关系,很多时候“毕业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很好地接轨”[2]。而非虚构写作是以现实为基础,通过个人观察、实地调查、现场采访等方式来描绘人世百态、关注社会现实。将非虚构写作作为地方高校写作训练的内容与方式,能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社会问题,尤其是引导他们关注地域文化,研究并传承地域文化,进而为蕴含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三)进行“前学术训练”,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能力

纵观近年来的非虚构写作,其写作内容与方式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置身于现实社会生活,对当前一些重要的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等进行现场式的呈现与理性化的思考;二是通过对现存历史资料的发掘、梳理与辨析,揭示各种历史事件的内在真相,进行反思性探讨。无论是直面现实社会,还是重回历史现场,都需要写作者具有较强的分析、思考、辨析能力与逻辑批判能力,从而表现出非虚构写作与学术研究紧密关联的特性,因此可称之为“前学术训练”。通过这种针对性的“前学术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能力。

三、非虚构写作在地方高校写作课程中的应用

(一)写作课程内容增加非虚构写作模块

就课程内容而言,传统写作课程关注的是写作的基本理论以及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类虚构性文本的写作,非虚构写作的内容不被重视。要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写作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把写作等同于文学创作,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增加非虚构写作模块的内容。

1.非虚构写作理论的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非虚构写作在国外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阐述非虚构写作的社会价值、美学特征与写作方法等基本理论。结合非虚构写作的经典案例,强调非虚构写作中采访的特殊性。要让学生掌握目前非虚构写作所采用的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与写作规范,如专稿、口述实录体、传记体、田野调查体、纪实小说体等。要明确非虚构写作在文学、新闻不同领域的写作要求、虚构与非虚构的辩证关系等。

2.非虚构经典作品的结构性阅读与分析

写作知识大多是以内隐的方式贮存,仅仅依靠抽象的理论阐述很难将其讲得明白透彻。因此,在进行理论阐述的同时,应结合中外非虚构经典作品进行结构性阅读与分析。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分析,来促进学生对非虚构写作的叙事模式、叙事特征、结构形式以及语言表达等写作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模仿练习。

(二)结合地域文化设计多样的非虚构写作练习

无论是理论的介绍,还是经典作品的研读,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非虚构这种新的写作方式,用于写作实践。以黄山学院为例,可结合徽州文化设计如下几种类型的非虚构写作练习。

1.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写作

口述史主要是采用口述实录的形式,记录普通民众对某段历史的记忆、某一事件的经历等。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口述史的写作对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大多是无形地保存在传承人的身体与记忆中,只有用口述实录的方式才能将这种无形的遗产保存下来。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丰富,进入第一批至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32 项,进入第一批至第五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近100 项,列入黄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则更多。黄山学院地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区域社会,应利用地理和资源优势,在写作课程的实践练习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口述史的采写。

2.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调查报告的撰写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徽州,不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民居、牌坊、祠堂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散见于徽州村落中。可以围绕这些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它们目前状况怎样、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去保护传承等问题设置调查提纲,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徽州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婚俗、丧俗、岁时节日民俗等都极具特色,如歙县南乡婚俗中的撒帐风俗、绩溪伏岭村的“三十值年”习俗等,都可以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

3.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重写

徽州被称为“文献之乡”,各种文书留存数量众多。这些文书中不乏对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的记载,可以利用这些文献资料进行重写,进而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反思。如小说家马伯庸曾根据现存的关于婺源知县与士绅为了保护龙脉而压制开矿烧灰者的诉讼纷争资料《保龙全书》,创作小说《笔与灰的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通过对现存史料的发掘、梳理与辨析,小说生动展现了传统徽州社会中士绅阶层的权利与地位,揭示出历史事件的内在真相。利用文献中的人物、事件进行非虚构写作练习时,历史人物既可选择胡宗宪、方回、王茂荫、江春、胡雪岩等徽州历史名人,也可根据族谱、方志、留存的日记等来选择普通人。

总之,在设计非虚构写作实践练习时,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可供利用的因素,既使学生掌握非虚构写作各种形式的写作要领,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也要发挥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传承地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功能。

猜你喜欢
徽州虚构文化遗产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与文化遗产相遇
虚构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徽州绿荫
虚构的钥匙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