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蓉,钟敏,周密
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而言, 倾听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需要调动感官、感情和智力,集中精力专注地听,细心接受并分析加工言语信息,捕捉理解对方传达的内容及情感。倾听习惯养成既直接指向学生当下成长,还影响后续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10-15 分钟后大脑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形成“思维低谷”。鉴于儿童有意注意时间规律,学校整体对课程结构进行分割与重组,构建长短课时结合的操作框架,探索入学的前两个月课程内容及形式的丰富与创新,找寻适应幼小衔接时期儿童身心特点和习惯差异的有效经验,在尊重、陪伴、呵护中进行倾听习惯教育。
为了让新入学的学生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周不急于开展学科教学,通过入学课程设计,以“我是专注六小娃”“口令小游戏”“绘本故事汇”等适宜儿童的内容,通过讲述故事、活动体验、实践操作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课程,为新入学的小学生设置既具幼教风格,又含小学学习特色的幼小衔接学习课程,为学生的倾听养成提供恰当的“心理适应期”。
教育工作者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刚入学学生对于倾听并无具体概念,由此,学校开展研究培训工作,指导老师将听的要求说具体,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怎么去听,从而学会倾听。
如眼神或动作最能反映学生是否倾听, 同学发言时,转身面向同学,双眼注视,做到神情专一;如回答与自己思考一致,以微笑、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听清他人说话,有耐心,不随便插嘴,听完后发表意见;别人发言有错,举手经允许再发表看法;别人意见与自己不同,虚心接受,等等。外化倾听的要求,让学生多感官参与课堂学习,不仅契合心理发展特点,更能推动其快速进入小学情境,达到身心共同成长的效果。
小学部一二年级打破固定40 分钟的课时安排,将其分割为35、30、10 分钟不等的长短课时。短课时并非简单将教学内容“一分为二”,而是对学科知识单元体系进行合理整合重组,保证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及时复现;或将学科学习与生活有效衔接。由此发挥短课高频教学的优势,保证学生学习不易疲惫,注意力自然集中。
幼儿品德发展具备从他性、情境性,易受当前具体刺激(即情境)的制约。为帮助一年级新生克服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安全感,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同时通过年龄相近的同辈群体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将新生班级与高年级班级结对形成姊妹班,在第一、二周分批组织新入学学生开展倾听习惯体验课程。利用旁听学科课、观摩活动课、修身班会等姊妹班级的交互活动,让新生感知小学学习氛围,体验小学学习活动,让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学长为新生守纪、倾听等习惯养成起到榜样示范、情感激励的作用。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 真的教育。直指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的倾听习惯以修身班会为载体,通过班级管理模式和班级德育方式的双变革,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
学校采用班级全员担当制度,变教师管理为学生的自主管理。全校班主任从设置、培育学生自主管理的常规担当开始,特别关注新生入学一二个月阶段的担当任务的设置,有意识赋予关注、提示同学在课堂学习、生生及师生交流中的倾听习惯养成。例如,学科课代表担当,除了承担与学科教师的衔接服务(布置作业、收发作业等)的常规职责外还有其他的要求。在修身班会的担当总结环节,对在课堂中学习积极主动、专注听讲的同学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同学及时提醒与帮助。通过有针对性的总结、表扬、评价,使学生不仅是倾听习惯的被养成者、被评价者,也是督促者、示范者、自我教育者。
空洞的说教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故事是最能吸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和引发听者兴趣的一种方式。在修身班会叙事德育过程心理建构中,老师讲述故事,将学生“感触—感动-感悟”的心路历程与品德形成的“感知—体验—明理—导行”的内化过程相融合,实现情感育人。
刚入学的小学新生往往保留着学前教育中的习惯,心理趋向游戏化教学模式,一旦参与到规范化学习领域,会产生一定的茫然、无助或抵触情绪。加之小学生受限于身体特点影响,学习中难以长久保持专注力,即便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心理兴趣维持时间也较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培养关键期倾听习惯应立足一年级新生专注力水平, 挖掘课堂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意识及课堂教学形式。
小学一年级教材内容多与生活相连接,具有直观形象性,教学时可借助图片、声像或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与内容相关的愉悦且富于童趣的氛围,让学生自主投入活动体验与交流展示中,助力倾听内容理解,培养倾听习惯。以我校杨迅老师执教的“一米有多长”课例片段为例: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一个测量长度的单位,它是——
生:厘米。(师板书“厘米cm”)
师:1 厘米有多长呢? 来,同学们,举起你的小手比画一下。真好,保持住。(学生比画后,教师拿出1厘米长的纸条)
师:大家看,这么长。(然后贴在黑板上)你们看,给你什么感觉? 对,很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杨迅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引出新的单位“米”,激活学生对1 厘米的已有认知经验,为认识1 米做好铺垫,一步步调动起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新单位“米”的积极性和专注力。
作为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学习载体,专项活动的设计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倾听的重要性,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则能进一步强化习惯的养成。我校体育教师刘乃菡在执教“原地运球”一课时,组织学生呈四列横队站立,设计开采宝石的游戏,篮球作为开采工具,标志桶作为宝石,学生通过听教师的哨音进行原地高运球和低运球的练习。低运球时学生一只手扶住地上的标志桶,同时另一只手保持运球;高运球时学生一只手高举起标志桶,同时另一只手保持运球。左右手各练习2 次之后,再将游戏升级。学生低运球时,抬头观察教师标志盘颜色,如颜色相同则转换成高运球。教师变化的颜色越多,学生运球的节奏就越快,
活动设计保证了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学生根据教师的哨音变化和标志盘颜色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为掌握技能,学生的小眼睛要牢牢“粘”在老师身上, 小耳朵也要时刻竖起来。随着教师口令从易到难,学生的专注力也会随之越来越集中。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时刻给予语言鼓励、动作评价,学生因被认可也更加激发起对掌握新技能的渴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达成预期目标,需要把握教学本质内容,紧扣重难点,通过巧妙的问题群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张弛有度的思维过程能活化、强化、固化倾听习惯,逐步形成自律性。如教学无字绘本《狮子和老鼠》时,讲述完绘本故事后设计问题串:
Q1:如果他(她)个子不够大,不够强壮,你会选择他(她)做朋友吗?
Q2:多做好事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同意吗?
Q3:如果帮助别人,别人不一定会帮助你,你还愿意做好事吗?
问题串设计不仅让学生的思维指向有效信息提取,诠释整合,而且让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中初步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
关注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动态因素生成,强调家校合力对学生当下习惯养成和后续自律发展的重要促成作用。
小学生习惯养成很大程度需要外力作用,习惯手册的使用能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真实呈现学生在校、在家的行为状态,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协作性、延续性。以倾听习惯为例,第一月目标为“作息时间要规律,眼神注视最要紧”,分解成周目标,为在校“上课坐端正,眼睛看老师”,在家“和家人说话时,我的眼睛会看着对方”。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当下需要养成的倾听习惯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让家长知道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怎么做,于日常生活中达成内容目标;另一方面,家长根据班主任老师的专业建议,唤醒自身对良好倾听习惯培养的重视,以身示范,坚持督促。
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习惯养成教育需要教育者的适时督促。学校大队部牵头,课题组指导,德育部、教学部配合实施,建立起部门协作、家校配合的习惯评价机制。大队部制定较为完善的“立达少年评价体系”,特别针对一年级新入学班级制定专项量表。德育部加强行为常规评价,教学部关注倾听及书写、阅读习惯的养成。
新生入学前两个月期间,重视用质性评价去统整、平衡量化评价。质性评价方式包括档案式评价、故事式评价、展示性评价、互动性评价,追踪记录学生习惯现状、成因分析、转化策略,形成学生个人习惯评价报告并呈现给家长,及时将量化、质性评价信息反馈给家庭,校内外联动,促进学生顺利度过入学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