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实践范式追求

2022-03-17 19:49谢江林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范式美育美的

●谢江林

目前的学校美育,无论课程建设还是学生参与度,都有了较大改变。美育成了教师的专业自觉,特别是有较高觉悟的教师结合美育兴趣和区域特点尝试教育创新,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就。但在唯分数的顽瘴痼疾影响下,仍有一些学校将美育作为副科,以至主管部门不得不将“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作为示范学校评估的刚性标准。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对美育的育人功能进行了高站位论述,强调“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切实落实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 要求我们弄清以下问题: 学校美育的理论支点在哪里? 学校美育究竟应采用怎样的实践范式,如何进行结果诊断?本文就此展开探索。

一、内涵认识:理解美育的价值和功能

要进行美育实践范式探索,前提是把握美育内涵。

什么是美?美是符合人们的主流价值追求、能让感官系统产生愉悦、具有历史穿透力的事物或精神。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有山川之美;美是一种主观认识,所以一件事物有人认为美而有人认为不美;美是一种创造,所以有的作品成为美的经典,有的只是一种涂鸦。

由美到美育,是人类教育行为的一种突破。首次提出“美育”概念的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席勒说:“培育感官功能是时代更为紧迫的需要,不仅因为它们是一种手段, 可以使已经得到改善的审视力对生活发生作用, 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就唤起审视力的改善。”[1]他在《美育书简》中不仅从道德教育角度看待美育,还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突出美育对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价值,实现人性的复归。

新时代学校美育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对象、不同性别特征、不同家庭背景等对象,实施符合新时代特征的美育,价值体现为对历史的概括、文化的传承、审美意识的提高、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创造等。阅读《大英博物馆人类简史》会发现,美的事物可穿越时空,再现历史原貌,展现爱与美、善与恶、生与死,阐释人类思想与文明的文化品位。

新时代学校美育突出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化层面,通过对美的事物追求,达到培养、改造、提高人的目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主人公马修以音乐的无穷魅力,实现了基于人的发展的美育功能,从而改变了一群野男孩的命运。

新时代学校美育是人的生态化发展的教育,它不是单纯的美术和音乐课程,不仅是“术”的掌握,更是“道”的追求。新时代的美育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时代新人实施高尚艺术教育,具有教育、感化、培养人的职责,应有环境美的设计、精神美的提炼和作品美的创造。在方法上应遵循《意见》所强调的学科融合、学段衔接、目标整合和教材贯通等指导思想。

目前学校美育的一大问题是缺失统编美育教材,美育教师没有一个“好帮手”。绝大多数教师是基于教材进行美的欣赏,或基于活动进行美的创造。除对环境进行美的氛围营建外, 主要在美术和音乐课中实施。大多数学校采用人教版教材,美术有欣赏课程和创作课程,呈现的样貌是作品。音乐主要是欣赏和学习,创造成为少数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教师进行合唱排演,其中声部的变化、旋律的改变等属于教师再创造。学生组建乐队,为演唱进行曲目设计等属于原创作品,如果结合当地风俗民情演奏就成了原生态音乐,因袭某个流行乐坛的演唱技法就成了摇滚、通俗音乐等。

无论我们怎样进行美育价值和功能分析, 新时代学校美育都离不开行走于校园中的全体师生的美育自觉尝试。

二、工作实践:突出美育的行动与方向

新时代学校美育主张尽其所能的校园美育实践,对参与性、特色性和创新性有较高要求。

一是落实全员参与。新时代学校美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没有师生的全面参与,就构不成新时代美育的典型特征。这既符合全面育人方针的要求,也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指向。作为学校美育的顶层设计者,既要进行课程设置和过程管理,也要注重育人效果评价。作为美育的实施者,美育教师要把牢美育阵地,实施美育课程标准,既要普及知识,也要创新育人手段,提高对象的美育素养,尤其需要“建立现代美育观,通过美育保护儿童自由创造的天性,致力于发展个体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2]。作为美育的学习者,学生应主动学习美育知识,把美育追求变成终身发展的兴趣和习惯,继而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二是聚焦美育特色。学校美育项目的高质量发展有三个阶段:合格——特色——品牌。新时代学校美育需要聚焦项目,以项目发展方式,实现学校美育的拓展和深入。可通过从立项、计划、实施到反馈,积淀项目经验,充实美育人员,广泛宣传形成特色。项目尝试的结果可能失败,但尝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正因为此,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说“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3]。新时代学校美育不尝试美育的特色项目建设, 就不能实现美育符合个性的和满足兴趣的对象发展需要。学校需要把握的是新时代学校美育聚焦, 应是建立在全面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聚焦本身就是汇集人力、经费等资源的美育工作尝试。聚的是项目,尝试的是美育,凝结的是心血。项目聚焦成为品牌,就会产生区域示范作用,从而产生学校美育的再生动力。

三是注重美育创新。新时代学校美育需要适应时代教育场景,在项目方向上作出回应新时代的美育选择。新时代美育应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历史特色和育人特色。如何根据美育教师的水平、学校实际和区域特色进行抉择,体现了新时代学校美育管理者对美育工作的全面审视。新时代教育要体现文化自信,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有皮影戏爱好者进行专门的文化研究,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可以发展为学校美育特色项目, 实际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创新。川戏的表演者,着眼川戏的历史发展和曲目研究,将川剧文化引入校园,可扩大学校美育外延,也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创新。创新需要个体敏锐的观察力、团队积极的支持力,更需要管理者对新时代学校美育的突破性尝试。

新时代学校美育强调行动和发展的方向, 否则就会沦入课程是否开齐的低层次美育局限, 这也是学校美育管理者实现深度追求和自我觉醒的关键。

三、教育范式:追求美育的品牌和质量

范式就是样本,是在一定区域内产生影响、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和教育主张。新时代学校美育需要范式打造。学校美育提升到高质量层次,必须由美育实践向美育范式迈进。美育范式是在普及基础上的特色发现,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差异发展。不仅需要展开相关美育理论实践, 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校美育范式打造,以形成高质量的学校美育品牌。

一是美育范式要有一定的标准。范式是在形成特色或品牌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值得推广的一种样态。新时代学校美育成为区域示范, 要有范式评价标准。育人的标准外显于对象的行为举止, 体现为文明素养及其程度。课程的标准体现为课程的设置,让所有教育对象接受公平的教育, 体现在普及美育工作中的知识与技能。评价的标准,以过程、结果、增值和综合评价来实现美育素养的提升。

二是美育范式应立足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是长期发展的结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改造”的作用,它本身就是一种范式。基于文化的美育范式,符合新时代教育的特征,也符合大众评审的主流思想。新时代学校美育在赋予文化属性后产生的力量更持久,教化的功能更突出。例如,中华武术本身是一种美,武术背后有武术文化支撑;中国画是美术课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中国画范式背后有着对诗词文化的追求,诗画同框,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性。它还有中国绘画的历史积淀,独特的画法技巧,不同意境的欣赏追求,优秀画作的代表人物,不同时代的文化气息,所以中国画经久不衰;苗族银饰从审美特征到造型元素都反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苗银的鉴赏不仅是工艺设计的需要,也是对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三是美育范式属于再次创造。新时代学校美育范式是属于教材美育的再次甚至多次创造。它是课堂美育的延伸,是教材内容的拓展,是普及基础上的深化。要让美育范式有生命力,独特创造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不二法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陶冶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完成这些培育目标,需要对目标进行分解和实现目标的美育创造。如银饰课程中,苗银原料是银,由于价格原因可以选用色泽相似的废旧材料。苗银制作的传统工艺是压刻,为适应课堂场景,可改为压印、剪、刻,用掐丝、剪、卷方法代替,可降低工艺制作的难度,这种注重体验的学校美育改变属于二次创造。珐琅彩在中国叫景泰蓝,将釉料换成黏附性强的材料,聚焦制作中的掐丝和点蓝两个工序,可让学生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奇妙之处,这属于美育教学的延伸与创造。创造无止境,关键是新时代学校美育教师的自主研修和思维突破。

四是美育范式要彰显丰富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新时代学校美育离不开丰富鲜明的表达方式。首先是表现力的深刻,给人以力量和震撼。其次是巧妙的载体呈现,质感材料、接受感官、样态形貌、个人的不同感受等,都影响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效果。最后是美育表达,有歌舞、画作、场景搭配,还有色彩的和谐, 甚至有光影的配合。新时代学校美育一定是百花齐放的美育环境,既是硬件环境的设计,也是人文环境的建设。厦门六中学生合唱团摈弃了传统校园音乐的合唱法,采用阿卡贝拉的演绎方式,即无伴奏、多声部演唱。学生将清音的美发挥到极致,歌声美、韵律美,动作协调一致,洗涤心灵,因表达了新时代清雅的校园生活而全国闻名。

五是美育范式应基于“五育”融合。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是建设新时代学校美育范式的关键。美育不是孤立的存在,需要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共生,实现育人功效。“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工夫”[4]。银饰创作原材料选用废旧物品体现德育的环保,剪纸通过个体的劳动让美育与劳育产生融合,音乐唱法掌握与学习智能结合,运动时候的快乐歌唱让美育与体育关联。“五育”融合让新时代学校美育范式走向人的发展教育,实现美育高质量发展。

四、结果诊断:回归美育的本质和思考

对美育范式的效果诊断,我们不妨借鉴医学上的双盲实验进行结果验证。所谓双盲实验,是“被试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一处理的实验技术”[5]。它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human subjects),主要消除可能出现的试验者和参与者意识中的主观偏差(subjective bias)和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s)。在控制时我们要“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者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 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6]。据此,可根据学生学业和智力水平,平均分成三组,一组未开设美育教育,一组仅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一组在开齐开足课程基础上展开美育范式教育活动。实验情况不告诉教育对象和美育教师,限定实验时间,期满后由第三方人员对照各组被试对象的艺术素养、文明素养和学业水平进行对照研究,做好美育诊断,再次回归新时代学校美育育人的本质思考。

基于实践的美育范式,还需要完善美育评价。近期教育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要求改进美育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如果我们用好这些依据,引导更多师生进行美育实践, 进行立足高品质学校的本体美育范式打造,新时代学校美育将会迎来新的春天。

猜你喜欢
范式美育美的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