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菲
少数民族地区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资源相对贫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切实加大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掌握常规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省教育厅与甘孜州教育局、阿坝州教育局、凉山州教育局围绕教材,依据课标,共同开发教师教材、教法学习资源,供民族地区教师在岗在线学习。共享平台资源从主体、要素、路径三个维度,科学地回应民族地区教师教材教学能力提升的特殊需求,努力实现资源建设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以同步化、课程化的教材教学资源建设来增强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同步资源内容包含单元整体把握、课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单元复习和每册总复习八个方面。多元化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全方位提升教师的语文专业能力。要有效地运用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材教法同步资源平台,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达成多元增值的目的,单靠照搬学习直接运用是不够的。作为一个平台的初学者,我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线上学习,线下实践;先学后教,边学边教”。现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中国石拱桥》为例,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本课属于阅读教学,同步资源学习平台上的王老师从语文基础知识(即字词梳理、桥的知识、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和课文内容(即课文内容解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的内容及过程、板书设计、目标检测)两大部分详细介绍了教材特点及其教学方法。在具体实践中,我结合两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先系统地学习同步资源此板块的内容,再在一个班级模仿学习教材教法,照搬进课堂具体操作实践,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再调整教学方法,并重新在另一个班加以实践,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模式。
语文基础知识板块立足于民族地区学情分析,单独用了一个课时来讲解,并置于每课教材学习的最前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探索活动”,在备课环节,我将这一板块直接作为学生前置学习的材料。通过前置学习(播放视频资源),学生能够掌握本课重点字词、桥的知识、说明文文体知识点,还能在预习中发现自己所不明白的地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说的是本质特征,作诠释说的是事物的局部特征;下定义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可以互换位置,其义不变,而作诠释则不能。人是能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如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这二者的关系是对等的,这就是下定义。雪是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如改成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是雪,二者关系就不对等,这就是作诠释。
本课是学生开始系统学习说明文的第一课,让学生明确说明文文体知识特点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王老师在基础知识板块详细讲解了说明文方法及其作用。比如学生不能正确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这两种说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初步了解。这样直观的学习既节约了老师上课不必要的讲授时间,又留给了学生更多的独立、自主、合作的思考探究空间。
课文内容,即课文内容解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的内容及过程、板书设计、目标检测,共两个课时。在内容解析上,王老师详细地梳理了本课内容,便于教师整体把握全文知识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①分析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②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段落的内部结构,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学难点);③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他们的作用(教学重点);④揣摩说明文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教学重点);⑤了解说明文和记叙类文体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教学难点);⑥激发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豪感。
在备课的环节,还要立足学情,从学生的知识建构、认知水平出发,合理利用同步资源学习平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我先照搬王老师的教法,在班上实践操作,针对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就教学内容及过程环节——(三)初读,提取主要信息,王老师根据课本的助学系统设计了两个问题:①默读文章第1-3 自然段,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总体特点是什么?②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课后思考探究一的表格。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概括提炼的方法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即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第二个问题“课后思考探究完善表格,谈发现”调整到教内容及过程——(四)细读,理清说明顺序环节。先分别梳理出赵州桥和卢沟桥内部层次,再来理清它们的说明顺序。最后纵观全文,结合课后的思考探究表格,整体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先从局部入手再到整体,符合我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再通过表格纵向观察,学生既可以看出文章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也可以看出中国石拱桥的共性特点,还能看出作者列举的几座拱桥的个性特点。
“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第(五)环节的设计旨在解决本课的重点,让学生能够明确课文中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学生能够从课文中准确地区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常见的说明方法(易混淆的下定义、作诠释在基础知识板块有详细的讲解,也可结合所学的句子具体分析),但在判定其作用时不能准确地表述,因此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我给学生出示了规范的答题格式,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例如,打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说明对象)的______特点。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积极的教学环境。按照课标要求,本课教学要重点讲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把握其说明顺序。教师立足文本,根据课文内容,一般情况下都要求学生画出结构示意图,并标上相应的数据,从而来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说明顺序。可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发现很多的学生将示意图画成了一幅关于赵州桥的风景画。学生们认为平面图不能体现出赵州桥形式优美的特点。虽然他们没见过赵州桥,但在他们的笔下赵州桥完美地展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很多同学纷纷举手,要展示他们的作品,课堂氛围也随之变得活跃。我想这正是他们将知识内化的表现。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将这环节放在了课后完成,上课展示,这样就缩短了课时,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总之在具体实践中,既充分利用资源,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稍加调整补充,可以优化教学资源,使之更适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
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作业可以是基础性的,也可以是带有发展性的。学习平台资源目标检测环节,指导教师设计了三个作业:①试析第5 段(或第6 段)内层次结构,并指明该段内说明顺序。②看看本文中还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说说它们的作用。③观看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第二集《中国桥》,谈谈观后感。这三个作业任务既有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回顾,又有课外拓展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本课知识的情况,选择性地完成作业。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点,较好地完成作业。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布置符合学生认知的作业或带有探索性的创新作业,可以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感触最深的就是王老师在教材教法资源的设计上始终立足于文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助学系统: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特别值得学习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将助学系统合理地利用,总将其作为课后的练习题,选择性地让学生完成。所以要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教材,在此基础之上才是研究教法,教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借鉴优质资源的同时,立足学情,尊重学生,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
但是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大家更注重的是说明文文体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挖掘。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说明文教学中还应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人文内涵,才能真正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体会其文化精神。根据本单元“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提示,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桥,并说明其特点。让学生对桥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延伸到桥的历史文化方面,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在课上展出,让学生了解中国桥梁辉煌的发展史。同时,本课在讲授卢沟桥时,还可以结合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语文教学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关注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文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总之,我们要借力共享资源平台,采用“线上+线下”学习模式,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